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懷念彭淮棟 (1953~2018)先生 —友情 (影片、文字檔及補充)談Peter Gay《魏瑪文化》





懷念彭淮棟 (1953~2018)先生 —友情 (影片、文字檔及補充)



208 懷念彭淮棟先生 (1953-2018): The Farewell













台北立緒版《威瑪文化》開山之作,由劉森堯兄翻譯( 錯誤不少,詳影片末段)。
剛好台大圖書館有德文版,我就借出來請彭兄講解,漢清講堂初期有演講費,約萬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dSn0RR9Mg
因爲突然在談什麽魏瑪(Weimar)文化,所以把凱佩德(Peter Gay:這是我在1974年的翻譯,後來的人選擇翻譯爲蓋彼得)所寫的《魏瑪文化》拿來重新讀(我在1972 和73 年上過他的“歷史哲學”和“啓蒙時代”)。下面是今天讀到的一段震撼我的話:
What Walter Gropius taught, and what most Germans did not want to learn, was the lesson of Bacon and Descartes and the Enlightenment: that one must confront the world and dominate it, that the cure for the ills of modernity is more, and the right kind of modernity.
(好朋友們,有誰可以把它翻譯成中文?)//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所傳授的,也是大多數德國人不願意學習的,是培根、笛卡爾和啟蒙運動的教訓:我們必須面對世界並主宰世界,治愈(目前)現代性的各種弊病的良方,乃是實施更進一步(多,民主需學習......)、更正確的現代性。






208 懷念彭淮棟先生 (1953-2018): The Farewell
痛失英才!!!
YOUTUBE.COM


209 懷念彭淮棟先生(1953-2018):自修德文與音樂




209 懷念彭淮棟先生(1953-2018):自修德文與音樂

…《浮士德博士》第十五章起頭說,音樂在德國的崇…

YOUTUBE.COM


210 懷念彭淮棟先生(1953-2018):紀念座談會 2018-02-24




210 懷念彭淮棟先生(1953-2018):紀念座談會 2018-02-24

著手《魔山》,乃至作序之時,何曾夢見翻譯《浮士德》…
YOUTUBE.COM


家恆說,周日的座談會有10人,我只能說10分鐘。
我說,會談談彭淮棟先生翻譯、引進諸思想家之功。
可是,這樣,魔山、浮士德博士等他翻譯事業的alpha和omega 跑去哪?




2015年9月25日 
分享對象:公開
公開
一行英文,二個讀書人的故事
我的"英文人行道"BLOG 有近1萬6千項目,可能共有百萬行以上。
不過,底下這一行,跟一個文人、一位朋友有關。
"In Glass, Paper, Beans, the profane becomes sacred, the commonplace numinous."
Glass, Paper, Beans 是中年人類學學者黃道琳先生的藏書,約6年前,他過世之後,我從某家二手書中購得。黃先生似乎有藏書章,不過我不認識他,只是他的譯書的讀者。
2015年9月初,同學彭淮棟先生以2015年的"浮士德博士" (Thomas Mann) 等書,得到"譯藝獎"。他在經驗談中提起,某年在美國密西根,黃先生知道他在自修德語,說"很好,你大概15年之後可以譯德文書。"
彭兄說他很懷念過世的黃先生。




漢清講堂


2018年2月24日 (禮拜六)10點到11點,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電話:(02) 23650127
email: hcsimonl@gmail.com




近百張slides的文字檔
懷念彭淮棟 (1953~2018)先生 —友情
Italian Journey (in the German original: Italienische Reise [ˌitalˈi̯eːnɪʃə ˈʁaɪzə]) is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s report on his travels to Italy from 1786–88, published in 1816–17. The book is based on Goethe's diaries. It is smoothed in style, lacking the spontaneity of his diary report, and augmented with the addition of afterthoughts and reminiscences.


 彭淮棟
做為家人、朋友
做為學習者,學生
做為譯者
做為編譯者/記者、編輯



https://vimeo.com/253200905
很好。
只有一抱怨:"八里"。
一補充:給宋朝一點空間,或可參考: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Volume Ⅰ: 1375,聯經,2016:彭淮棟負責第六章 北與南:十二與十三世紀

“我母親臨終時我抱著她,讓我知道我多麼希望她不要走,可是她就是走。你一生總會碰到一個這樣的時刻……”作家蔣勛對Lens講起生命中的無常、愛和孤獨。在他看來,美就是“你的身上不止是自己”,生活和文化的記憶不.....
VIMEO.COM


24日#懷念彭淮棟先生,須要確認彭兄當過此周刊的副社長或副總編輯。臺大楊雲萍教授捐的十幾本,足供我確認。


Albert Camus, Le Mythe de Sisyphe (1942) v Goethe*/Thomas Mann (1945;p.63 尼采小說):
*打造藝術並無痛苦可言,但就像永遠在滾一塊總是必須重新往上推的的石頭。

彭淮棟先生譯書,有時可達"會通"境界。譬如說,他覺得Edward Said 的回憶錄《鄉關何處》的某章,類似《魔山》的。又譬如,Thomas Mann 書信的某句(1945),出自歌德Goethe的:「打造藝術並無痛苦可言,但就像永遠在滾一塊總是必須重新往上推的的石頭。」 (參考 彭淮棟 《浮士德博士》(導讀和譯註本)頁63「 尼采小說」一節;比較Albert Camus, Le Mythe de Sisyphe (1942) )


BRIEF LIVES :
INTIMATE BIOGRAPHIES OF THE FAMOUS BY THE FAMOUS



Image result for craftsman 1901 october




2018.2.19  清晨  去 Wik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Girtin
驚訝 他只活27歲Thomas Girtin  ( 1775 – 1802),然而作品精緻,數量"可觀",
好友Turner (1775-1851)在他 早死要說,"Had Tom ㄗGirtin lived I should have starved".
這只是開玩笑,其實世界對所有人和作其品,都是多多益善的。

British Museum

This atmospheric watercolour depicts Lanercost Priory in Cumbria, northwest England, and was painted by Thomas Girtin, born #onthisdayin 1775. Girtin went on painting tours of the north of the country, recording the landscapes and rural scenes he encountered, including many ruins of priories and abbeys. This picture was made when Girtin was just 18, perhaps copied from an illustration. Lanercost priory was destroyed during King Henry VIII’s dissolution of the monasteries in 1538, along with hundreds of other ecclesiastic buildings in England.



胡適譯葛德的 Harfenspieler (1952年9月10日) 誰不曾含著悲哀咽他的飯! 誰不曾中夜嘆息,睡了又重起, 淚汪汪地等候東方的復旦, 偉大的天神呵,他不曾認識你。
Gothe's Harfenspieler
Wer nie sein Brod mit Thränen as,
Wer nie die kummervollen Nächte
Auf seinem Bette weinend sas,
Der kennt euch nicht, ihr himmlischen Mächte.


本文 根據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 和 胡適的嘗試後集 比較好 嘗試後集 中的:

Carlyle's Translation
Who never ate his bread in sorrow,
Who never spent the midnight hours
Weeping and waiting for the morrow,
He knows you not, ye heavenly powers.


