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胡適留學日記》諸多寶貝:同學、村人、老師(含留美學生)網絡、偉大的友情、愛國的世界人、青年的鍛鍊、自勵,美國政治的學與習 (含時事畫)等等。


2017年12月17日 (禮拜天)是胡適之先生的生日。
漢清講堂該日10點到12點,有一場小紀念聚會,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加入。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電話:(02)  23650127


鍾漢清要分享的題目:《胡適留學日記》諸多寶貝:同學、村人、老師(含留美學生)網絡、偉大的友情、愛國的世界人、青年的鍛鍊、自勵,美國政治的學與習 (含時事畫)等等。


昨傍晚,過明目書社,見楊碧川老師等,過去聊一下。有Abe兄(政大哲博四)當爐;在輔大、世新兼課的老師各一,因為是學期末,老師們很輕鬆。
楊老師關心林世煜近況,我跟他講從胡慧玲的facebook所"知"的情形......,又談點很久以前李敖的俠骨作風。
談學習外語以避免弱智,我說,Herb Simon覺得很無聊時,就學外語,如獲新生。我們都建議Abe要花一年時間,可以不讀哲學,起碼把英文、德文"精通"點。
自己呢?這也是課題。我說上月作胡適的紀念片,說起胡適的留學日記,忘記說,當年康乃爾老師多"多才多藝",20世紀初的大學生之語言訓練也很好......

談《胡適留學日記》:自傳與諸多寶貝…
YOUTUBE.COM


梁實秋先生在憶新月的文章說,胡適之先生能寫出這樣的"留學日記",是很少人做得到的。誠然,近日讀我1987年3月3日 (34歲?)在日本寫的數行,還有ECR等忘記的詞.....梁先生當時無緣見胡先生日記的全貌....
胡先生偶而只記一行,如1914年: 二一、山谷詩名句(五月)偶翻山谷詩,見「心猶未死醉中物,春不能朱鏡裡顏」頗喜之。....





謝謝繆詠華女士參加紀念會。Hans的影片紀錄。



來到finger lake區第一個景點,Letchworth state park,園區遼闊分享有up,middle,down三處瀑布,我們一一造訪玩賞,天氣晴朗,氣溫偏高,屬於乾爽型態,一路走來仍難免揮汗。不過,飽覽美景,不虛此行。

