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 星期三

台灣文學網-影音屋-作家身影- 此岸彼岸-林衡哲。簡介協志叢書與志文出版社;〈出版界最後的本格派:志文出版社〉、大同大學學生必修的四門課: 會計學、國富論、經營學、希臘羅馬神話選讀




林衡哲的春風出版社
臺灣文庫 100目標300
傳記文學

2022
台灣文學網-影音屋-作家身影- 此岸彼岸-林衡哲
https://tln.nmtl.gov.tw › nmtl_w1_...

此岸彼岸-林衡哲. 觀看次數:69. 回頁頂按鍵 回資料列表按鍵. 國立台灣文學館(另開新視窗). 國立台灣文學館版權所有。最佳瀏覽狀態:Internet Explorer 11.0 以上(含) ...

Videos








14:30
此岸彼岸林衡哲|臺灣文學拾光EP8|作家身影|臺灣文學館
YouTube · 國立臺灣文學館nmtl
14 minutes, 30 seconds





Aug 19, 2022

謝謝徐均琴博士 (徐復觀長女)對此篇《簡介協志叢書與志文出版社》/漢清講堂關於文學和藝術的"讚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ICgUvtZ2mA&t=52s







15:17

173 簡介協志叢書與志文出版社 2017-07-22 漢清講堂

hc iTaiwan forum

簡介台灣協志叢書與志文出版社日期:7月22日(周六),2017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主辦:漢清講堂.

2013.12.21
to 協志工業叢書故林董事長

***

【邏輯、教育、歷史】
梁實秋、吳濁流、莊永明,這三人共同的東家是?...林挺生先生。這位臺灣仕紳的見識的深邃與遠大,遠超過後人想像與今人之理解。
十多年前,我在大同大學任教的時候,學生必修的四門課: 會計學、國富論、經營學、希臘羅馬神話選讀,我教過:經營學和國富論,深諳奇妙與苦心孤詣之處。
對於理工科為主體的大學,學生獲悉要必修這些課程時,大概都在怨怪這學校太奇怪了吧,還教神話學。其實,這些都很重,特別是希臘羅馬神話選讀,在我看來是增加個人象徵資本、文化資本的重要關鍵。此外,用研讀國富論的方式來學經濟、從論語和歷史中學管理(經營),也是該校的絕妙強項。
理想的知識,應該是要從學習經典和從歷史中得到經驗,進而發展出宏觀的思維架構和微觀的邏輯體系。關於這點,我對目前教育部和課綱委員的看法是,新課綱什麼都有,但就是少了一味。
這個隱含的議題,是大家所比較少想到的,那就是邏輯。西方的教育目的是成為一個"理性人",我們的教育目的,是要成為一個"政治人",這就是我們當今知識和學歷非常卓越的「理盲社會」。


****
高永謀〈出版界最後的本格派:志文出版社〉,封德屏主編《台灣人文出版社30家》(台北:文訊雜誌社,2008);原刊載《文訊》2005.4

2013年3月30日 

志文出版社

待擴充

志文/簡介:

  在迎接千禧年的前夕,回顧新潮文庫在大家的鞭策、支持與愛護下已經走過33 年-在歷史的長流中,33年雖然不算長,但可以使一個襁褓中的孩子成為社會的中堅,使壯年人進入圓熟退休階段的花甲之年。如今新潮文庫發行已逾400多 種,加上其他文庫系列,個數已逾600多種,本社,如果在引進西方思潮方面能稍盡棉薄之力,必須感謝創作這些經典作品的作者,為介紹這些書籍扮演橋梁工作 的譯者,以及無數長年來支持我們的忠實讀者…,經營文化出版事業,除了是一項企業,它同時也肩負著一種社會責任,所以我們不敢大意或鬆懈,也希望提供的產 品,能使讀者在閱讀之後受益,倘然,它有幸能成為你人生奮鬥階段中一個轉捩點、跳板或暗夜行路的一盞篝火或指標,這應該是從事文化工作者最大的酬報!   刊行的書籍包括文學、哲學、心理、禪學、傳記、電影、音樂及不同領域的經典作品或入門書。  讀者們可以通過這些書籍認識西方思潮幾百年來的重大變化與演 進,其中任何一本書




新潮文庫 特別有興趣
http://www.books.com.tw/books/editorial/pubbooklistchihwenchihwenF65D_1.php