養蜂者說,取得30克蜂蜜,蜂約須作200萬朵花的遠征、努力。(NHK的"街道漫步"Auckland 2015.2.23)

我們或許可以「套」彭淮棟先生自己在《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 譯跋》(2009年孟春,p.372)結尾說的,來說明他一輩子努力以赴的編譯事業:
雖然理論「灰色」,雖然(世界上)有許多哲學「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但《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還是能豐富我們對音樂與貝多芬音樂的欣賞和理解,阿多諾功不唐捐。


郭嵩焘作胡文忠公 (林翼) 行狀,記胡公"嘗言國之需才,猶魚之需水,鳥之需林,人之需氣,草木之需土,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才者無求於天下,天下當自求之。
({養知書屋文集}十七,49。)  胡適日記:1948.8.10

阿多諾作《啟蒙運動的辯證》,索西方問題之本於希臘哲學,曼寫《浮士德博士》,討問題之根於千年之上的德國歷史。 —彭淮棟 《浮士德博士》(導讀和譯註本)頁58「 『詩人與思想家之國』淪為地獄」一節
《浮士德博士》第廿五章讀來極似阿多諾《新音樂的哲學》與後來的《美學理論》(「從和聲觀念解放,結果成為兌換覺的反叛」)的精華濃縮,另成別趣。—同上書頁68「 小說結構」一節




1973年暑假:品田山(十峻之一)、池有山、桃山和喀拉業山(台灣百岳四大鳥山之一)等四座百岳,武陵(農場)四秀。



1973年夏,化工(主事)、外文(彭淮棟;左三)、工工(苗、鍾)等系的朋友登武陵四秀。




台中縣沙鹿、大甲.......
Bob Dylan 的詩歌與音樂......
《音樂與音響》;中興堂華格納音樂;自修音樂/鋼琴
約1974年,彭先生翻譯的音樂文章在《音樂與音響》月刊發表, 稿費好, 很鼓勵人。 再過約15年,張繼高先生主持《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週刊, 彭掛"副社長"他跟我說張先生的一些行事包括稿費從不會怠慢因為他體諒人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台北市 :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文周刊雜誌社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等等 2天 1974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The Nibelung's Ring / The Ring of the Nibelung) is called "ein Bühnenfestspiel für drei Tage und einen Vorabend" (a stage festival drama for three days and a preliminary evening).

"1974年12月29 K DURANT的《哲學史話》。上山讀KANT。...... 和匡漢上公墓聊天。和阿堂 (林世堂)聊到晨四點。英格 (蔡英文)說一個人只能執於一。讀劍橋。睡阿碰 (彭淮棟)床。他漏夜讀書....."
 (這學年我住台中家,所以在學校沒舖位)

2015.3.25
朋友聚會,很難得。林世堂博士(宏星技研材料唱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是阿彭的室友,與他近40年未謀面,這次知道我們約11點在我處見面,當然來參加。
之前,我向阿彭調幾本《浮士德博士》來增加軍備:第一本簽書是給世堂的。

世堂曾經到阿彭的老家,竹東軟橋路某號, 住過,他說生平所見星空之燦爛,以那次為最。阿彭也住過林家石牌世堂老家;他記得世堂1976年的畢業設計---。世堂則說設計還保留,只缺請劉廣仁 (現加拿大某大都市的都發局主管)代畫的透視圖。

約1975某個黃昏,我倆穿拖鞋出發到北港看媽祖進香…..整條路的人一見媽祖出駕,全跪拜迎接……我半夜還帶他往台南,清晨抵達,到公園旁的台南二中,找我初中謝立沛老師,讓他招待台南美食。
(2015 阿彭太太胡玉玲說,窗外的桑樹要結果了。)


這一次參加他的新書發表會,會後才知道,我還邀請他到我台中老家打牙祭,他對中華路底,師專---現在稱教育大學等都還記得,而我倒是忘了這些事。

80年代初,一陣子他在寶藏巖租屋,而我們住永和,很容易通。有一次,他跟太太與《新新聞》的主筆王健壯兄到我家大聊.....

1990   顧頡剛讀書筆記(共15冊)本書是顧頡剛先生一生治學、讀書所作筆記,從1914年起,至1980年逝世,從無間斷。因之,他的讀書筆記,是他全部著述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筆記的範圍大致分成載籍、史事與傳記、地理與民族、名物制度、文學藝術、語言文字、民俗學、哲學與宗教、蘇州史事等九大類。內容含蓋中國古代文化的政治、社會、經濟、宗教、思想各個層面,充滿了新材料與新見解。
全書分十卷精裝15冊定價6000元


Der Zauberberg, 1924
1973他看了《魔山》英譯本,數年之後花一整個暑假,不眠不休將它翻譯

Der Zauberberg, first German edition, 1924
(1973不知道他看了托瑪斯.曼《魔山》英譯本,數年之後一整個暑假,不眠不休將它翻譯,賣給遠流公司、出版。

Thomas  Mann《魔山》台北:遠景,1979; 《浮士德博士》台北:漫遊者,2015
導論與註解結筆於2014年10月,合計譯書生涯首尾36載


牛津Past Masters系列,1984譯《紐曼》、《柯立芝》、《但丁》等冊。





托瑪斯.曼、歌德

他說,他大聲跟許多朋友說,他喜歡哥德和托瑪斯.曼的作品,所以國外朋友遇有相關著作,都會寄給他。譬如說,托瑪斯.曼的《書信集》兩巨冊Letters of Thomas Mann 1889 1955,他20年前的禮物,讀了,此次做《浮士德博士》的注解,大有幫助。
(他弄不清楚:外國作家 (如Rilke等等) 創作之餘,還可寫出數以萬記的信。我沒告訴他,托瑪斯.曼在美國的信,都是口述的,我讀過此類報導。)

Michel Foucault. What is Enlightenment?
聯經。系列:思想 第一期



1985~1987年是彭懷棟翻譯的"奇蹟期"

1984;1985

鑄辭:默會致知
The term "tacit knowing" or "tacit knowledge" is attributed to Michael Polanyi in 1958 in Personal Knowledge. In his later work The Tacit Dimension he made the assertion that "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

鑄辭:「余未入聯經,已為聯經翻譯博藍尼《意義》、《博藍尼講演集》、《科學,哲學與社會》諸作。博藍尼談知識、思想,而時涉政治,數次提及東歐dissident。其時中文尚無dissident觀念,無論翻譯,余考索英文字根,幾經敲磨,譯為「異議分子」。博藍尼書中多處使用context與frame,余亦取定為「脈絡」、「框架」。管見所及,上述三詞皆原文之中譯首例。」


牛津Past Masters系列,譯《喬治 艾略特》 彭淮棟1985
Middlemarch - Wikipedia


 Raymond Williams (1966), 《文化與社會: 1780年至1950年英國文化觀念的發者》1985
.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

目錄  · · · · · · 作者前言 編者前言 導論:複雜的慧見(艾琳·凱利) 俄國與一八四八 刺猬與狐狸 赫爾岑與巴枯寧論個人自由 輝煌的十年 一、俄國知識階層之誕生 二、彼得堡與莫斯科的德國浪漫主義 三、別林斯基 四、赫爾岑 俄國民粹主義 托爾斯泰與啟蒙 父與子 索引 譯後記 編後記
俄羅斯思想家  1987俄国思想家 2011

In a famous essay,The Hedgehog and the Fox: An Essay on Tolstoy's View of History,  the Oxford philosopher Isaiah Berlin divided thinkers into two categories, hedgehogs and foxes. The distinction comes from a saying of the ancient Greek poet Archilochus : "The fox knows many things, but the hedgehog knows one big thing."
The Hedgehog and the Fox: An Essay on Tolstoy's View of History