胡適留學日記(二)
乘楯歸來圖. 卷五、一一
(The Home Coming,
From The Sun (New York))
此時事畫真神來之筆。吾前所選 (卷五、四)乃遺之.......。此圖當名之曰《乘楯歸來》。海濱老人,美國也 (...老人名Uncle Sam,隱U.S.兩字也),手捧花圈,遙望海中載尸之歸舟,老人垂首,哀戚之容,淒然動人。
{註}花圈飄帶上所書"Greater love hath no man",見《新約約翰福音》15:13,全文"
John 15:13 KJV - Greater love hath no man than this,
Greater love hath no man than this, that a man lay down his life for his friends.
思高本: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
----
目錄 · · · · · ·
胡適留學日記台北版自記
重印自序
自序
上卷
卷一
一九一一年一月卅日至十月卅日
(在康乃耳大學農學院)
卷二
民國元年(1912)九月廿五日至十二月廿八日
(在康乃耳大學文學院)
卷三
民國二年(1913)四月至三年(1914)二月廿八日
(在康乃耳大學)
一、國家與世界
二、道德觀念之變遷
三、第一次主議事席
四、"博學鐵匠"巴立特
五、雜誌之有益
六、中國似中古歐洲
七、"希望所在,生命存焉"
八、讀Synge短劇
九、讀《嘉富爾傳》
一○、胡彬夏女士
一一、苦學生
一二、讀The Inside of the Cup說部
一三、西文詩歌甚少全篇一韻
一四、論紐約省長色爾叟被劾去位
一五、五十年來黑人之進步
一六、《論語》譯本
一七、假期中 消遣
一八、耶穌誕日詩
一九、托爾斯泰臨終時事
二○、吾國女子所處地位高於西方女子
二一、燈謎三則
二二、叔永歲末雜感詩
二三、《大雪放歌》和叔永
二四、孔教問題
二五、康乃耳大學費用
二六、非驢非馬之大總統命令
二七、倫敦一塊地三百六十年中增價四千倍
二八、湘省一年之留學費
二九、友人勸戒吸紙菸
三○、但怒剛死事情形
三一、鮑希參夭折
三二、今日吾國急需之三術
三三、我之自省
三四、我所關心之問題
三五、演說吾國婚制
三六、美國各大學之體育運動費
三七、"宗教之比較研究"講演
三八、壁上格言
三九、借一千,還十萬
四○、久雪後大風寒甚作歌
四一、樂觀主義
四 、裴倫《哀希臘歌》
四三、記白里而之社會名劇《梅毒》
四四、綺色佳城公民議會旁聽記
四五、郊天祀孔
四六、一種實地試驗之國文教授法
四七、《說文》有許多字不滿人意
四八、英國布商之言
四九、宋教仁被刺案中之秘密證據
五○、應桂馨死矣
五一、死矣趙秉鈞
五二、雜俎三則
五三、美國有色人種之大官
卷四
民國三年(1914)三月十二日至七月七日
(在康乃耳大學)
一、養家
二、母之愛
三、言字
四、Fred Robinson君之慷慨
五、雪消記所見並楊任二君和詩
六、學生會之哲學教育群學委員會
七、西人研究中國學問之心得
八、入春又雪因和前詩
九、請得畢業助學金
一○、美國禁酒
一一、得卜朗吟徵文獎金
一二 初次作臨時演說
一三、趙元任、胡達同時得兩種學會榮譽
一四、歐美有一種"剪報"營業
一五、"但論國界,不論是非"
一六、赴白博士夫婦家宴
一七、卸去世界學生會會長職務
一八、在世界會演說《世界和平與種族界限》
一九、趙元任作曲
二○、叔永作即事一律索和
二一、山谷詩名句
二二、論律詩
二三、杏佛和前韻
二四、吾國人無論理觀念
二五、張希古亡故
二六、《春朝》一律並任楊二君和詩
二七、山谷之三句轉韻體詩
二八、叔永贈傅有周歸國,餘亦和一章贈行
二九、記歷
三○、《春秋》為全世界紀年最古之書
三一、《大英百科全書》誤解吾國紀元
三二、題"室中讀書圖"分寄禹臣、近仁、冬秀
三三、得家中照片題詩
四、《圖書周報》中餘之照片
三五、我國之"家族的個人主義"
三六、第一次訪女生宿舍