志文出版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志文出版社台灣資 深的出版社之一,創立於1967年, 創辦人為張清吉。志文出版社前身為長榮書店,創辦於1963年, 原為一家出租與舊書交換的小書店,當時的常客有李敖秦賢次林衡哲等知識份子。除此之外也自行出版了《西洋幽默小品》、《二次大戰祕錄》及林語堂的散文集,並編錄《英語欣賞文庫》。後來經由林衡哲(當時尚在就讀台大醫學系)的勸說,並提供自行翻譯的《羅素回憶集》及《羅素傳》,使得張清吉開始下定決心讓出版社轉型。二書的出版成為志文「新潮文庫」的先 驅,受到廣大的迴響,更獲得了兩位台大哲學教授殷海光陳鼓應的肯定,甚至親自到出版社致意。因此,林衡哲介紹了許多同學一起加入譯書的行列,包括賴奇萬、林克明、廖運範、鄭 泰安、文榮光、楊庸一、符傳孝等人,譯書以心理學精神分析為主。主力譯者曹永洋則介紹了鍾肇政葉石濤鄭清文、楊耐冬等作家及翻譯家加入翻譯行列,顏元叔在老師黎烈文辭世後,將其所譯的法國文學介紹至志文出版社印行。後來曹永洋、楊耐冬與金溟若、李永熾、孟祥森、宋碧雲、莫渝等人,成為台灣翻譯界的中堅。顏元叔與其同事胡耀恆、王夢鷗、廖祥雄、陳玲玲所譯的新潮大學叢書,成為大學生及研究生的教本。主 力譯者蕭逢年(本名吳旺財,另有筆名齊霞飛、吳憶帆)獨立翻譯《莫泊桑短篇全集》,所譯的莫泊桑短篇〈項鍊〉更選為中學生國文課本的教材。
除了外國譯書,楊牧編選的「新潮叢書」則為志文出版社開創了本土作家的新局,當時的作者包括陳世驤徐道鄰夏濟安杜維明、顏元叔、林以亮葉維廉劉述先於梨華、楊牧等人,而劉大任則因為《紅土印象》被當時的政府列 為黑名單,其書也成為禁書
志文的「新潮文庫」是張清吉參考日本岩波書店「岩波文庫」的傳統,每本書都有作家的年譜及作家資料、創作背景及作者照片。「新潮文庫」引領台灣 1970、80年代尚為學生的知識份子,譯書廣羅了文學哲學心理禪學電影等領域,為當時封閉保守的台灣社會開啟一道知識的窗口。雖然不少譯書現今已經絕版,且其譯文上的錯 誤及漏譯時常為人所詬病,素樸的封面更敵不過現下台灣五花八門的出版品,並且隨着國際著作權法的嚴格規定,志文雖然仍在出書,但卻只有能力出版公共版權書籍。但就台灣早期的出版史而言,志文確實為最重要的出版社先驅 之一,而創辦人張清吉則被業界譽為「出版界的唐吉訶德」。

[編輯] 新潮文庫書目

[編輯] 新潮叢書書目

  • 劉述先《文化哲學的試探》
  • 劉大任《紅土印象》
  • 鍾玲《赤足在草地上》
  • 王文興《玩具手鎗》
  • 杜維明《三年的畜艾》
  • 夏濟安《夏濟安選集》
  •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新版重印為《那些不毛的日子》)
  •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
  • 殷允芃《中國人的光輝》
  • 葉珊《傳說》
  •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
  • 於梨華《會場現形記》
  • 韓國鐄《音樂的中國》
  • 顏元叔《文學經驗》
  • 梁實秋《看雲集》
  • 林以亮《林以亮論翻譯》
  • 鄭愁予《鄭愁予詩選集》
  • 陳芳明《鏡子和影子》
  • 劉述先《生命情調的抉擇》
  • 張永祥《秋決》
  • 楊牧《傳統的與現代的》
  • 徐道鄰《中國法制史論集》
  • 趙岡《紅樓夢論集》
  • 楊牧《瓶中稿》

[編輯] 參考資料

  • 高永謀〈出版界最後的本格派:志文出版社〉,封德屏主編《台灣人文出版社30家》(台北:文訊雜誌社,2008);原刊載《文訊》2005.4
  • 楊牧〈「新潮叢書」始末〉,《柏克萊精神》(台北:洪範,1977)
  • 張清吉──資深出版家好書催生者


高永謀〈出版界最後的本格派:志文出版社〉,封德屏主編《台灣人文出版社30家》(台北:文訊雜誌社,2008);原刊載《文訊》2005.4












曹永洋老師說要贈朋友的數十本書



2017年9月29日上午8:33 ·



志文出版的這本譯本(1973),之前之後都有多個譯本。它的"代譯序"、附錄(4個,含年譜)、插圖等,都有特色。譯文文字未重寫成"通順"的漢文。





我去年分享過志峰的這篇。
剛剛重讀,還是很感動:他們師生,當年都是英姿--我們夫妻讀的高中都是名校,不過少了像老曹這樣有眼神的老師,很遺憾。
過去一年,老曹與我成忘年交,他經常來訪,與我交換讀物和故事---許多人與事,初聽起來難記下來,漸漸地,抓到"小說" (roma) 的"神髓"。
今天最大的成就是得自此篇的靈感,邀志峰周末來聚會。……
更多

