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廖為民:《台灣禁書的故事》2015、 《我的黨外青春——黨外雜誌的故事》2016、《美麗島後的禁書》2019、《解嚴之前的禁書》2020 --- 「存一本﹐留歷史証據」- - 、





42:38
156 台灣禁書的故事 --- 「存一本﹐留歷史証據」- - 廖為民 2017-05-20
hc iTaiwan forum
【漢清講堂】 心得分享與討論會日期:2017年5月20日(周六),10:00~ 13:00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專訪廖為民來了解「 ...


2019年10月出版《美麗島後的禁書》,2020年10月出版《解嚴之前的禁書》,只是盡一份身為台灣人的努力而已。


廖為民
2015年11月11日 · 

新書《我的黨外青春——黨外雜誌的故事》正式與大家見面,請指教

廖志峰
2015年10月24日 10:39 · 

我的黨外青春


請攝影師朋友[小山攝影]到辦公室翻拍一些黨外雜誌的封面,這些雜誌都是只聞其名,而從沒見過的實體,真正的珍本。雜誌的收藏者是同業同行的前輩廖為民兄,這些雜誌跟著他從大學時期,到台中書報社時期,一路到台北各區流轉,最後又遷移落腳到三峽,漫長的旅程,也是人生的旅程,見證著青春的浪漫和熱血。


認識廖兄,第一次說話,是在街頭,彼時他已經不再從事發行業務,自己開著出版社,我們一邊遊行,一邊聊天,就此有了印象。有一次,和兩人共同的朋友,作家邱振瑞談起台灣的報業史和雜誌史,振瑞便聊起廖兄的偉大收藏,並稱所有黨外雜誌,在認識的朋友中,沒有人比他收得齊全,相信連中央圖書館也沒有。我心頭一動,於是動念想出版一本完整關於黨外雜誌的書,這本書是補正史之不足的野史,但所謂的野史並非虛構偽說,卻是填充官方資料不足處的重要憑藉,甚至是反襯。黨外雜誌風起雲湧的時刻,也是台灣風聲鶴唳的年代,在那樣的年代裡,我並沒有任何自覺,我躲進武俠小說的世界裡,我ㄧ直以為我不會和台灣社會或世界有太多的連動。但人生總是充滿意外,我意外地認識一個又一個從事運動的朋友,在不同的地方,他們照見我的貧乏和蒼白,出版後來也成了我的贖罪之路。


從動念,聯繫,討論,到粗具雛形的書稿,也是兩三年過去了。在我多頭馬車,分轡並馳的忙亂生活中,又出版這一本具有時代意義的書,讓我自己非常感動,出版者因為出版的書,而留下了自己信念的見證。


這本書,經作者廖為民兄同意,我將之命名為《我的黨外青春——黨外雜誌的故事》。雖然,我從來也沒參與過。


石文傑新增了 3 張相片 — 與廖為民




兩位畢生研究,收藏禁書的同好,今天終於相會,一見如故,惺惺相惜~史為鑑&廖為民。言論自由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除了許多前輩寫禁書挑戰殖民政權的政治禁忌外,更有幕後一批人敢印、敢賣、敢收藏! 廖為民大哥就是這樣的仗義之士,收藏禁書,為歷史做見證!大家快去買來看啊!



2016.4.27

昨晚聽廖先生與司馬文武月初在台中文學館"黨外雜誌展"的講話和回應 (都用台語),真是收穫頗多。

江春男能夠講的"大事"頗多。

舉約二十事之一:今天讀紐約時報"哈佛文革專家馬若德談毛時代與習時代(上)"

"但習近平不是毛澤東,他無法通過革命領導群眾,他只能將新的意識形態提供給群眾:中國夢,一帶一路,(南海)九段線。換句話說,他利用的手段是民族主義。"





"(南海)九段線"是司馬先生在國安局做事時研究過的約1948-49年某"小官"的"神來之筆",難怪美國希望台灣提出歷史證據時,我們只能說自古以來即是我領海。



****




廖志峰──和廖為民其他 2 人


2016年8月8日 ·


幾週前拜訪後門咖啡的爐主@藍士博,一直想認識這個很酷的年輕朋友,但始終走不到台大後門。那次聊得很愉快,也敲定請他主持《我的黨外青春》夏日分享會。想藉他年輕世代的角度和切入,來看黨外雜誌所呈顯的時代意涵。這是本有意思的書,充滿許多線索,也有時代發展的相應脈絡,可惜始終沒有得到很多的迴響,雖然我也陸續辦了幾場分享會,還是想再推一下,不信青春喚不回。這次分享會除了作者廖為民會帶來珍藏的黨代雜誌外,還特別請到政治大學歷史系的@薛化元教授,分享他的黨外青春。