巴頓‧亞倫《南部非洲短篇小說精選》?彭淮棟,圓神出版社 ,1987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周刊)


彭淮棟 V 吳魯芹《英美十六家》

高迪默‧納丁尼(Gordimer Nadine)《我兒子的故事*》彭淮棟,九歌出版社,1992

作者: 安妮.法蘭克
出版社: 智庫文化
出版年: 1996-1


約1995年,我託德國歸國的張旺山博士精選哥德的《義大利遊記》送彭兄。
所以對於他日後『談歌德的慾望』(《聯合文學》),不會意外。


緣起:
Auden, W.H. and Elizabeth Mayer. “Introduction.” Goethe: Italian Journey. London: Penguin, 1970,508頁。這篇導論很值得一讀,文末有譯者的翻譯論。 1962年的譯本,由Collins 出版。我記得也出版過Auden單讀翻譯的部分,可能只百來頁。 Goethe: Italian Journey. London: Penguin, 1970. 副標題是著名 (藝術史名家多有專文討論)的一句:Et in Arcadia ego. 我在2011年查過中國的兩翻譯本,錯誤處類似。

GOETHE ON ART By JOHN GAGE
引Italian Journey 一段:阿西西的Minerva 小廟:五臟俱全;guidebook.....
Goethe on Art - Page 99 - Google Books Result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0520039955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John Gage - 1980 - ‎Art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John Gage ... I had learned from Palladio and Volkmann1 that a noble Temple of Minerva was still standing [at Assisi] in perfect repair. Thus I left my vetturino at Madonna del ... Maria della Minerva, and he accompanied me to the top of the town, for it lies on the side of a hill. At last we reached ...



Some journeys – Goethe's was one – really are quests. Italian Journey is not only a description of places, persons and things, but also a psychological document of the first importance.
— W. H. Auden, Epigraph on Italian Journey

1997

約1997年,將一本80年代暢銷近200萬本的Quality Is Free 的新版Quality Is Still Free 《熱愛品質》,請他翻譯,我們的交情,當然他自己說費用多少,就奉送。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第一段,機場的情境時卡住了,經我稍解釋,他就下筆如有神,很快交稿。他說,翻譯這本書,第一次接觸到 Starbucks。這待查,因為那是1996年的書。


穆易斯『身心桃花源:當洋醫生遇見赤腳仙』/彭淮棟/張老師, 1995,
聯合文學,1999

Gracián y Morales, Baltasar, 1601-1658.
彭淮棟 臺北市 : 智庫 2000

Said, Edward. (1999).《鄉關何處*》(Out of Place),彭淮棟譯,台北:立緒。2000

J. S. McClelland麥克里蘭著《西洋政治思想史*》彭淮棟譯,台北:商周,2000

這部政冶思想史可以說是從底下寫起,注意統治者。也兼重被治者。我向來認為,歷來論者對人民——有時稱為暴民——所下的功夫一直不夠。政治的素材是人,一位思想家對這素材的觀點一定會影響他對政治可能及應有境界的想法。不過,我發現這樣的寫法很不容易維持,因為思想家關于政治共同體素材的看法往往深藏在他們的著作文字之中,這些文字篇章必須擺到刑架上拷問,才吐露實情。而人人都知道,拷問逼供得到的案情挺不可靠。

如何打敗可口可樂 中文書 , 翟若適(Carl Djerassi)   彭淮棟 , 聯合文學 , 出版日期: 2003

現實意識
The Sense of Reality

作者: 以撒.柏林
: 臉譜 出版社
: 2004

《現實意識》涵括了九篇文章,其中八篇都是第一次發表,且範圍上天下地,極其廣泛:主題包含有史上的現實主義;政治判斷;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與影響;因浪漫主義掀起的文化革命;俄羅斯的藝術投入;以及民族主義的起源與實踐。


音樂的極境:薩依德音樂評論集 薩依德   彭淮棟 , 太陽社 , 2009

《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麥田,2010
On Late Style: Music and Literature Against the Grain


 薩依德認為莎士比亞與威爾第的晚年作品呈現了一種祥和與睿智的氣味。但他在《論晚期風格》這本書中考察了貝多芬、湯瑪斯.曼、理查.史特勞斯、惹內和莫扎特的晚年作品,指出他們的特質迥異於那種超脫世俗的靜穆。   他們的晚期風格,不僅不是和諧與解決,而是冥頑與難解,更是未解決的矛盾,在他們的晚年作品中並非表現得成熟與圓融,反而表現得更孤僻,更不守常規,展現了精神上的自我放逐,一種刻意不具建設性的、逆行的創造。

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
, 馬克.貝考夫/編著   錢永祥,彭淮棟,陳真 , 桂冠  : 2002



Bart Moore-Gilbert《後殖民理論》台北:聯經,2004

美的歷史 安伯托.艾可   彭淮棟 , 聯經,2006

醜的歷史 , 安伯托.艾可   彭淮棟 , 聯經,
2008
作者: 安伯托·艾可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06- 2008

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

, 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09

新音乐的哲学(第五版)2017

新音乐的哲学(第五版)

作者: [德]泰奥多尔•W. 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原作名: Philosophie der neuen Musik
译者: 曹俊峰
出版年: 2017,早的一篇是1940—1941年写成的《勋伯格与进步》,第二篇是时隔七年之后写成的《斯特拉文斯基与倒退》,后一篇是在两篇文章结集出版时(1948年)撰写的“导论”,目的是要说明为何要选择新音乐中的两个极端的代表人物作为论述的对象、概括论述新音乐总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以及《新音乐的哲学》所用的方法。

無盡的名單
中文書 , 安伯托.艾可/編著   彭淮棟 , 聯經,2012

我們或許可以「套」彭淮棟先生自己在《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 譯跋》(2009年孟春)結尾說的,來說明他一輩子努力以赴的編譯事業:
雖然理論「灰色」,雖然(世界上)有許多哲學「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但《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還是能豐富我們對音樂與貝多芬音樂的欣賞和理解,阿多諾功不唐捐。


2015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

彭淮棟負責第六章 北與南:十二與十三世紀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Volume Ⅰ: 1375聯經,2016  傅君勱(Michael Fuller)、林順夫,





譯藝獎2015 彭淮棟譯歷自述- YouTube


彭淮棟譯歷自述 2015年8月31日
忝列譯林,忽忽半生,享不虞之譽於謬賞之識與不識者。花甲之年,卻顧所來徑,強不知以為知,處處皆是,譯筆舛誤,亦何可勝數,惶愧何似。而結褵30載,碌碌為稻梁謀,得暇輒埋首案頭,開門七事無一用,全賴髮妻玉玲含辛持家,不知此生何以為報。
譯路既長,可記之人之書之事蓋夥,唯區區素乏記性,加以老懶相尋,難追往者,何莫寧為吉人,權且忘其所忘,憶其所憶。


*《魔山》 1976,或1977年,5月某日,自台北返回新竹縣竹東鎮軟橋里,午後獨座家中客廳,四顧岑寂,忽有所思,取稿紙,並The Magic Mountain,列置桌上,審視全書首頁,而走筆譯其首句,而首段,而逐頁。此即《魔山》翻譯之始,亦即區區生平譯事之發軔。 次日復返台北羅斯福路與基隆路之交圓環附近山麓租住處,從此埋首魔山數寒暑。猶記當時已放棄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學業,幽隱斗室,夜以繼日,數日即易一原子筆,向晚時分至公館麵店囫圇一餐,復歸伏案,一燈熒曖,往往至曙。余本農家子,淪跡台北,每值軟橋家中田疇有事,插秧割稻,歸而力作如故。