廖志峰──和張世忠
其他 2 人。

2015年9月29日 ·

颱風天,守在屋子裡,頂樓的風特別狂烈,我始終擔心窗子飛掉。忽然起了一陣狂風,吹開了窗帘,捲翻了一把舊壺,碎了一地。風始終沒有停過,不知做什麼好,拿起了文發送我的《異鄉客》讀了起來。馬奎斯在台灣出版過的作品,幾乎都有了,獨缺這一本,文發也真是奇人,他怎麼知道我也在找這一本?書店終究是逛得不夠勤,也沒有專注在呼喊著這本書,拿到手時,喜出望外。這本由12篇短篇小說組成的集子,其實是有主題的,就是流亡者群像,書的寫成也正是在《獨裁者的秋天》之後,小說中罕見地以第一人稱來穿梭貫串,加深了一種真實感,筆法仍是魔幻寫實,反映著現實的荒謬和命運的不可捉摸……。我本應該先讀完《小說家的休日時光》,但馬奎斯的魅力還是無法抵擋。手邊還有一本看了一半的《齊瓦哥醫生出版祕辛》,卻始終讀不完。焦慮,無時不在。
九月初幫文發出版了他的第二本書,《書寫者,看見》,這本書可說是台灣文壇的作家群像,文發的文字很獨特,帶著一種純真樸實,而且切入點總是與人不同,因而也勾勒出作家不同的面向,更為立體。介紹我認識文發的,是高中老師曹永洋先生,而老曹本人也出現在這本書裡,文字敘及老曹帶著患有眼疾的姚姓學長,四處求醫的經過,讓人感動,這篇文章還提及了一心奉獻鄉土的陳五福醫師。老曹曾寫了一本《噶瑪蘭的燭光》(前衛出版),敘述這位仁醫的一生。
剛剛過去的教師節,讓我想起老曹和我的高中時光,於是翻出了很久沒拿出來看的高中畢業紀念冊,頁首有老曹的手書勉辭。當年編輯這本紀念冊時,也把老曹打羽毛球時的英姿放入。記得那是個春天的清晨,會許是五月,濃霧還未散去,沒有風的校園一角,最適合這種球類活動。有一次上ZOE的節目,和ZOE聊起高中生涯,她說︰你口中描述的老師,怎麼那麼像體育老師?他像的,我說。我沒說的是,他說起《白鯨記》時,那怒睜的雙眼,凌厲不下千浬追鯨的亞哈船長。
高中的國文課堂,老曹沒有耳提面命地要我們尊師重道,他最喜歡說︰沒有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用這句話安撫我們青春的躁鬱。這句話讓我在看電影《春風化雨》時又再次想起。我忘了這句話的出處,但始終記得老曹,和我的高中同學。



****
【丟到百年經營權之前,回顧大同的改革故事】
「大同、大同國貨好……」是當年每個台灣人都能隨口哼出來的句子。大同寶寶玩偶、有門的老式電視機、大同電鍋,是一代台灣人的共同回憶。 
大同更是國內第一家實施「工者有其股,工者有其屋」的民營企業。當時的大同董事長林挺生的管理風格是什麼?他如何帶領這個當年僅次於台塑的第二大民營企業集團持續茁壯?
📫1990s回憶徵件|一起來說你那年的故事

當年那個堅守製造業、不炒股的大同

「大同大同國貨好......」是那個時代每個台灣人都能隨口哼出來的句子。當年大同是僅次於台塑的第二大民營企業集團。

1994年大同發那科成立,大同想要從家電、重電業者,轉型為高科技公司,改以資訊、通訊、自動化產業為主。

原以營造業起家,在台北市精華區擁有大片土地的大同,在那個股市房市齊飛的年代卻堅守製造業,不炒股票,也不變更地目炒地皮。大同也是國內第一家實施「工者有其股,工者有其屋」的民營企業。

75歲的大同董事長林挺生對員工灌輸的信念就是,「大同同仁深信克服貧窮、造福社會是我們工業人的使命。」有人問他,現在台灣已經不貧窮了,這條信念要不要改?他卻堅持保留,理由是——因為台灣人的心還很貧窮。

 

令人遺憾地,2020年10月,在兩個多小時的股東會上,大同林家失去了他們百年的經營權。

 

大同第二代董事長林挺生,為創辦人林尚志之子。2006年卸下董事長一職,由其子林蔚山接任。


2023年4月18日 星期二

簡介 Walter Benjamin 及其 The Arcades Project :Galerie Vivienne 巴黎薇薇安拱廊街 (1823~ );Eduard Fuchs及其《歐洲漫畫史》 : WALTER BENJAMIN ON KITSCH《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362486997095407

 名所略解 (2):Galerie Vivienne 巴黎薇薇安拱廊街 (1823~ )

Galerie Vivienne

https://fr.wikipedia.org/wiki/Galerie_Vivienne



2017年10月1日 ·

山外書店陳老闆6~7年沒去廈門。他的震撼教育始於買"牡丹排菸"。以前一包3.5元,拿出10元可買3包。這次拿出10元,店員覺得他是外星人,因為每包是13.5元。
廈門島內的房價約每坪88萬台幣;島外也需要50~60萬。打工每月約可得5000元。
商務印書館2017年重印. 爱德华·福克斯(1870—1940年,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的《欧洲漫画史》,上下兩冊人民幣約356元。


DW

The German philosopher Walter Benjamin was born on this day—July 15th—in 1892. He's associated with the philosophical and artistic group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due to his close friendship with Theodor Adorno. In addition to his philosophical works, Benjamin is also known for his cultural criticism and his translations of Honoré de Balzac, Charles Baudelaire, and Marcel Proust.







對於我等,此書重要!
 http://hccart.blogspot.tw/2017/10/eduard-fuchs-18701940.html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duard…
HCCART.BLOGSPOT.PE



A. S. Byatt 在《論歷史與故事》中說, Walter Benjamin的 《The Storyteller》中說,"一個人的人生從他死去的那一刻變成故事。"---我讀過Benjamin的這篇論文,剛過世的John Berger同名的書。可是,"通通忘了。
年紀稍大,還記得的"故事":
父親生前的幾次落淚。
胡適之先生學生時代讀《新約聖經》落淚。












48:14 138簡介 Walter Benjamin 及其 The Arcades Project 鍾漢清 2017-01-21

hc iTaiwan forum

旅行中的維他命B😝
·班雅明說自己:「我的星宿是土星,一顆演化最緩慢的星球,常常因繞路而遲到。」
·「除非謄抄一遍,否則不可能真正理解一本書:就像一個人永遠無法在飛機上觀賞一片風景,除非他徒步行走在那片土地上。」
·「意義的份量恰好等同衰朽和死亡的力量。」
人能夠閱讀自己的過去正是因為這過去已經死了
人能夠理解歴史正是歷史已經被拜化成物(fetishized in physical object)
人能夠進入書籍正因為它是一個世界。