三七、思家
三八、遊"英菲兒瀑泉山"三十八韻
三九、記本校畢業式
四○、觀西方婚禮
四一、科學社之發起
四二、黃監督不准學生暑期上課
四三、奧太子飛的難死於暗殺
四四、餘之書癖
四五、積財不善用,如高臥積薪之上
四六、提倡禁嫖
四七、綺色佳城公民會議第二次旁聽記
四八、統一讀音法
四九、讀《愛茂生札記》
五○ 、《舊約·鷺斯傳》與法國米耐名畫
五一、札記
五二、伊里沙白朝戲台上情形
五三、讀《老子》"三十輻共一"
卷五
民國三年(1914)七月七日至八月十日
(在康乃耳大學)
一、《自殺篇》
二、愛迪生拜蜜蜂做老師
三、勉冬秀
四、"時事畫"四十五幅
五、美國亦有求雨之舉
六、美國駐希臘公使義憤棄官
七、錄《舊約·以斯拉》一節
八、威爾遜與羅斯福演說之大旨
九、威爾遜
一○、《哀希臘歌》譯稿
一一、乘楯歸來圖
一二、記興趣(Interest)
一三、利用光陰
一四、讀書會
一五、讀《東方未明》
一六、歐洲幾個"問題劇"鉅子
一七、諾貝爾獎金
一八、讀《織工》
一九、戒紙菸
二○、"遺傳"說
二一、讀《獺裘》
二二、印度無族姓之製
二三、瑪志尼語
二四、兩處演說
二五、錄怡蓀來書
二六、撥特勞"吾鄰"之界說
二七、師友匡正
二八、"是"與"非"
二九、遊活鏗谷記
三○、赫僕特滿所著劇之長處
三一、標點符號釋例
三二、法律之弊
三三、讀《夢劇》
三四、往聽維廉斯歌曲
三五、解兒司誤讀漢文
三六、記歐洲大戰禍
三七、卡來爾之愛國說
三八、讀《海妲傳》
三九、叔永《活鏗谷遊記》
四○、誰氏之書
四一、答某夫人問傳道
卷六
民國三年(1914)八月十一日至九月十五日
(在康乃耳大學)
一、悉爾演說歐戰原因
二、蔣生論歐戰影響
三、讀君武先生詩稿
四、刺殺奧皇嗣之刺客
五、記奧匈人種
六、本校夏課學生人數
七、送許肇南歸國
八、祖先節
九、青島歸誰
一○、赴苛勿演說
一一、一個模范家庭
一二、還我青島,日非無利
一三、日英盟約
一四、聖安廟記
一五、裴厄司十世死矣
一六、讀《老子》
一七、《神滅論》與《神不滅論》
一八、叔永送肇南斷句
一九、日德宣戰
二○、歐戰之罪魁禍首
二一、徵人臨別圖
二二、都德短篇小說
二三、裴《崇有論》
二四、范縝《因果論》
二五、哲學系統
二六、近仁來詩
二七、《棄父行》
二八、亞北特之《自敘》
二九、俄之仁政
三○、波士頓遊記
三一、再論無後
三二、朝鮮文字母
卷七
民國三年(1914)九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十一日
(在康乃耳大學)
一、傳記文學
二、遷居
三、海外送歸人圖
四、木爾門教派
五、耶穌之容忍精神
六、錄《新約》文兩節
七、徵人別婦圖
八、悼鄭仲誠
九、赴亥叟先生之喪
一○、家書屢為人偷拆
一一、韋蓮司女士之狂狷
一二、惜別
一三、羅斯福演說
一四、紐 美術院中之中國名畫
一五、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
一六、"一致"之義
一七、讀葛令《倫理學發凡》與我之印證
一八、週詒春君過美之演說
一九、《李鴻章自傳》
二○、演說之道
二一、近世不婚之偉人
二二、"容忍遷就"與"各行其是"
二三、印度"月中兔影"之神話
二四、理想貴有統系
二五、吾國"月中玉兔"之神話
二六、法人剛多賽與英人毛萊之名言
二七、西人所著之中國詞典
二八、梵文《內典》名字
二九、所謂愛國協約
三○、讀《十字架之真諦》後寄著者書
三一、備作宗教史參考之兩篇呈文
三二、專精與博學
三三、拒虎進狼
三四、西人骨肉之愛
三五、秋柳
三六、讀英譯本《漢宮秋》
三七、記"闢克匿克"
三八、袁氏尊孔令
三九、劉仲端病歿
四○、讀David Harum
四一、世界大同之障礙
四二、讀《墨子》
四三、擇偶之道
四四、大同主義之先哲名言
四五、"My country,right or wrong"之出處
四六、猶太文豪Asher Ginzberg
四七、譯《詩經·木瓜》詩一章
四八、墨茨博士