當時使用六百字稿紙,譯畢粗估50萬字,初稿高積案頭如小丘,謄錄一過,順便增刪潤飾。二次謄錄既了,猶未盡如意,遂手抄第三次,且寫且改,作為清稿。
余譯《魔山》,純由興趣,實則螻蟻撼樹,少不更事,愚勇以赴。英文版《魔山》其厚如磚,譯稿如山,經此磨難,從此譯書每覺輕盈,至《西方政治思想》與《浮士德博士》,始感大山崎嶇。


《魔山》主角漢斯.卡斯托普在深山療養院,訪客而成居民,每於夜闌人靜,藏身院中圖書室放唱片欣賞音樂,遍聆名曲,Thomas Mann使出看家本領,假卡斯托普之耳之思揮灑其音樂素養,浩瀚兼精深,區區當時於西方古典音樂略識之無,強充解人,極汲深綆短之窘,有愧作者,更愧讀者。然卡斯托普聆樂,其情其景,一譯難忘,2000年譯薩依德自傳《鄉關何處》,傳主自述早年窺探其父庋藏之音樂寶庫,每常寅夜竊播唱片,痴醉自娛。關於其事之孕思,薩依德未見著墨,然筆者一見而憶卡斯托普療養院子夜聆曲銷魂,兩文機杼如出一轍。所異者,薩依德全以理性研析音樂,Thomas Mann則假卡斯托普之聽樂與書中人文主義者塞特布里尼之批判,初申其音樂曖昧而具魔性之論。


譯畢《魔山》,寫萬言譯序<湯瑪斯.曼和《魔山》>,詳述此書緣起、成書經過、旨趣及意義,歲月綿渺,久已渾然不省所言何物,日前重披此序,見此一段,如睹預言:


1947年的《浮士德》,書中敘述者認為藝術家的成長過程乃人類命運的典範,而音樂藝術家可為各種廣泛論題的典範; 藝術的、文化的、人及其心靈在現代的處境。我們可以異議這種認定,但是,寫一位音樂家脫棄心智的清醒制約,實在就寫活了一個脫棄清醒而放縱原始本能的社會--曼由前世紀後半葉活到本世紀上半葉,親歷一、二次世界大戰; 雖常自居尼采的傳人,但也認清尼采對現代思想與藝術,尤其德國政治的影響。讀者若了解德國對本世紀歷史的左右力量,則可見那位音樂家主角的病態與毀滅呈現的不僅是納粹治下的德國,簡直就表達了現代文明現代人,書中敘述者的看法大致可以成立。



著手《魔山》,乃至作序之時,何曾夢見翻譯《浮士德》之日,無論譯自德文。<湯>序繫年1979年5月,《浮士德》導論與註解結筆於2014年10月,合計譯書生涯首尾36載,當時逞其愚勇痴撼巨著於而立之年,今日賈其餘勇唐突又一傑構於知命之歲,區區之Thomas Mann緣可謂既有其始,亦克有終。


《俄國思想家》
兵役之後,至台北秋雨印刷公司任職英文文案,得識玉玲。區區愚拙,玉玲慧質,區區如船之得錨,此生自是而有安頓。玉玲持門戶,勝一大丈夫,余不知修幾多世,得與共枕。
當時聯經出版公司迻譯牛津Past Masters系列,余抽暇譯其中紐曼、柯立芝、但丁等冊。
1985年,應林載爵兄之召,備員聯經編輯部,專職審閱<現代名著譯叢>譯稿,逐字逐句核對原文與中譯,獲益良多,且得以多閱名著,眼界大開,並由是而益知譯事之難,睹他人之失,惕自己之過。當時常思孔子「吾欲寡過」一語,深感翻譯無功,寡過為得。


時錢永祥兄在聯經編輯部兼任顧問,不以區區拙淺,建議翻譯Russian Thinkers,余不揣鄙陋而應命,約歷一年又半,以題材深得我意,作者文采又賞心,余於至難之中,得譯事之至樂。
然外成必有內助。書將出,作<譯序>,末段興感:
      憶自民國七十四年除夕起筆,歷十八年而具形狀,其間與書中人物同其大夢,於我是歲月暗換,然現實仍是活生生的現實,日間上班,入夜則伏案,快然自足而多疏家務,多謝吾妻玉玲擔待。
此段感念,余至今時刻在心。


其時余猶新婚,每日自聯經下班抵家,飯後即伏案至午夜,玉玲曾以淡色素描,畫一長髮少女閉目嗑睡,頭微側,睫毛低垂,嬌態可掬,旁註「不要讓愛情睡著了」,語簡意遠,柔情萬種,余雖魯鈍,睹之旖旎溢懷,愛愧交集。今再記此事,以為天下專顧己事而忘忽賢妻者戒。

*自鑄新詞
字典有大用,而尺有所短。譯者於原文不見於中文辭書之字詞,允宜細考其義,自運鑪錘,創發新詞,不惟豐富中文,亦且嘉惠讀者。
.余未入聯經,已為聯經翻譯博藍尼《意義》、《博藍尼講演集》、《科學,哲學與社會》諸作。博藍尼談知識、思想,而時涉政治,數次提及東歐dissident。其時中文尚無dissident觀念,無論翻譯,余考索英文字根,幾經敲磨,譯為「異議分子」。博藍尼書中多處使用context與frame,余亦取定為「脈絡」、「框架」。管見所及,上述三詞皆原文之中譯首例。




.1986年9月,US News & World Report中文版由聯合報發行,次年,余應邀審稿,繼而不次升任副總編輯。

其時台灣各界於美國政治、財經、保健各層面之用語至為陌生,余閱稿之際,頻見issue、market share、survival、survival rate等詞,而中譯者每為束手,為一勞永逸計,區區悉心詳究諸詞原義,而審定為「議題」、「市場占有率」、「存活」、「存活率」。諸詞如今皆成常語。

*吳魯芹
余在聯經處理譯稿,鑑於西方人物、作者、書名之中譯向來雜異,每閱一稿,必擇既有譯法之可取者而用之,以劃一聯經譯品之人物、作者、書名,兼利讀者。
1986年初,《聯合文學》囑譯《巴黎評論》作家訪談Writers at Work,首篇為<莎岡訪問錄>。余譯畢次篇<羅伯.潘.華倫>,遍尋訪談所提人物、角色、書名之現有中譯,以便採納,忽記吳魯芹《英美十六家》既廣論歐美名家,必有可用,遂至書局捧讀此書,書中正有羅伯.潘.華倫篇,讀之駭異。該篇所記羅伯.潘.華倫書房擺設,乃至吳對詩人所提問題,問題之順序,提問之遣詞用字,及詩人答問之內容與用語,無不與《巴黎評論》雷同。......


結語
翻譯雖小道,非大能莫辦。《文心雕龍》第二十六「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雖論神思,其言學、理、才、辭,用於翻譯,實極妥貼。
余不倚翻譯為衣食,以久涉此道,略知甘苦,深不以流俗卑視譯者為然。使無譯者,何來譯品,若無能手,何來佳譯。漢清兄眼界宏廓,素重翻譯,復獨排俗見,品題譯者而勵之獎之,卓識慧見,海內一人,漢清講堂「譯藝獎」,海內一獎也。




"When young, one is confident to be able to build palaces for mankind, but when the time comes one has one's hands full just to be able to remove their trash."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Portrait of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by Angelica Kauffmann, 1787
Neoclassical painter, Angelica Kauffmann.