關於The Arcades Project的簡報之致謝詞
在還沒開始講【Walt er Benjamin 及其The Arcades Project】這講題之前,可以說說我們Simon University (討論翻譯的blog。設在PC Home新聞台,約2004-2006)的朋友與此講題的交集。
The Arcades Project 是本筆記大書,基本上關於19世紀法國文明史基礎的人物、思想、建設等等的筆記 (這樣太簡略,必須參考該書的Expose of 1939 的導論部分 (在我的slides上有簡說)。
我覺得大家應該思考梁永安先生翻譯過的 ,Peter Gay 的Schnitzler's Century
它的副標題為The Making of Middle-Class Culture 1815-1914,涵蓋的時間與The Arcades Project略似,主題也略似,不過兩本書幾乎有"天壤之別"。為何會這樣?
我昨天在Facebook上貼小讀者 (鄭明萱女士)生前幫我查1948年胡適致李宗仁癮的【保羅遺書】*......我的講題與她翻譯過的名著From Dawn to Decadence: 1500 to the Present- 500 Years of Western Cultural Life By Jacques Barzun 有關,譬如說,該書的"Cross Section
The View from Paris Around 1830"很有意思呢。
我的 slides這樣摘要:
July 27 – France: The July Revolution begins (see also 1830 in France)
On August 2, 1830, Eckermann Conversations with Goethe: The news that the July Revolution... Cuvier und Geofiiroy de Saint-Hilaire…
August 9 – France: Louis Philippe becomes King of the French.
September 18 – William Hazlitt, British essayist (b. 1778)
由於它一開始就談雨果的Hernani ,我順便"八卦"一下 Charles Baudelaire 對他Hugo的文人相輕:
Victor Hugo's Hernani causes a riot in Paris took a large step towards a more realistic theatre and made him a rich man
Poisonous pen … detail from portrait of Charles Baudelaire by Gustave Courbet (1847). Photograph: De Agostini/Getty Images
我記得去年或前年,
繆詠華分享了 John d'Orbigny Immobilier 的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Victor Hugo est mort! 1885年5月22日維克多雨果撒手人寰
以下摘自拙作《長眠在巴黎》《巴黎文學地圖》(我這兩本書還真好用,我說真的啦,對法國人文,舉凡文學、電影、藝術,對巴黎人文地景有興趣者,卡緊去買!你們不買的話,我的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第N本就沒著落了啦!嗚嗚嗚~)
雨果Hugo, Victor(1802.2.26~1885.5.22)
浪漫主義文學家代表。《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作者,因肺栓塞而辭世。
C’est ici le combat du jour et de la nuit. Je vois de la lumière noire.
日與夜便是在此交戰。我看到黑色的光。 ~雨果
若是你問法國人「誰是法蘭西最偉大的文學家?」十個有九個都會說「維克多‧雨果!」
若是你問所有人「誰是法蘭西最偉大的文學家?」十個有九個都會說「維克多‧雨果」!
沒錯,雨果這位一代大文豪就是跟凡夫俗子不一樣。雨果就連死......都死得這麼文學。
遺囑的最後一段,雨果寫道:
我將閉上肉體的眼睛,但精神的眼睛會一直睜得比任何時候都大。
當他感到死神即將降臨時,雨果說:
歡迎她。
過世前晚,雨果說:
人活著,就是在奮鬥。最沉重的負擔就是雖然活著,卻行屍走肉。
雨果接著又說:
愛,就是行動。
就連彌留之際,留在人世的最後一句話也是那麼地富有詩意,雨果說:
日與夜在此戰鬥。我看到黑色的光。
雨果是法蘭西唯一一位生前便享有以其名命名街道殊榮的人物。紀念牌上寫道:「1881年2月26日,舉國歡慶雨果八十大壽,不久之後,雨果當時居住的avenue d'Eylau便改名為雨果大道,朋友寫信給他時紛紛寫道:『收件地址為維克多‧雨果先生大道』。
雨果於一八八五年五月二十二日下午一點二十七分過世(紅粉知己茱莉葉早雨果兩年過世),享年八十三歲。從雨果大道一二四號門前巴黎市政府所豎立的紀念牌上可以看到,「雨果逝世時風雨交加,雷電大作,草木同悲,天地共泣,法蘭西痛失偉人!」這令我們想起六十年後,當住在附近的詩人瓦雷里(Paul Valéry)於一九四五年過世時,也是風雲變色,狂風暴雨驟起,看樣子那一區的氣候不太好,大人物過世就狂飆暴風雨乃當地之傳統也。
六月一日盛大舉行國葬,超過兩百萬人走上街頭同聲哀悼,恭送雨果奉殮於先賢祠。而自一七八九年竣工以來,功能一直不明確(始終遊走於「教堂」和「埋葬法蘭西偉人」的陵墓之間)的先賢祠,正是因為雨果大殮於此,這才終於成為恭奉偉人靈柩的先賢祠,此後不再更動。
雨果病逝於雨果大道第124號(124, Avenue Victor Hugo, Victor Hugo)。
*2017.1.1者7 補:很思念故友小讀者。
將"胡適日記全集, 第 8 卷: 1940-1952"連結取消, 因為該出版社已經拿掉它。這兩封信,中國版的【胡適日記】和【胡適書信集】都未收。
---2014.1.12
胡適日記全集, 第 8 卷: 1940-1952 , 1948年1月11日,頁348-50
中央社登胡適致李宗仁的信,對他願作副總統候選人感到高興......以及李宗仁的回信
請問: 胡適指的保羅遺書,指的是新約中的那一"書"?
小讀者答:
哥林多前書 9:24
1 Corinthians 9:24
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ESV)
24 Do you not know that in a race all the runners run, but only one receives the prize? So run that you may obtain it.
1 Corinthians 9:24
New King James Version (NKJV)
Striving for a Crown
24 Do you not know that those who run in a race all run, but one receives the prize? Run in such a way that you may obtain it.
---思高聖經:格林多前書 1 Corinthians 9:24-27
克己苦身為使自己得救 
你們豈不知道在運動埸上賽跑的,固然都跑,但只有一個得獎賞嗎﹖你們也應該這樣跑,好能得到獎賞。
凡比武競賽的,在一切事上都有節制;他們只是為得到可朽壞的花冠,而我們卻是為得到不朽壞的花冠。
所以,我總是這樣跑,不是如同無定向的;我這樣打拳,不是如同打空氣的;
我痛擊我身,使它為奴,免得我給別人報捷,自己反而落選。