四九、毛萊子爵
五○、節錄《威爾遜訓詞》
五一、歌德之鎮靜工夫
五二、再與節克生君書稿
卷八
民國三年(1914)十二月十二日至四年(1915)二月十四日
(在康乃耳大學)
一、論充足的國防
二、金仲藩來書
三、海外之家人骨肉
四、讀戲劇七種
五、世界會十周紀念,詩以祝之
六、《告馬斯》詩
七、世界學生總會年會雜記
八、善於施財之富翁
九、裴立先生對余前二詩之指正
一○、記世界會十 年祝典
一一、再遊波士頓記
一二、羅斯福昔日之言
一三、英日在遠東之地位
一四、CW論男女交際之禮
一五、為學要能廣大又能高深
一六、加滕演說遠東問題
一七、本校學生的文學團體
一八、《李鴻章自傳》果出偽託
一九、矛盾
二○、《戰時新婦》
二一、"室中攝影"兩幀
二二、記新聞兩則
二三、裴倫論文字之力量
二四、與普耳君一段文字因緣
二五、本趙耳寄贈飛瀑冬景影片
二六、西方學者勇於改過
二七、詩貴有真
二八、三句轉韻體詩
二九、羅素論戰爭
三○、荒謬之論
三一、紐約旅行記
下卷
卷九
民國四年(1915)二月十八日至六月七日
(在康乃耳大學)
一、自課
二、國立大學之重要
三、生文字之進化
四、救國在"執事者各司其事"
五、婉而謔之樂觀語
六、范鴻仙
七、蔣翊武
八、海外學子之救國運動
九、為祖國辯護之兩封信
一〇 、投書的影響
一一、致張亦農書
一二、塔夫脫演說
一三、吾國各省之歲出
一四、致The Post-Standard(syracuse)書
一五、往見塔夫脫
一六、韓人金鉉九之苦學
一七、可敬愛之工讀學生
一八、紐約公共藏書樓
一九、理想中之藏書樓
二〇 、夢想與理想
二一、貝爾博士逸事
二二、《睡美人歌》
二三、《告馬斯》詩重改稿
二四、致留學界公函
二五、吾國之歲出歲入
二六、星期日之演說詞
二七、誤刪了幾個"?"
二八、一九一四年紐約一省之選舉用費
二九、日本要求二十一條全文
三〇 、《墓門行》
三一、莎士比亞劇本中婦女之地位
三二、陸軍用榻
三三、《致留學界公函》發表後之反響
三四、赴尼格拉縣農會演說
三五、霧中望落日
三六、火車中小兒
三七、黃興等通電
三八、《老樹行》
三九、立異
四〇 、得冬秀書
四一、書懷
四二、留日學界之日本觀
四三、抵制日貨
四四、致Ithaca Daily News書
四五、遠東戰雲
四六、五月六日晨之感想
四七、東西人士迎拒新思想之不同
四八、韋女士
四九、讀Aucassin and Nicolete
五〇 、讀In the Shadow of the Glen
五一、觀Forbes-Robertson演劇
五二、又作馮婦
五三、日人果真悔悟乎
五四、《月報》編輯 選舉
五五、威爾遜演說詞
五六、哀白特生夫人
五七、藹城演說
五八、第九號家書
五九、都德短篇小說
六〇 、讀《日本開國五十年史》
六一、狄女士論俄、美大學生
六二、美人不及俄人愛自由
六三、報紙文字貴簡要達意
六四、讀梁任公《政治之基礎與言論家之指針》
六五、吾之擇業
六六、致CW書
六七、《墓門行》之作者
六八、東方交易
六九、兩個最可敬的同學
七〇 、英國哲學家鮑生葵之言
七一、日本議會中在野黨攻擊政府
七二、美國男女交際不自由
七三、秦少游詞
七四、詞乃詩之進化
七五、陳同甫詞
七六、劉過詞不拘音韻
七七、山谷詞帶土音
卷十
民國四年(1915)六月十二日至八月九日
(在康乃 大學)
一、滿庭芳
二、讀《獵人》
三、日與德開戰之近因
四、楊、任詩句
五、記國際政策討論會
六、記農家夏季"闢克匿克"
七、盛名非偶然可得
八、思遷居
九、再記木爾門教派
一〇 、讀托爾斯泰《安娜傳》
一一、題歐戰諷刺畫
一二、遊凱約嘉湖攝影
一三、夜過紐約港
一四、克鸞達兒軼事
一五、歐美學生與中國學生
一六、節錄《王臨川集》三則
一七、讀《墨子》及《公孫龍子》
一八、今別離
一九、婦女參政運動
二〇 、讀《小人》及《辟邪符》
二一、《論句讀及文字符號》節目
二二、馴鼠
二三、《水調歌頭》今別離
二四、讀詞偶得
二五、讀白居易《與元九書》
二六、讀香山詩瑣記