Goethe in the Roman Campagna
by J. H. W. Tischbein (1787)
Neoclassical painter, Angelica Kauffmann. Tischbein accompanied him to Naples and painted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ortraits of Goethe, Goethe in the Roman Campagna, which was never completed. During the journey, the two later separated due to their "incompatible" interests.

<br class="Apple-interchange-newline"><div id="inner-editor"></div>
57/5000
View of the temples of Paestum

Veduta dei templi di Paestum, di Christoph Heinrich Kniep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estum



結語 翻譯雖小道,非大能莫辦。《文心雕龍》第二十六「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雖論神思,其言學、理、才、辭,用於翻譯,實極妥貼。 余不倚翻譯為衣食,以久涉此道,略知甘苦,深不以流俗卑視譯者為然。使無譯者,何來譯品,若無能手,何來佳譯。漢清兄眼界宏廓,素重翻譯,復獨排俗見,品題譯者而勵之獎之,卓識慧見,海內一人,漢清講堂「譯藝獎」,海內一獎也。

Goethe's Italian Journey between September 1786 and May 1788

The Gulf of Naples from Vesuvius,
by Goethe's artist friend Christoph Heinrich Kniep [9]

Goethe-Herme im Hof der Scaligerburg in Malcesine

Goethe had erected in the meadows along the River Ilm outside Weimar.  Goethe, 1777 ““the Altar of Good Fortune may at first sight look like a Brancusi but was in fact designed by ... The monument was a birthday present for Charlotte von Stein. Its meaning derives from the dedication to ‘Agathe Tyche’, the ‘Goddess of Chance’,

Tyche is not portrayed here as a person, however. Goethe chooses for his monument an explicitly symbolic stylistic form. This refers to familiar symbols from the time of the Renaissance. According to them, the solid stone cube embodies stability and consistency, also the incorruptibility of Justice.
The monument becomes his stabiliser. It is there to remind him daily of what he had learned from Charlotte von Stein.
‘May this beautiful notion of power and restraint, of caprice and law, of freedom and measure, of flexible order, excellence and deficiency bring you great joy’.


Painting No. 199, Oil by 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 Russia) 1914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日本:設計大國 (NHK一鐘頭譬如7月20,2025) DESIGN: The Magic of Japanese Craftsmanship NEO-JAPONISM濱田庄司 台灣工藝 2023巴黎 The Beauty of Everyday Things 茶と美 ;257 淺談柳宗 悅1889~1961的『民藝』與台灣行;河井寛次郎1890~1966;琉球Bingata等 ,

Shoji Hamada  Soetsu Yanagi the Uncommon Craftsman

Shōji Hamada (濱田 庄司Hamada Shōji, December 9, 1894 – January 5, 1978) was a Japanese potter. H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tudio potte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a major figure of the mingei (folk-art) movement, establishing the town of Mashiko as a pottery centre.[1] In 1955 he w濱田莊司(Hamada Shōji,1894年12月9日-1978年1月5日)是日本陶藝家。他對20世紀的工作室陶藝產生了重大影響,也是民藝運動的重要人物,並將益子町打造為陶藝中心。 [1] 1955年,他被指定為「人間國寶」。as designated a "Living National Treasure".






2023。9。10

#臺灣工藝 #巴黎
🌟 Taiwan Crafts & Design brille au salon Maison&Objet Paris 2023 ! Présentées par le Centre national de recherche et de développement de l'artisanat à Taïwan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cette année avec le thème « Evolving Life », plus de 60 œuvres artisanales taïwanaises ont été exposées. Avec des conceptions de design originales, des esthétiques épures, et une finition délicate, les créations taïwanaises ont été très appréciées par les professionnels et les visiteurs ! Profitez de ces derniers jours pour visiter Taiwan Crafts & Design !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Taiwan Crafts & Design 今年再度進軍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Maison&Objet Paris,以「進化生活」(Evolving Life)為題,展現台灣設計的堅強軟實力。展場以粉色系色調為主軸優雅呈現,相當吸睛,此次展出精選六十多件台灣工藝設計產品。出色的工藝設計及美感展現,配上歐洲專業人士也驚歎不已的細膩做工,成功獲得相當多在場專業人士讚賞。展出至9/11止,歡迎大家把握機會,多多前往參觀!

👉
« Taiwan Crafts & Design »
📍
Salon Maison&Objet Paris
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
Hall 7 - A62
🗓
Du 7 au 11 septembre 2023

23:03





257 淺談柳宗悅的『民藝』與台灣行 2018-10-07 漢清講堂



禮拜天,是日本宣揚其本色的時機: 也許半導體產業不順利,然而。
日本:設計大國 一鐘頭DESIGN: The Magic of Japanese Craftsmanship
Japanese design, known for its beauty and functionality, is highly regarded around the world. We explore the craftsmanship, the people who sustain it, and the philosophy at its core.

 多少是"了解"日本:設計大國 (NHK一鐘頭譬如7月20,2025)  DESIGN: The Magic of Japanese Craftsmanship NEO-JAPONISM的起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tfX_6T7nQ&t=214s




hc iTaiwan forum

到南天翻書,見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1837-1921,為19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的兩本厚書都有翻譯本.....。到《民俗台灣》(1941.7~1945.2)看看有無顏水龍先生的文章*,意外發現吉川幸次郎先生在1942.11有補充8月號談毽子.....他很博學,除"小生"(自稱)兒時際遇,問北京專家,引馬致遠(1250年-1321年)《半夜雷轟薦福碑》.....
*

YOUTUBE.COM
本集介紹:1913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的柳宗悅(1889-1961),他醉心於英國詩人William…


2018年10月6日
 
分享對象:公開
公開
東京,1953

The Beauty of Everyday Things by Soetsu Yanagi

The Beauty of Everyday Things

  • Paperback
    Oct 08, 2019 | ISBN 9780241366356

PRAISE

“Yanagi’s work is characterized by pure, organic form, an economy of means and material, and an emphasis on beauty in even the most functional and quotidian objects. Over time the designer’s work has become, well, timeless.” T: 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
 
“Radical and inspiring . . . Yanagi’s vision put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eart and hand before the transient and commercial.” —Edmund de Waal, OBE, author of The Hare with Amber Eyes
 
“Soetsu Yanagi’s unerring eye has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makers. His notion of Zen and the art of design continues to inspire all those involved in shaping our everyday world.” —Jasper Morrison, British designer
 
“It would not be entirely amiss to describe Yanagi’s position in Japan as comparable to that of Ruskin and Morris in England. . . . He left as a legacy an aesthetic and religious creed of vital importance to men and women all over the world.” —Bernard Leach, British potter
 
“What impresses me most in Yanagi is the strength of his vision, his direct eye for beauty. His was an immediate and intuitive faculty of an extraordinary kind.” —Shoji Hamada, Japanese potter



茶與美

茶と美


從「用之美」到「無為之美」
了解柳宗悅如何引領人們的生活美學從實用
晉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無為

  柳宗悅《茶與美》成書於1940年代。集結了柳宗悅對於「茶」與「美」這兩個議題的重要觀察與批評。柳宗悅既指引出通往美的道路,又同時對當時社會的亂象發出警語,尤其對茶聖千利休以降的茶道現況,與聞名遐邇的樂燒提出嚴厲的批判。日本在1940年代茶道盛行,茶道儀軌與茶器鑑賞吸引了相當多對於茶文化有興趣的人群。然而對於美的直觀的匱乏,與對茶道斷章取義的理解,讓柳宗悅懷著茶與美的傳承是否正向的憂慮與省思。