Always One More Time:
 Walter Benjamin
外在的客觀目的往往臣服於內在的主觀經驗。 (高有工)95   對理想的嚮往

Spectacular photograph of the Vittorio Emanuele II Gallery. In Milan Italy.
The Galería de Víctor Manuel II is a building formed by two perpendicular arches with a glass vault that intersect forming an octagon; It is a unique space located on the north side of Piazza del Duomo in Milan, which connects to Piazza della Scala.
Located at: Piazza del Duomo, 20123 Milano MI, Italy.
Start of construction: 1865.
Architectural style: Neo-Renaissance architecture.
Architect: Giuseppe Mengoni.


就像是班雅明在拱廊中所述,巴洛克時代的德國人,將日常生活擴展到極致,站在日常生活的邊緣,眺望著優美的拱廊,並發覺拱廊僅就是虛幻而已。??

The Arcades Project
“The theater of all my struggles and all my ideas.”
 "I never desire to converse with a man who has written more than he has read." S. Johnson 


Benjamin to   1930

Weak Messianism: Walter Benjamin's Arcades Projec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69bGf2DnBY

Finished works weigh lighter than those fragments 
版本史(1940)  It contains a manuscript, he replies. “I cannot risk losing it. It…must be saved.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 am.” 
“To great writers,” wrote Benjamin, “finished works weigh lighter than those fragments 

The Arcades Project 成書故事;
英文版翻譯的故事;
中譯二篇1935/1939題綱:
secreted in th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by Georges Bataille   德文80年代全集
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2年
法文、日文、中文

其實,關於Walter Benjamin的中文著作和傳記,說不定是The Arcades Project By Walter Benjamin的兩倍:其中關於The Arcades Project 一書的,可能約200頁 (真正的直接翻譯,只"Paris, the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35)和 "Paris,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39) 兩短篇。)



The Arcades Project
by Walter Benjamin,
“我們時代的學者偶像”
《內心活動——文學評論集》
 Inner Workings by J. M. Coetzee 

The Marvels of Walter Benjamin
J.M. Coetzee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The evolution of Walter Benjamin's masterpiece | Books | 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 
 瓦爾特·本雅明是一個什麼人:哲學家?批評家?歷史學家?僅僅是個“作家”?最好的回答,或許是漢娜·阿論特的話:他屬於那種“無以分類的……作品既不合現存秩序又不引領新型文體樣式的人”。
———J.M.庫切
In the midst of this Gothic marvel, filled with works of religious art, 

"Paris, the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835) 巴黎,19世紀的首都(1835年提綱)
一 傅立葉或拱廊街  Fourier, or the Arcades
二 達蓋爾或西洋景  Daguerre, or the Panoramas 
三 格蘭維爾或世界博覽會 Grandville, or the World Exhihitions 
四 路易.菲力普或內在世界(居室)  Louis Philippe, or the Interior 
五 波特萊爾或巴黎街道  Baudelaire, or the Streets of Paris 
六 豪斯曼或街壘 Haussmann, or the Barricades


The Arcades Project “通道論”/"拱廊街論"的目次
摘要 “巴黎 -十九世紀的首都”(德語草案,1935年) “巴黎 - 十九世紀的首都”(法語稿,1939年)
備忘錄和材料
A Arcades, Magasins de Nouveautis, Sales Clerks 31 通道,時尚店,時尚品業務員
B Fashion 62  時尚

 C  Ancient Paris, Catacombs, Demolitions, Decline of Paris 82 古老的巴黎,地下墓穴,拆遷,巴黎的衰落
D Boredom, Eternal Return 101 疲乏無聊,永遠回歸
E Haussmannization, Barricade Fighting 120奧斯曼型城市重構,路障鬥爭
F Iron Construction 150 鋼結構建築 



G Exhibitions, Advertising, Grandville 171 博覽會,廣告,Grandville
H The Collector 203 收集家
 I The Interior, The Trace 212 室內,痕跡
J Baudelaire 228  波德萊爾
 K Dream City and Dream House, Dreams of the Future, Anthropological Nihilism, Jung 388夢想城市和夢想的住家,未來空間,人類的虛無主義,榮格