二七、札記不記哲學之故
二八、子是否主權詐
卷十一
民國四年(1915)八月九日至十一月三日
(九月二十日以後在哥倫比亞大學)
一、吾之別號
二、王安石上邵學士書
三、不是肺病
四、"時"與"間"有別
五、論"文學"
六、論袁世凱將稱帝
七、臨江仙
八、"破"號
九、"證"與"據"之別
一〇 、與佐治君夜談
一一、將往哥倫比亞大學,叔永以詩贈別
一二、美國公共藏書樓之費用
一三、凱約嘉湖上幾個別墅
一四、如何可使吾國文言易於教授
一五、瘦琴女士
一六、《百字令》吾母挽白特生夫人
一七、成詩不易
一八、《水調歌頭》杏佛贈別
一九、將去綺色佳留別叔永
二〇 、闢古德諾謬論
二一、讀《麗沙傳》
二二、英人莫利遜論中國字
二三、《沁園春》別 佛
二四、對語體詩詞
二五、兩個傭工學生
二六、韋兒斯行文有誤
二七、《新英字典》
二八、拉丁文諺語
二九、讀《獄中七日記》
三〇 、讀The New Machiavelli
三一、"八角五分"桑福
三二、送梅覲莊往哈佛大學詩
三三、論文字符號雜記三則
三四、叔永戲贈詩
三五、別矣綺色佳
三六、依韻和叔永戲贈詩
三七、有些漢字出於梵文
三八、《古今圖書集成》
三九、調和之害
四○、相思
四一、文字符號雜記二則
四二、讀《集說詮真》
四三、《聖域述聞》中之《孟子年譜》
四四、印書原始
四五、葉書山論《中庸》
四六、姚際恆論《孝經》
四七、讀The Spirit of Japanese Poetry
四八、論宋儒注經
四九、為朱熹辨誣
五〇 、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
五一、女子 參政大遊街
卷十二
民國四年(1915)十一月廿五日至五年(1916)四月十七日
(在哥倫比亞大學)
一、許肇南來書
二、楊杏佛《遣興》詩
三、《晚郵報》論"將來之世界"
四、西人對句讀之重視
五、鄭萊論領袖
六、國事壞在姑息苟安
七、錄舊作詩兩首
八、梅、任、楊、胡合影
九、 《秋聲》有序
一〇 、Adler〔阿德勒〕先生語錄
一一、論"造新因"
一二、讀章太炎《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後
一三、再論造因,寄許怡蓀書
一四、七絕之平仄
一五、趙元任
一六、論教女兒之道
一七、美國銀幣上之刻文
一八、和叔永題梅、任、楊、胡合影詩
一九、讀音統一會公製字母
二〇 、論革命
二一、《水調歌頭》壽曹懷之母
二二、與梅覲莊 文學改良
二三、"文之文字"與"詩之文字"
二四、論譯書寄陳獨秀
二五、叔永答餘論改良文學書
二六、杏佛題胡、梅、任、楊合影
二七、《詩經》言字解
二八、美國初期的政府的基礎
二九、家書中三個噩耗
三〇 、伊麗鶚論教育宜注重官能之訓練
三一、澤田吾一來談
三二、往訪澤田吾一
三三、吾國古籍中之烏托邦
三四、柳子厚
三五、劉田海
三六、叔永詩
三七、憶綺色佳
三八、吾國歷史上的文學革命
三九、李清照與蔣捷之《聲聲慢》詞
四〇 、胡紹庭病逝
四一、寫定《讀管子》上、下兩篇
四二、評梁任公《中國法理學發達史論》
四三、《沁園春》誓詩
四四、怡蓀、近仁抄贈的兩部書
四五、燈謎
四六、《沁園春 誓詩
四七、《沁園春》誓詩
四八、吾國文學三大病
卷十三
民國五年(1916)四月十八日至七月廿一日
一、試譯林肯演說中的半句
二、《沁園春》誓詩
三、作文不講文法之害
四、論文字符號雜記四則
五、《沁園春》誓詩
六、讀蕭山來裕恂之《漢文典》
七、古代文明易於毀滅之原因
八、談活文學
九、"反"與"切"之別
一〇 、記"的"字之來源:"之者"二字之古音
一一、元任論音與反切
一二、美國詩人Lowell之名句
一三、死矣袁世凱
一四、論戊戌維新之失敗於中國不為無利
一五、"爾汝"二字之文法
一六、馬君武先生
一七、喜朱經農來美
一八、杜威先生
一九、麥荊尼逸事四則
二〇 、"威爾遜之笑"
二一、恍如游子歸 鄉
二二、陶知行與張仲述
二三、白話文言之優劣比較
二四、記袁隨園論文學