我的人生本來可以更單純,青春期對政治沒有興趣,家裡也不談,最多只聽父親談起康寧祥。那時讀最多的是武俠小說,但還是沒把租書店的書都讀完,大學時讀中文系就更風花雪月了,整天搖頭晃腦,自以為老莊。直到當了編輯,意外編了一本《解構黨國資本主義》,才開始有點清醒過來,慢慢地走向了現實關懷。現在編的書當然是有意選擇的,只是本來也不曾預期會走上這個方向。人生的路,回不去了。


不過,我不想從政治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這本書埋藏了許多的歷史文本,而且都來自生活現實,充滿小說創作的素材,和研究耙疏的空間。我很希望年輕朋友一起來探索,也可以映現不同世代的青春追求。至於我本人的青春,其實很蒼白。


《我的黨外青春》夏日分享會

時間:2016年8月14日[星期日]19.30-21.00

地點:後門咖啡,106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332號

主持:藍士博

主講:薛化元、廖為民


*來賓基本消費一杯飲品














印刷機的爭奪:《我的黨外青春:黨外雜誌的故事》讀後感



藍士博·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前兩天讀了一本很有趣的書,補足了我對戰後黨外雜誌的理解與認識——《我的黨外青春:黨外雜誌的故事》


我先說說我自己對於台灣印刷媒體發展的詮釋。


台灣近百年來對殖民者的反抗,或槍刀,或筆墨,主要還是以言論自由作戰場,也可以簡化為「印刷機的爭奪」。


當活字印刷機隨著日本殖民統治來到台灣,配合漢字文化圈的交疊,印刷資本主義(日刊報紙)的出現,統治者運用以加強對台灣的統治,卻也同時改變了台灣人的時間與空間認知。


簡單來說,台灣人從投稿於《臺灣日日新報・漢文欄》開始到成立台灣文社、出版《台灣文藝叢誌》,由客卿逐漸介入印刷媒體刊物的實際運作,到後來利用台灣與日本不同法域的特徵,進一步以印刷媒體刊物《台灣青年》、《台灣》、《台灣民報》等介入時政——文化抗日運動——的過程中,一個有別於清帝國時期透過私塾、漢字、科舉從而產生的仕紳階級,也就逐漸地被由現代教育、日文乃至印刷媒體刊物中的「記者」、「作者」、「學者」給取代。


我謂之:台灣近代知識份子的誕生。


ps.我的碩論只寫到這邊,所以後面其實也只能說上一點點。


理論上,活字印刷、印刷資本主義對於「民族」乃至於共同體意識應該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但是,台灣直至1945年都未能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事實,同時還受到了漢字文化圈的影響遺緒,導致台灣人在戰後瞬間拋棄了「本島人」的身份,選擇了「成為」中國人的光榮。


這種「拾回」如今看來莫名其妙、當時卻理所當然。戰後台灣人重新得到了因為二次大戰而失去的輿論空間,中國與台灣文化人攜手合作,在1945年到1947年間重新打造了一個有別於日本統治的「印刷媒體場域」,又或者,擴大一點來說,也可以用黃英哲老師的解釋:「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然後,你問我為什麼只到1947年?!


(因為2/27那天發生了228事件。)


228事件及其後續的清鄉綏靖嚴重影響、破壞台灣戰後才剛重建的「印刷媒體場域」。ps.有興趣的朋友或許可以參考《228消失的台灣菁英》、《228記者劫》(後者我還沒看)。


自此之後,官方的管制與介入,讓台灣印刷出版的發展歷程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斷裂。


以線性歷史的觀點,1970年代以降的黨外雜誌承繼了《自由中國》、《大學雜誌》、《文星》的批評色彩,組成份子也並未在一開始就明顯存在省籍或者政治認同的差異。然而,當他們由疏到頻、從保守到基進,甚至進一步挑戰國民黨法統與統治基礎之際,我們見到的,是一種繼承那始於1923年,長達近半個世紀以來的、被殖民者與弱小民族被迫以知識「武裝」心靈,以所謂文明的方式進行的「鬥爭」,遙遠的連帶(事實上,黨外雜誌裡多的是對文化抗日運動的「回溯」與「追尋」)。


感謝作者廖為民,這本書幾乎每兩頁就可以進一步深化、生產出一本學位論文。他的收集與詮釋,這些短短的篇章仿若星辰,提供了我們梳理戰後黨外雜誌發展的航線。他讓過往的史料與行動得以現身, 讓我們在如今幾乎業已完全商業化、庸俗化的出版環境當中,還能找到一個緬懷當時那樣充斥理想、熱情,現實如此危險卻又如此義無反顧的角度,為那些曾經如此燃燒的青春,找到了一個足以定錨的位置。

【漢清講堂】謝謝:廖為民《我的黨外青春》和《台灣禁書的故事》
----


參考書目:廖為民,《我的黨外青春:黨外雜誌的故事》(台北:允晨文化,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