 L Dream House, Museum, Spa 405  夢想中的家屋,博物館,Spa
M The Flâneur 416 漫遊者
 N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Theory of Progress 456  認識論,進步理論 
O Prostitution, Gambling 489 賣淫嫖娼,賭博
P The Streets of Paris 516 巴黎街道 
 Q Panorama 527全景


 R Mirrors 537 鏡
 S Painting, Jugendstil, Novelty 543  繪畫,新藝術(Art Nouveau),新奇
T Modes of Lighting 562 各種照明方式
U Saint-Simon, Railroads 571 聖西蒙,鐵路
 V Conspiracies, Compagnonnage 603 陰謀,諸工匠工會


 W Fourier 620 傅立葉
X Marx 651 馬克思
 Y Photography 671照相
  Z The Doll, The Automaton 693 洋娃娃,自動化

a Social Movement 698 社會運動
b Daumier  740 杜米埃


d Literary History, Hugo 744 文學史,雨果
 g The Stock Exchange, Economic History 779股市,經濟史
h
 i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Lithography 786複製技術,石版畫
k The Commune 788 巴黎公社


l The Seine, The Oldest Paris 796塞納河,古巴黎
m Idleness 800  無所事事
p Anthropological Materialism, History of Sects 807人體生物物質主義,教派的歷史  
q
r  École Polytechnique 818 科學技術學校


英譯本比日譯本更多
“土星輪或鋼結構建築”(1928年至1929年)
初始備忘錄[4]
“巴黎的通道I(Aº - Qº)”(1927年 - 1930年)
最初的草案[5]
“通道”(1927年)
“二通道巴黎(aº - hº)”(1928 - 1929)


"Paris, the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39) 巴黎,19世紀的首都(1939年提綱)
一 導言   ...phantasmagoria...
二   傅立葉或拱廊街  
三 格蘭維爾或世界博覽會 
四 路易.菲力普或內在世界(居室)  
五 波特萊爾或巴黎街道  
六 豪斯曼或街壘 


Introduction of "Paris,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39)
文明史觀Conception   
比較
齊格蒙·鮑曼:當代人群中瀰漫着「懷念舊時光」的想像:我們的心態,似乎更像希臘人面對「黃金時代」倒向「黑鐵時代」的悲觀


本雅明就引用過馬克思對“波希米亞人”的勾勒
“……這一類人的生活狀況已經預先決定了他們的性格。……他們的生活動盪不定,與其說取決於他們的活動,不如說時常取決於偶然事件。他們的生活毫無規律……”

19世紀的新行為方式和創造物進入一種Phantasmagoria 及 phantasmagorias 幽靈幻景/幻境世界


語源
1802.<フランス語 fantasmagorie(fantasme PHANTASM に基づいた合成語);第二要素はおそらくギリシア語の agorá「集合,集まり」を表す

Phantasmagoria 及 phantasmagorias 
幽靈幻景--李歐梵/幻境世界

19世紀歷史概念的昏眩。豐富財富及期傳承由日漸累積所成。進入 幽靈幻景:意識形態及身邊可感知的東西
鋼鐵建物拱廊街;
世界博覽會與公眾的娛樂;
漫遊者沉浸在市場的諸幻境;
居祝幻境:自己的房間
都市規劃與轉型:大道



Paris: Capital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CITY OBSERVED: PARIS IN FICTION, POETRY, AND AUTOBIOGRAPHICAL WORKS 
HENRY MAJEWSKI, PROFESSOR EMERITUS OF FRENCH STUDIES, BROWN UNIVERSITY


The phalanstère
Perspective view of the urban area of Fourier's Phalanstère. Rural area is not shown in the drawing.

The Unité d'Habitation in Marseilles, France, designed by Swiss-French architect Le Corbusier.

Gustave Eiffel; Louis Auguste Boileau, Le Bon Marché, 1876. 
by Allan T. Kohl, Minneapoli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The Arcades Project, polyphony of the text, to counter the phantasmagoria
Commodity Culture, Historiography

(Adorno) 

Félix Nadar, self-portrait. Nadar was a French photographer, caricaturist…

"Nadar élevant la Photographie à la hauteur de l'Art"
 by Honoré Daumier,  1863
"Nadar élevant la Photographie à la hauteur de l'Art" (Nadar elevating Photography to Art). Lithograph by Honoré Daumier, appearing in Le Boulevard, May 25, 1863.

The Dialectics of Seeing

65 INTERPLANETARY BRIDGE

 Exposition Universelle of 1867
Wikipedia
Official bird's-eye view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186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Exposition_(1867)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1867)
https://en.wikipedia.org/wi…/International_Exposition_(1867)
日本語
Wiki 缺中文解釋。【百度百科】的條文也沒清楚說明。
孟華, "法國漢學家德理文的中國情結---對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中國館成敗的文化思考",【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世紀,2009年第2期,頁309-344


Auguste Blanqui (1805–1881)
Blanquism
最後一篇文章


Steinway's Piano VS 
日本の軽業師の練習風景



Adolf Hitler in Paris, 1940.


EL PLAN HAUSSMANN EN PARÍS



Chalet suisse au Bois de Boulogne en 1855

La Belle Jardinière, 6,8 et 10 rue Saint-Ferréol, Eurodif, Marseille

1863

Wide angle deliciousness 
from the Royal and Morgan Arcade.