  此刻正值茶文化盛行的當下,1940年代《茶與美》的發聲似乎振聾發聵,其中所指對於茶的誤解,對於賞器的扭曲,對於人心的做作,居然都有著與今天大比例的吻合……

  為了儘量拉近中文版讀者與書中精髓的距離,譯者決定在譯文之外,於原文的每個章節後以導讀的形式作出說明。

  導讀涵蓋了幾個層面的用意,首先是釋義,將幾個難懂與具有文化差異的觀念或名詞,重新以現代的語言闡明。再來是跨時代的應用,1940年代的背景與當代雖有不少的差異,但柳宗悅一針見血的論點,反而給予今日的我們一個深入反省的契機。譯者交叉以歷史或當代的角度,作出必要的呼應與補充。最後是展望,希望進一步反思《茶與美》中的民藝論或美學觀,並探討能給予我們什麼新的指引。日文原書成書後已歷時約80年,相較於1940年代,當今科技發達,全球人口突破70億,欣欣向榮的背後卻是利益的爭奪讓人心更加紊亂。

  藉由《茶與美》,能協助我們更理解這個世界的美與價值。

  ◎從「用之美」到「無為之美」,了解柳宗悅如何引領人們的生活美學從實用,晉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無為。
  ◎從知識分子使用的語彙「侘寂」,到日本市井小民都朗朗上口的日常用語「澀味」,是什麼讓日本全民都具備了一把穿透美的鑰匙?
  ◎從「西洋之眼」到「日本之眼」,日本如何藉由禪與東方藝術的特質重塑對美的話語權?
  ◎柳宗悅強烈地批判日本茶聖千利休與傳承至今450年歷史的樂燒,所謂為何?
  ◎什麼是柳宗悅貫穿全書的兩點審美精髓「直觀」與「無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柳宗悅


  柳宗悅(やなぎ むねよし,1889年3月21日~1961年5月3日)

  民藝運動創始者,是發起民藝運動的美學者、宗教哲學者及思想家。活躍於大正至昭和中期。在46歲(1936年)時,創設日本民藝館,有「日本民藝之父」的稱號。出身於東京府麻布區,父親是海軍少將柳楢悅。就讀學習院高等科,在學校時,與武者小路實篤、志賀直哉等,參加雜誌《白樺》的發行。積極推廣介紹神秘思想、基督教神學之研究和西歐近代美術。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在友人伯納德.利奇(Bernard Leach)的推薦之下,開始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思想研究,這時也奠定柳宗悅的思想基礎。屢次到訪朝鮮半島,被朝鮮的日常生活中的佛像和陶磁器等工藝品之美所吸引,之後在在首爾設立「朝鮮民族美藝館」。回日本後,又和木雕佛像等相遇,從此之後,柳宗悅透過自己擁有獨特的審美眼光,尋找潛藏在於日常生活中的美感,讓毫不起眼的民藝品,也變的有實用價值。1957年榮膺「文化功勞者」榮譽稱號。1960年獲得「朝日文化獎」。1961年5月3日逝世。日本民藝館的收藏品裡,新舊工藝品約17,000件,都是來自各國的陶磁器、染織品、木漆工品、繪畫、金工品、編織品等。

  著有《茶與美》、《柳宗悦南無阿彌陀佛》、《日本民俗文化大系6柳宗悦》、《近代日本思想大系24柳宗悦集》、《柳宗悅宗教選集》全5卷、《柳宗悅蒐集 民藝大鑑》、《柳宗悅全集 著作篇》全22卷等。
作者序
譯者序
編輯說明

、陶瓷器
所謂真正好的器,同時必定是意味著美的器。它超越了功利考量的境界。
導讀
美,對觀賞者也是一種修行

、看見喜左衛門井戶茶碗
不是所有的器物都藏有作者的匠意,一只茶碗之所以具有美的細節,是在產出過程當中隸屬於自然,在認知裡從屬於直觀。
導讀
審美精髓中的無我與直觀

、作品的後半生
就算作者再怎麼努力創作,如果沒有遇見伯樂,美是無法呈現的;所謂器物之美,就是器物被看見之美。
導讀
從作品的後半生到前半生

、關於蒐藏
好的蒐藏是守護價值與將之彰顯,更進一步說是一種開發,是一種延伸至創作的闡述。
導讀
當代蒐藏的契機

、我心目中的茶道
在生活中因為能品味美,才是茶道最大的功德。茶道是超越個人的,茶道的美就是法則的美。
導讀
美中的隱與顯

、高麗茶碗與大和茶碗
我沒興趣去對任何東西進行排名。在此希望對器物的見解,製作方法,思考方法,都能得到深度真理。

、茶器
茶器的墮落是從銘問世時開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這也告訴我們意識的道路是何等地苦行。
導讀
民藝之魂

、光悅論
光悅涉略土佐的歷史演變,如果回溯的話,平家的納經、扇面的古寫經、檜扇等是他美的泉源。他的畫風並非突如其來的原創;但是大和風的繪畫精髓是在他的突破與開創下呈現的美,這是毋庸置疑的。
導讀
聖者的硬傷

、工藝的繪畫
不論是哪一個國家的作品,民畫就是工藝的繪畫;如果沒有含括工藝的性質,就不屬於民畫。
導讀
從莫里斯、包浩斯到民藝的未來

、織與染
不論是織或者是染,不得不去思考如何讓天然的材料能夠活用起來。所以不論織法、染法,或染的顏色,絕不會做出無理的要求。樸實的產品才能有長久的生命。
導讀
織與染的現代環境議題

拾壹、茶之病
誰都能輕易地染上熟能生巧之人的病,熟能生巧也無妨,但要是被熟能生巧束縛,失去了心的自由,是身為人的墮落。畢竟「茶」與人的恬淡和內涵是有關的。
導讀
茶人的桃花源

拾貳、奇數
奇是相對於偶的字彙,暗示著哪裡有所不足。也就是奇數的樣子,指的是不完美的東西;數是奇數中殘餘的體現,在所暗示的不充分中,見到了茶精神。

拾参、日本
整理「日本之眼」的內容是必須的,如果順利的話,讓世人瞠目結舌的「世界之眼」將指日可待。
導讀
超越二元對立的美

出處一覽表





台灣竹器之美







質量ともに国の内外で高い評価を受けている。また、民藝運動に参加したバーナード・リーチ、濱田庄司、河井寛次郎、芹沢銈介、棟方志功ら工芸作家の作品も収蔵している。





「民藝と柳宗悦と武者小路実篤」

芹沢銈介とその師・柳宗悦

河井寛次郎

河井 寛次郎(かわい かんじろう、1890年(明治23年)8月24日 - 1966年(昭和41年)11月18日)は、日本の陶芸家。陶芸のほか、彫刻、デザイン、書、詩、詞、随筆などの ...
河井寬次郎記念館 公式サイト。大正から昭和にかけて京都を拠点に活躍した陶芸作家・河井寬次郎の作品を展示する記念館。記念館の案内、河井寬次郎の紹介など。
Jul 7, 2018 - 柳宗悦や濱田庄司らとともに民藝運動の中間人物として知られる陶芸家・河井寛次郎その没後50年を記念した展覧会「河井寛次郎展—過去が咲いて ...