二五、得國際睦誼會徵文獎金
二六、記第二次國際關係討論會
二七、覲莊對余新文學主張之非難
二八、克鸞女士
二九、羅素被逐出康橋大學
三〇 、移居
三一、國事有希望
三二、政治要有計劃
三三、太炎論"之"字
卷十四
民國五年(1916)七月二十二日至十一月四日
一、答梅覲莊--白話詩
二、答覲莊白活詩之起因
三、雜詩二首
四、一首白話詩引起的風波
五、杜甫白話詩
六、不要以耳當目
七、死語與活語舉例
八、再答叔永
九、打油詩寄元任
一〇 、答朱經農來書
一一、蕭伯納之憤世語
一二、根內特君之家庭
一三、宋人白話詩
一四、文學革命八條件
一五、寄陳獨秀書
一六、作詩送叔永
一七、打油詩戲柬經農、杏拂
一八、窗上有所見口占
一九、覲莊之文學革命四大綱
二〇 、答江亢虎
二一、贈朱經農
二二、讀《論語》二則
二三、又一則
二四、論"我吾"兩字之用法
二五、讀《論語》一則
二六、《嘗試歌》有序
二七、讀《易》(一)
二八、早起
二九、讀《易》(二)
三〇 、王陽明之白話詩
三一、他
三二、英國反對強迫兵役之人
三三、讀《易》(三)
三四、中秋夜月
三五、《虞美人》戲朱經農
三六、研(讀《易》四)
三七、幾(讀《易》五)
三八、答經農
三九、啞戲
四〇 、改舊詩
四一、到紐約後一年中來 往信札總計
四二、白話律詩
四三、打油詩一束
四四、戒驕
四五、讀《論語》
四六、打油詩又一束
四七、寫景一首
四八、打油詩
卷十五
民國五年十一月六日至六年(1917)三月廿日
一、歐陽修《易童子問》
二、希望威爾遜連任
三、吾對於政治社會事業之興趣
四、戲叔永
五、黃克強將軍哀辭
六、編輯人與作家
七、舒母夫婦
八、發表與吸收
九、作《孔子名學》完自記二十字
一〇 、陳衡哲女士詩
一一、紐約雜詩(續)
一二、美國之清淨教風
一三、月詩
一四、打油詩答叔永
一五、"打油詩"解
一六、古文家治經不足取
一七、論訓詁之學
一八、論校勘之學
一九、近作文字
二〇 、印象派詩人的 條原理
二一、詩詞一束
二二、黃梨洲《南雷詩歷》
二三、論詩雜詩
二四、威爾遜在參議院之演說詞
二五、羅斯福論"維持和平同盟"
二六、維持和平同盟會之創立
二七、補記"爾汝"
二八、一九一六年來往信札總計
二九、中國十年後要有什麼思想
三〇 、在斐城演說
三一、湖南相傳之打油詩
三二、記朋友會教派
三三、小詩
三四、寄經農、文伯
三五、迎叔永
三六、王壬秋論作詩之法
三七、袁政府"洪憲元年"度預算追記
三八、無理的干涉
三九、落日
四〇 、叔永柬胡適
四一、"赫貞旦"答叔永
四二、寄鄭萊書
四三、又記"吾我"二字
四四、記燈謎
四五、蘭鏡女士
四六、哥倫比亞大學本年度之預算
四七、威爾 遜連任總統演說詞要旨
四八、論"去無道而就有道"
四九、艷歌三章
五〇 、吾輩留學生的先鋒旗
五一、俄國突起革命
五二、讀報有感
五三、趙元任辨音
卷十六
民國六年(1917)三月二十一日至六月一日
一、《沁園春》俄京革命
二、讀厄克登致媚利書信
三、
四、中國科學社第一次年會合影
五、林琴南《論古文之不宜廢》
六、漢學家自論其為學方法
七、幾部論漢學方法的書
八、杜威先生小傳
九、九流出於王官之謬
一〇 、訪陳衡哲女士
一一、覲莊固執如前
一二、作《論九流出於王官說之謬》
一三、記荀卿之時代
一四、《沁園春》新俄萬歲
一五、清廟之守
一六、我之博士論文
一七、新派美術
一八、讀致韋女士舊函
一九、寧受囚拘不願從軍
二〇 、關於歐戰記事兩則
二一、瞎子用書
二二、絕句
二三、紐約《世界報》
二四、在白原演說
二五、祁暄"事類串珠"
二六、博士考試
二七、改前作絕句
二八、辭別杜威先生
二九、《朋友篇》寄怡蓀、經農
三〇 、《文學篇》別叔永、杏佛、覲莊
卷十七
民國六年(1917)六月九日至七月十日
歸國記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喬治‧ 桑致 Delacroix Paris, April 4, 1862《喬治‧ 桑與福樓拜 》