Paris, party at Hotel de Ville, 1840-1850
Gogh, Dance Hall in Arles, December 1888.

hairdressing salons, tailors, curious shops....
Aragon’s observations of places and spaces of a soon to be demolished Passage de l’Opéra
This strange book recounts Aragon’s observations of places and spaces of a soon to be demolished Passage de l’Opéra. These ‘secrets’ of Paris include hairdressing salons, tailors, curious shops and so on but what is striking is how many of the places  that he particularly dwells upon relate to Foucault’s account of heterotopia, including: public baths, theatres, brothels and later in the book, gardens and parks. Here he is on Baths:
A strong bond exists in our minds between Baths and sensual pleasure: this immemorial notion contributes to the mystery of these public establishments which many would never venture to visit, so great is the superstition of contagious diseases, and so widespread the conviction that the bathtubs prostituted here are dangerous sirens luring visitors into their traps of leprous enamel and stained tin-plate. Thus, the atmosphere of these temples devoted to a dubious cult is partly that of a brothel, partly that of a place where magic rites are performed.


 Charles Baudelaire : the flâneur as
the artist-poet of the modern metropolis 
(1860s)


Les Fleurs du mal with author's notes1859.
Charles Baudelaire

illustrated by Carlos Schwabe

a flâneur is someone who “wanders the streets with purpose, but without a map.”
1806 the flâneur as “M. Bonhomme,” a man-about-town who comes from sufficient wealth to be able to have the time to wander the city at will, taking in the urban spectacle.

Flâneur /flaˈnəː/
A man who saunters around observing society.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C3%A2neur  
Why not look at what women were actually doing on the city streets? What could the flâneuse look like then?

Radical Flâneuserie


LES FLEURS DU MAL,
純粹光輝的王冠  人眼不過是充滿哀怨的黯淡鏡子
benediction : (1) 祝福
詩人出生BY FÉLIX BRACQUEMOND

“The Toy of the Poor,” “The Eyes of the Poor,”
徐志摩 談波特萊的散文詩

Le Spleen de Paris,
Poverty/class

“Counterfeit Money,” and “Let’s Beat Up the Poor.”




the nostalgia for a city turned upside down by the Hausmannian alterations
"Tableaux parisiens" (Parisian scenes) The Swan

No Ideas but in Crowds: Baudelaire’s Paris Spleen

 the private life of the public turn.


the physiology
1564.<ラテン語 physiologia<ギリシャ語 physiología 自然の因果や現象に関する科学
1生理学.
2((the physiology)) 生理;生理機能.

Verso, HUP
For Future Friends of Walter Benjamin
Radio and Child: Walter Benjamin as Broadcaster
Verso, HUP

Baudelaire en 1844 par Emile Deroy
20歲: t. gAUTIER 5-6

研究抒情作品的目標
幫助讀者進入某種詩意的心境,使得後世可以參與詩人當時的忘我激情 。--(波特萊爾《巴黎景象》札記)

Rodin And Munch

Baudelaire Gets Baked
Along with Victor Hugo, Alexandre Dumas, Honoré de Balzac, and others, Baudelaire belonged to Club des Hashischins, a Paris group that conducted monthly séances at the Hôtel de Lauzun to experiment with drugs.

The Eye of Baudelaire

Abside de Notre Dame, etchings Méryon 1850–54
Charles Méryon (1821 – 1868)
Charles Méryon (23 November 1821 – 13 February 1868)




Portrait of Charles by Léopold Flameng, executed in 1858
La Galerie de Nôtre-Dame in Paris (1853), 274 × 161 mm

Front and Back Covers for Physiology of the Flâneur, Louis Huart, 1841 Source: Gallica.bnf.fr, 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

Henry Miller on François Rabelais, Poe and Baudelaire

 Hausmann, or the Barricades
I venerate the Beautiful, the Good, and all things great;...
I love spring in blossom: women and roses



 Haussmann's plan
Haussmann's renovation of Pari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ussmann%27s_renovation_of_Paris

The boulevards and streets built by Napoléon III and Haussmann during the Second Empire are shown in red. They also built the Bois de Boulogne park (green area on the left), the Bois de Vincennes park containing a zoo (green area on the right), the Parc des Buttes-Chaumont, the Parc Montsouris and dozens of smaller parks and squares.

 Haussmann's plan

Paul Gavarni, Place Saint Georges
l'ancienne fontaine
現在的翻譯本,常有註解,不過,可能只是局部的字意解,無助於了解全文。以《惡之華》第一首為例,詩名benediction ,根據《天主教 英漢袖珍辭典》: (1) 祝福;祝聖;祝禱;感謝:通常聖職人員以手畫十字為人或物祈求天主降福之儀式。 換句話說,這是作者在寫他的降生,乃是受天使的祝福的,他有的是"純粹光輝的王冠", 人眼,不過是 充滿哀怨的黯淡鏡子 第18首 理想
"我留給Gavarni,萎黃病的詩人,那些病院的美人,饒舌的一夥,因為我在這些蒼白的玫瑰之間,找不到像我那艷紅的理想的花朵。

Communards,  barricade, the Rue du Rivoli, Paris Commune, 
18 March – 28 May 1871
巴黎公社

3.18.~5.28, 187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ris_Commune

1968 巴黎街壘

“Barricade on the Boulevard Saint-Germain near Rue Hautefeuille, May 1968,”

From “Parisians: An Adventure History of Paris”
By Graham Robb
Illustrated. 476 pp. W. W. Norton & Company. $28.95

“Barricade on the Boulevard Saint-Germain near Rue Hautefeuille, May 1968,” a photograph by Alain Dejean.