没後50年 河井寬次郎展 ―過去が咲いてゐる 今、未来の蕾で一杯な今―(兵庫陶芸美術館/兵庫)が開催されます


----

巨匠的宿 
巨匠の宿

作者  /  稻葉なおと

譯者  /  林潔玨

出版社 / 山岳文化

出版日期 / 2008/06/03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敬呈忠信兄:朝鮮民畫,文字繪
柳宗悦の世界―民藝の発見とその思想

圖像裡可能有畫畫



***** 257 淺談柳宗 悅1889~1961的『民藝』與台灣行

東京,1953


柳宗悦 (1889~1961)の世界―民藝の発見とその思想 兼談其台灣行
Yanagi Sōetsu/Yanagi Muneyoshi
柳宗理(子1915-2011)


復刻版
「月刊民藝」 全12巻 不二出版、別冊(解説・総目次・執筆者索引)、2008年7月と12月に発行。
映像
紀伊國屋書店ビデオ 「柳宗悦 学問と情熱 評伝シリーズ12」。(1999年6月、26250円)、図書館・教育機関用
DVD「柳宗悦 美信一如 学問と情熱」 (改訂版2006年、3360円)
「兼子」(妻・兼子についてのドキュメンタリー映画)



William Morris ( 1834 – 3 October 1896)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was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 in the decorative and fine arts that began in Britain and flourished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between about 1880 and 1920, emerging in Japan (the Minge imovement) in the 1920s.
William Morris by Frederick Hollyer, 1888


Kunio Yanagita (柳田 國男, 1875–1962),
「柳田国男・詩人の魂」
民俗学の夜明け
日本民俗学の確立
綜合日本民俗語彙. 第4巻
『NHK特集、遠野物語をゆく 柳田國男の風景 第1・2部』、1977年10月放映


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



「柳宗悦の世界―民藝の発見とその思想」
尾久彰三監修、平凡社〈別冊太陽〉
、2006年。図版書


日本民藝館


陶瓷
約16頁

漆器

金工


人形



柳宗悦とウィリアム・ブレイク

環流する「肯定の思想」東京大学出版会
 2015
1914(大正3)年の『白樺』4月号の表紙を飾ったのは、ブレイクの後期預言書のひとつ『ジェルサレムーー巨人アルビオンの流 出』(Jerusalem: The Emanation of The Giant Albion) のプレート94である。この『白樺』には日本における最初の本格的なブレイク論考、すなわち、柳宗悦の「ヰリアム・ブレーク」が巻頭137ページにわたっ て掲載された。さらに、同誌上には、日本の白樺派と英国のブレイクとを結びつけた重要な立役者、バーナード・リーチの英文によるブレク論 “Notes on William Blake” も寄稿された。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Blake
William Blake (28 November 1757 – 12 August 1827)白樺 第五巻第四号 1914




William Blake (28 November 1757 – 12 August 1827)白樺 第五巻第四号 1914



芹沢銈介とその師・柳宗悦


柳宗悦著作中文
民藝之國日本、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和紙之美:柳宗悅給惜物者、匠人的生活美學態度、民藝四十年、工藝文化、




Kingdom of Beauty
: Mingei and the Politics of Folk Art in Imperial Japan 
 By Kim Brandt



柳宗悦所見的美
民藝;William Blake;
李朝之美;木喰仏;
大津繪;沖繩的手工品;
(英)スリップウェア(Slipware);佛教美術

譯文,如《民藝四十年‧關於"民藝"一詞》廣西師範,2011,pp.299~304
改めて民芸について 柳宗悦 青空文庫朗読【ゆっくり音声】 
 in 1924 and the coining of the term mingei by Yanagi, potters Hamada Shōji (1894–1978) and Kawai Kanjirō (1890–196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7s0RsreG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7s0RsreGw

 所蔵品案内  当館所蔵品のほとんどは、柳宗悦の審美眼を通して蒐められたもので、日本および諸外国の新古諸工芸品約17,000点を数える。中でも、朝鮮時代の陶磁器・木工・絵画、丹波・唐津・伊万里・瀬戸の日本古陶磁、東北地方の被衣(かつぎ)や刺子衣裳、アイヌ衣裳やアイヌ玉、大津絵、木喰仏、沖縄の陶器や染織品、英国の古陶スリップウェアなどは、
http://www.mingeikan.or.jp/collection/

質量ともに国の内外で高い評価を受けている。また、民藝運動に参加したバーナード・リーチ、濱田庄司、河井寛次郎、芹沢銈介、棟方志功ら工芸作家の作品も収蔵している。







自1916年(大正5)以來,他經常訪問朝鮮半島,並對韓國佛像和陶瓷等陶瓷著迷[。 1924年(大正13年),在韓國首爾建立了“韓國國立韓國博物館”,展出了由李朝未知工匠製作的人民日用雜貨,評價了其中的美感
In 1984, Yanagi was posthumously awarded the Bogwan Order of Cultural Merit, the first to be awarded to a non-Korean  야나기 日民藝協會長 先親 柳宗悅씨에 주는 勳章받아, 《경향신문》, 1984.9.19



李朝和朝鮮王朝是同一個,稱呼不同。左方的是韓日的官方的展,就中國明清的文化而言,該展文物平常。柳宗悅的民間藝術,反而有特色,更美。

李朝和朝鮮王朝是同一個,稱呼不同。左方的是韓日的官方的展,就中國明清的文化而言,該展文物平常。柳宗悅的民間藝術,反而有特色,更美。


申緯 (朝鮮王朝1392~1910,1769~1845) 行書對聯

Featured Artwork of the Day: Maebyeong Decorated with Cranes and Clouds | late 13th century | Goryeo Dynasty | from Korea

日本民藝館所蔵 朝鮮陶磁図録
2018年9月11日第二版


民族独自の美意識や造形感覚を映し出す朝鮮陶磁。なかでも白磁の器は、朝鮮王朝の統治理念であった儒教の精神に適う「清貧の美」と深い精神性を宿しており、人の心を優しく包み込んでくれます。本展では柳宗悦が愛蔵した朝鮮白磁の壺や瓶や鉢などを中心に展観し、その自由で無垢な美の世界を紹介します。



木工/石工







木喰(もくじき 1718年 1810年 ) 
木喰仏 (現存数は626体......)



京都、清源寺の十六羅漢像
木喰上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6e_JU5yTI

Ernst Barlach
In 1934, a year before his death, The German expressionistic sculptor, Ernst Barlach (1870-1938), made a special set of sculptures: The Frieze of the Listeners, nine sculptures of people who are listening. By listening they tap into a source that gives them new strength and leads them on their way through life. They do not roam about aimlessly, they are not to be subdued, as there is a higher voice that raises them above themselves.
 
This listening can be done in several ways. The dreamer (1), the woman dancing (3), the blind man (4), the walker (5), the sensitive one (7), and the expecting one (9) are turned inwards. The believer (2), the pilgrim (6), and the one who found favour in the eyes of the Lord (8) turn their eyes upwards. All of them radiate an inner power. Barlach said: ‘They are all saints or people of prayer.’