IV. Gustave Flaubert, 1821~80 and George Sand 1804~76




38:52
227 《喬治‧ 桑與福樓拜 》 2018-0509 漢清講堂

關於喬治‧ 桑老家的新書


A great and excellent news! ...

Michelle Perrot, a scholar and great historian of nineteenth-century history, whose works on women and working-class circles are world-renowned, and Sandienne Emeritus, has just signed a magnificent book on the links between George Sand and his home. Nohant.
For George Sand's House, this book is a great editorial event since no work as complete as this one has been done on this subject.

Madame Perrot's approach is global: it concerns the dwelling house she has peeled, the entourage of George Sand in Nohant, the land and the garden.

This work is a sum; it is the result of long-term work and slow accumulation of sources for its realization. The great historian has grasped over all of George Sand's life all that Nohant meant for the novelist; his approach is remarkable.

We are particularly proud that Michelle Perrot took this look on the House of George Sand! This place so inseparable from his life deserved this completeness and relevance!

To be published August 23.

Ms. Perrot will be welcomed to Nohant for a presentation of her book on October 28 at 2:30 pm. We are particularly honored by her upcoming presence on this site which she understood everything.



Une grande et excellente nouvelle !...
Michelle Perrot, universitaire et grande historienne de l'histoire du XIX° siècle _dont les travaux sur les femmes et les milieux ouvriers sont mondialement reconnus_, de surcroît sandienne émérite, vient de signer un ouvrage magnifique sur les liens unissant George Sand à sa demeure de Nohant.
Pour la Maison de George Sand, cet ouvrage est un grand événement éditorial puisque aucun travail aussi complet que celui-là n'avait été à ce jour réalisé sur ce sujet.
L'approche de Madame Perrot est globale : elle concerne la maison d'habitation qu'elle a décortiquée, l'entourage de George Sand à Nohant, le domaine foncier et le jardin.
Cet ouvrage est une somme ; il est le résultat d'un travail de longue haleine et d'une lente accumulation des sources permettant sa réalisation. La grande historienne a saisi sur l'ensemble de la vie de George Sand tout ce que Nohant signifiait pour la romancière ; son approche est remarquable.
Nous sommes particulièrement fiers que Michelle Perrot ait porté ce regard-là sur la Maison de George Sand ! Ce lieu si indissociable de sa vie méritait bien cette exhaustivité et cette pertinence-là !
A paraître le 23 août.
Mme Perrot sera accueillie à Nohant pour une présentation de son ouvrage le 28 octobre à 14 h 30. Nous sommes particulièrement honorés de sa prochaine présence sur ce site dont elle a tout compris.


Maison de George Sand à Nohant
11 小時
Une grande et excellente nouvelle !...
Michelle Perrot, universitaire et grande historienne de l'histoire du XIX° siècle _dont les travaux sur les femmes et les milieux ouvriers sont mondialement reconnus_, de surcroît sandienne émérite, vient de signer un ouvrage magnifique sur les liens unissant George Sand à sa demeure de Nohant.
Pour la Maison de George Sand, cet ouvrage est un grand événement éditorial puisque aucun travail aussi complet que celui-là n'avait été à ce jour réalisé sur ce sujet.
L'approche de Madame Perrot est globale : elle concerne la maison d'habitation qu'elle a décortiquée, l'entourage de George Sand à Nohant, le domaine foncier et le jardin.
Cet ouvrage est une somme ; il est le résultat d'un travail de longue haleine et d'une lente accumulation des sources permettant sa réalisation. La grande historienne a saisi sur l'ensemble de la vie de George Sand tout ce que Nohant signifiait pour la romancière ; son approche est remarquable.
Nous sommes particulièrement fiers que Michelle Perrot ait porté ce regard-là sur la Maison de George Sand ! Ce lieu si indissociable de sa vie méritait bien cette exhaustivité et cette pertinence-là !
A paraître le 23 août.
Mme Perrot sera accueillie à Nohant pour une présentation de son ouvrage le 28 octobre à 14 h 30. Nous sommes particulièrement honorés de sa prochaine présence sur ce site dont elle a tout compris.




😮 The Hungarian-German composer's unfinished opera Sardanapalo has been in the archive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 untouched and almost forgotten. This weekend, it will be brought to life in Weimar.

La Mort de Sardanapale
Eugène Delacroix - La Mort de Sardanapale.jpg
ArtisteEugène Delacroix
Date1827

https://fr.wikipedia.org/wiki/La_Mort_de_Sardanapale

****

My George Sand notebook

April 1862: George Sand and Manceau "transported" by the work of Delacroix to the Saint-Sulpice church.

It is in 1849 that Delacroix receives this monumental order of the decoration of the chapel of Saints-Angels of the Saint-Sulpice church in Paris (6th district). On this occasion, the painter moved to an apartment-studio nearby, rue de Furstenberg where he died in 1863 (now National Museum Delacroix). This work occupied him until 1861 and was the last big job of his career. Restored recently, the three large murals on the walls and ceiling of this chapel are such that George Sand and Manceau were able to admire in 1862 ...

Letter from George Sand to Delacroix, Paris, April 4, 1862 (Correspondence George Sand by Georges Lubin, volume 17):
"I have been to see your chapel in Saint-Sulpice, it is splendid, I admire you more than ever and I love you as always, I will not leave without stealing for another quarter of an hour and kiss you ...
Manceau wants me to tell you that he is transported. These are great words and yet have nothing too much. The amateurs can say this and that, I have nothing to say and those who feel the art feel with you in a region of life, of size, of power and magnificence where the criticism does not have the right to penetrate. "