 FOUR HOURS AT THE SALON
FRANÇOIS BIARD,
, 1847.

ÉDOUARD MANET, 1865/1867-68
The Execution of Emperor Maximilian (1867-68) OLYMPIA,  


The Circle of the Rue Royale By James Tissot 1868

the Sitting Woman vs the Walking Woman
The Nouvelle Athènes café 

不是The Nouvelle Athènes was a café in the Place Pigalle in Paris, France.
Two figures dine at the Nouvelle Athènes. L'Absinthe, Degas, 1876.











Passage des Panoramas, Paris. 1880-1900. One of Paris famous "arcades".

More on comments.
圖像裡可能有1 人、戶外
The drawing has been blown about the world by tragic events.

關於這個網站

BBC.COM
Klee’s famous angel appears tossed by the rough winds of history – and the drawing itself has been blown about the world by tragic events.





2017 年新春心得分享與討論會發表者: 蘇錦坤、梁永安、繆詠華、 羅文森、鍾漢清參加討論者:蘇錦坤、梁永安、繆詠華、 曹永洋、 ...


2019.3

專輯
016 班雅明,超難懂
018 導讀 於活著的邊上擷取花朵/吳懷晨
022 關鍵字 辨識巴黎街頭的幽魂/黃雅嫺、巫鴻瑜
024 文友  接上班雅明星系的訊號/蔡翔任
026 解析  機械複製時代沙龍/蔡偉鼎
030 聯想  半空中的訪客/伍軒宏
                  在環帶線/言叔夏
                   致Dear T/林餘佐
                   冷/包冠涵
                   神棍/盧郁佳
034 專訪 從不確定的現在出發──訪費德雷.帕雅克/羅士庭
040    書評 思想雜貨舖和那些舖裡的人/張蓓瑜
        迷失在迷宮般的生命圖文書/姜麗華
048    年表 駝背小人按下快門/巫鴻瑜


2016年12月24日上午8:01 ·
~~~~
Walter Benjamin 講19世紀的巴黎"群眾",引的卻是恩格斯談倫敦的人潮,Poe 的小說中的倫敦.....正史說當時英國農村生產力是法國的2.5倍(法國又遠超中歐等國),所以城市多"工人".....倫敦數百萬人中沒有Flâneur?應該去重溫【法國中尉的女人】中談倫敦Hay Market的興起?...

Happy birthday to philosopher, literary critic, and essayist Walter Benjamin who was born today in Berlin in 1892. Read an essay by Anca Pusca on the relevance of Benjamin’s oeuvre in a digital age,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his work entering the public domain: https://buff.ly/2L0Ehsl


Charles Baudelaire referred to him as “the most astonishing expression of vitality”.








陳思宏


推薦文:


《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改編哲學家華特‧班雅明的真實逃難故事,以絢爛的彩畫、簡潔的文字,勾勒受納粹迫害的班雅明扛著沉重行李箱,翻山越嶺的逃難旅程。班雅明的逃難故事有邪惡納粹、哲學思考、政治迫害,受迫哲人最終自殺離世,沉重故事似乎不適兒童繪本。但張蓓瑜選了這個黑暗故事當做繪本素材,創作並無閃躲,納粹的軍服、舉手禮、暴行都入畫,只淡化了班雅明的自殺。


美國總統川普縱容極右派,大批史觀混亂的白人國族主義者大方揮舞納粹旗幟,加深美國種族對立。總是有人說,納粹是過去式,德國為何要花這麼大的力氣承擔希特勒的屠殺行徑、花大錢蓋紀念碑、把納粹歷史納入教育?在德國被全面禁止的納粹旗幟,如今卻在美國復活,可見歷史教育的潰敗,會喚醒極端主義。《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來得正是時候,孩子的歷史教育無需罩上瑰麗童話濾鏡,懂得納粹的殘暴,進而討論班雅明先生的哲學歷程、追求自由的勇氣,或許,臺灣孩子就不會公開穿著納粹軍服進行展演。

⋯⋯更多













《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三民網路書店
《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
ACTIVITY.SANMIN.COM.TW


------


試試shared images

WALTER BENJAMIN ON KITSCH


Kitsch … is … art with a 100 percent, absolute and instantaneous availability for consumption (41).

周日作許多Walter Benjamin 的 The Arcades Project (1927-40?)相關的slides。盡是1850年代的法國巴黎、馬賽之大百貨公司。這棟據張華兄說是2000年花18個月蓋成的,可能還比不上馬賽1850年代的。

ward Chang
河內Trang Tien Plaza
可能是河內最古老的百貨公司(錯了,2000年才蓋好的)
,氣派豪華。
As interpreted by Winfried Menninghaus,
Kitsch offers instantaneous emotional gratification without intellectual effort, without the requirement of distance, without sublimation. […] It is unadulterated beauty, a simple invitation to wallow in sentiment—in short a true antidote to any Adorno-type aesthetics of negativity (41).
Source:
  1. Winfried Menninghaus, “On the ‘Vital Significance’ of Kitsch: Walter Benjamin’s Politics of Bad Taste,” in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Modernity, ed. Andrew Benjamin and Charles Rice. (Melbourne: re.press, 2009), 41.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Modernity

edited by Andrew Benjamin, Charles 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