大津繪
大津繪


大津繪


「柳宗悦の思想の力」
―いま求められる「複合の美」の平和思想―

http://www.shirakaba.ne.jp/tayori/190/tayori194.htm

柳の「複合の美」の平和思想の出発点には、
クロポトキンの相互扶助思想の受容があり、それはさらに、高低・強弱・大小等々の対照的性格を相互依存とみるブレイク思想によって強化されて行きました。

器の表面をスリップ(英語版)(エンゴーベ)と呼ばれる泥漿(でいしょう、水と粘土を適度な濃度に混ぜたもの)状の化粧土で装飾する方法が特徴。
Britain 18~19 世紀 BRITAIN SLIPPAGE POTTERY 18 CENTURY

「民藝と柳宗悦と武者小路実篤」




雑誌 白樺 第壱巻 第八号の表紙


白樺 第二巻第十二号

 Walt Whitman (1819–1892)
Leaves of Grass (Boston: Thayer and Eldridge, year 85 of the States, 1860)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留求、「沖繩的自我認同」與沖繩人的自決權
「沖繩的自我認同」與沖繩人的自決權
這種主張是基於琉球・沖繩的歷史。第一,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實,是日本憑藉武力威脅強行吞併了琉球王國;第二,是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宣言以及戰後被美軍統治的歷史。首先是1879年的「吞併琉球」,也就是說日本憑藉武力吞併琉球之前,琉球是一個接受中國冊封的獨立王國。它不是中國的內藩(由朝廷直接轄治的諸侯國——譯註),而是一個獨立的外國,中國完全承認沖繩的政治獨立性,在形式上將之作為藩屬國,這是冊封體制的原型。
日本在足利義滿掌權時期也以日本國王受到中國的冊封,而琉球王國接受冊封的歷史則延續了500年。維持這種冊封體制也使薩摩藩(位於九州西南部,今天的鹿兒島縣和宮崎縣的一部分——譯註)從中受益,因此在1609年薩摩入侵琉球之後,大原則也是基本不干涉琉球內政。在此背景下,琉球於1854年同美國簽訂了琉美親善條約。換言之,在當時的國際習慣法中,琉球一直被視作一個主權國家。


Bingata, the Okinawan dyed fabric, has stayed relevant in its homeland for over 500 years. Its vivid colors and delicate patterns are manifestations of the beautiful climate and culture of Okinawa.
The Mark of Beauty
Bingata: The Spirit of the Ryukyu Islands
On Air Schedule: October 5 (Mon.), 13:30 etc[Tokyo]


Bashofu Fabric
Bashofu is a traditional Okinawan fabric, which originated about 600 years ago when the islands formed the independent Ryukyu Kingdom. The stalks of a species of banana plant are the source of the fi...





10月号「鈴木大拙と柳宗悦」特集です。: 『民藝』編集部だより
民藝  李朝


柳宗悦...鈴木大拙;『妙好人浅原才市集 』
2. 柳宗悦妙好人論集」 寿岳文章編、解説中見真理
3.因幡の源左 - 世に紹介した妙好人
鈴木大拙是柳宗悦在學習院 (貴族中學)的英文老師,他們一直都有交往 (柳宗悦過世後,鈴木大拙有追悼文)。師生難免會相互影響,譬如對淨土宗的接受及對『妙好人 』文集等的實地和文本研究。




日本民芸館:茶と美 -柳宗悦の茶

3月23日まで。10~17時開演。2014
http://hctea.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27.html



写真左:かまど面(江戸〜明治時代 19世紀 日本民藝館蔵)
写真右:柳文赤絵皿(1940年ころ・芹沢銈介絵付 日本民藝館蔵)

Shiko Munakata, Soetsu Yanagi,
This exhibition sheds ligh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ko Munakata, a woodblock maker and important 20th century Japanese artist, and Soetsu Yanagi, leader of the Mingei folk-craft movement. Munakata respected and admired Soetsu Yanagi as a teacher throughout his life while Yanagi recognized and cherished Munakata’s talent. Focusing on these two major players in the Mingei movement in a way only possible at the Japan Folk-Craft Museum, this show introduces letters between Munakata and Yanagi and spotlights the beauty of Munakata’s work.




柳宗悦(詞)芹沢銈介(型染)「物偈」昭和52年 限定50部 




Bernard Howell Leach CH CBE ( 1887 –1979),
Thrown bowl 
Hand-built decorative tile was a British studio potter and art teacher. He is regarded as the "Father of British studio pottery"


スリップウェア角皿(イギリス 17~18世紀)
http://www.seribi.jp/shuushuu-ajia.html


書幅 「今日空晴レヌ」

書幅 「今日空晴レヌ」
扁額(へんがく) 「水急不流月」



談柳宗悦的台灣一個月
1943年春柳宗悦訪台約1個月,協助者為金關文夫(1897~1983)與立石鐵臣 (1897~1983)等人:
林莊生1995介紹《民俗台灣》的重要性 *(發表在《台灣風物》第45卷第1期),寫出論文《《民俗台灣》與金關文夫:五十年後的讀感》,收入其文集林莊生《一個海外台灣人的心思》(台北:望春風,1999)頁135~160
林承緯《和紙之美:柳宗悅給惜物者、匠人的生活美學態度‧ 柳宗悦的台灣民藝紀行》台北:行人出版社,2017,頁77~84


http://libwri.nhu.edu.tw:8081/Ejournal/AZ01000203.pdf

柳宗悦的台灣紀行 (不知道有無文章/書)和收藏故事,精采程度,應該不亞於《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




1941.7~1945.2 43期,每期約50頁
神明祭儀、年節歲時、占卜咒術、民間禁忌與生活信俗、生命禮俗、社會慣習、臺語與俚諺傳說、遊戲競技、民藝戲曲、民俗醫療、民俗文化與民俗學討論等


1943.4  「民俗臺灣」編輯座談會──研究範圍‧日本民俗學との連關‧出席者(發言順)‧原稿の倾向‧民俗採集に就て‧臺灣民俗の現段階‧グラフの評判‧民藝解說その他‧沖繩研究と臺灣‧臺灣への關心‧議論よリも資料を


立石鐡臣。



漢寶德:古台灣的世界之最








ビーズ刺繍袖無し上着
(台湾 パイワン族)
http://www.seribi.jp/shuushuu-ajia.html


顏水龍既有紮實的現代美術訓練,也有庶民的生活經驗。
在《臺灣工藝》1952中,他不談高深的藝術理想,而是深入台灣手工藝品的勞動現場,描述諸如帽蓆、竹材工藝、蓪草紙、金屬、珊瑚、貝殼工藝、織染、刺繡、木材、漆器等行業的概況與環境。

《臺灣工藝》 

書 名:臺灣工藝
作 者:顏水龍
出版日期:2016
出版者: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出版

顏水龍.台灣工藝標籤. FORMOSAN.FOLK.ART
顏水龍從台灣原住民的編織色彩及圖騰,精煉出純粹的色彩,並創作出象徵台灣工藝的特色品牌「標籤」,標籤排列「FORMOSAN.FOLK.ART」字樣,顏水龍以水果象徵台灣物產豐饒,女子則是農村婦女辛勤的形象。

顏水龍.台灣工藝標籤. FORMOSAN.FOLK.ART
顏水龍從台灣原住民的編織色彩及圖騰,精煉出純粹的色彩,並創作出象徵台灣工藝的特色品牌「標籤」,標籤排列「FORMOSAN.FOLK.ART」字樣,顏水龍以水果象徵台灣物產豐饒,女子則是農村婦女辛勤的形象。

台灣民間工藝博覽  台北:文建會,2000年10月


竹編《庇護所》接棒賞工藝

日本伊萬里,青花外貿瓷
Japanese Imari and Blue and White export porcelain


昭和11年(1936)立花壽編 台灣土俗玩具集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