Illustrations: murals of Saint-




Avril 1862 : George Sand et Manceau "transportés" par l'oeuvre de Delacroix à l'église Saint-Sulpice.
C'est en 1849 que Delacroix reçoit cette commande monumentale du décor de la chapelle des Saints-Anges de l'église Saint-Sulpice à Paris (6ème arrondissement). A cette occasion, le peintre s'installe dans un appartement-atelier à proximité, rue de Furstenberg où il meurt en 1863 (aujourd'hui Musée National Delacroix). Ce travail l'occupa jusqu'en 1861 et fut le dernier gros chantier de sa carrière. Restaurées depuis peu, les trois grandes peintures murales ornant les murs et le plafond de cette chapelle sont telles que George Sand et Manceau ont pu les admirer en 1862...
Lettre de George Sand à Delacroix, Paris, le 4 avril 1862 (Correspondance de George Sand par Georges Lubin, tome 17) :
"J'ai été voir votre chapelle à Saint-Sulpice. C'est splendide. Je vous admire plus que jamais et je vous aime comme toujours. Je ne partirai pas sans vous voler encore un quart d'heure et vous embrasser...
Manceau veut que je vous dise qu'il est transporté. Voilà de grands mots et qui pourtant n'ont rien de trop. Les amateurs peuvent dire ceci et cela, moi je n'ai rien à dire et ceux qui sentent l'art se sentent avec vous dans une région de vie, de grandeur, de puissance et de magnificence où la critique n'a pas le droit de pénétrer."
Illustrations : peintures murales de l'église Saint-Sulpice par Delacroix ; photo du peintre et de George Sand (Gallica).

四月1862日: delacroix在st. 沙子的作品中"運輸" Sulpice教堂.

1849年, delacroix收到了巴黎聖-sulpice教堂教堂的這個巨大訂單(第6區). 在這個場合, 畫家定居在附近的一個工作室公寓, 他在1863年去世(今天的國家博物館delacroix). 這項工作在1861年之前佔據了他, 是他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個主要地點. #... #... #... #... #... #... #... #... #... #... #... #... #... #... #... #... #... #... #

1862年四月4日至1862日, 在巴黎, 喬治·沙給delacroix的信(喬治·魯賓的george沙子, 第17卷):
"我在saint-sulpice看到你的教堂. 太美了. 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欽佩你, 我永遠愛你. 我不會離開你又一個小時的時間, 吻你...
Manceau想讓我告訴你他被運輸了. 這些是偉大的話語, 他們沒有甚麼太多. 這就是為甚麼我們在#."的#." #." #." #." #." #." #." #." #." #." #." #." #." #." #." #." #." #." #."

插圖: delacroix的聖sulpice教堂的壁畫; 畫家和喬治·沙(草)的照片.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陳長仁:落實綠色在地經濟—以水產養殖為例 (陳長仁教授);綠能投資基金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眼鏡、自拍和室內

邀請大家今天來南體驗綠能產品
我有腳踏車發電機,準備募集來成立綠能投資基金
這是目前最強的小型發電。低阻力高效率發電。綠能環保要我們自己做起。
這是自己發的電歐
感動嗎⋯⋯
更多













20:31

115 落實綠色在地經濟—以水產養殖為例 陳長仁教授 2016-09-14
hc iTaiwan forum

175 views1 year ago
落實綠色在地經濟—以水產養殖為例陳長仁教授主講時間: 2016年9月14日(周三) 10點~12點地點( 漢清講堂):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 ...






也許2006年,昆山科技大學的陳長仁老師約我一起去越南、柬埔寨。還可付點鐘點費。我當時做對決定:一起去吳哥窟---他雖然去過一次,還是答應我的請求,
到柬埔寨參觀吳哥窟(Angkor Wat)的十二世紀遺跡。
後來我寫文章感謝他:
陳長仁:越南近悅遠來
非常感謝陳老師:唯一一次出國是:和陳長仁老師到越南和寮國的吳哥pilgrim ( ━━ n.巡禮[放浪・旅行]者 )。用來遠橋代表今年最熱門的越南: 「美麗的國土……殿的門楣上方有一禦賜匾額,紅底中文燙金大字寫著"來遠橋",門的兩側用中文題了一副對聯:"屹然砥柱中流立,由此雲衢萬里通",想必是取"遠道而來,安身興業"之意。..」.後來,我知道吳哥窟之行,讓梅貽寶先生覺得不虛此生…..(梅貽寶(1900—1997)說:「她是『全人』(丈夫子女俱全)」,戚族中婚喪嫁娶,都要她到場,以保無虞。---梅貽寶《大學教育五十年--八十自傳》(台北:聯經,1986增訂版,頁77)。我讀此書,知道梅先生有吳哥窟的詳細筆,此行讓梅貽寶先生覺得不虛此生…..)
2015.7.16:臺大圖書館竟然藏此書的日譯本2005。
Sanctuary: The Temples of Angkor Paperback – September 1, 2005
by Steve McCurry (Author照相師,1950~ )http://hcplace.blogspot.tw/2008/12/siem-re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