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尼采「悲劇的誕生」Friedrich Nietzsche, THE BIRTH OF TRAGEDY;Knight, Death and the Devil, 1513, Albrecht Dürer,; 「荷馬的競賽:尼采古典語文學研究文稿選編」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according to Nietzsche


談尼采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2025漢清講堂2018 張旺山教授和我分別有影片討論《悲劇的誕生》.Nietzsche’s Struggle Against Pessimism.....。   2013《這個朝露世界》(This world of dew).小林一茶(Kobayashi Issa),達賴喇嘛及繼承人,受苦的價值 (Pico Iyer )“The Man Within My Head,” 


60年前,我們輕易地引徐志摩說:尼采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這引申出:"外交人員沒 有悲觀的權利" 或"台灣人沒有悲觀的權利"等等說法。我74歲2025了,要探究尼采這句箴言的確切意義,
請問Google,說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中的觀點,這很惱人,因為2018年
後來我讀了2023年劍橋大學出版社.Nietzsche’s Struggle Against Pessimism.....的書評。 知道這是19世紀德國哲學界的討論主題之一。
獨後,自己想想 我要如何處理這問題。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of The Birth of Tragedy, or ...
www.gutenberg.org › files


Title: The Birth of Tragedy or Hellenism and Pessimism Author: Friedrich Nietzsche Editor: Oscar Levy Translator: William ... with Death and the Devil, as Dürer has sketched him for us, the mail-clad knight, grim and stern of visage, who is able, ...


Knight, Death and the Devil, 1513, engraving, 24.5 x 19.1 cm
Philosopher Friedrich Nietzsche referenced the work in his work on dramatic theory The Birth of Tragedy (1872) to exemplify pessimis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night,_Death_and_the_Devil


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according to Nietzsche
THE-TLS.CO.UK
Footnotes to Plato is a TLS Online series appraising the works and legacies of the great thinkers and philosophers The German philosopher 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 pursued two main themes in his work, one now familiar, even commonplace in modernity, the other still under-appreciated, often i...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900年),德國著名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文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






47:55
220 續,尼采「悲劇的誕生」 2018-04-17 漢清講堂







1:09:06
219 尼采「悲劇的誕生」 2018-04-22 張旺山教授







****


荷馬的競賽:尼采古典語文學研究文稿選編


這本書匯編了尼采早期研究荷馬的5篇重要文稿。其中包括《荷馬與古典語文學》《荷馬的競賽》等幾篇論文。本書系統地引介尼采早期關於荷馬的語文學研究成果外,還呈現出尼采早期搖擺於哲學與語文學之間的思路歷程。



編輯推薦
荷馬是誰?《奧德賽》與《伊利亞特》的起源是什麼?在尼采看來,這些問題與語言和文明的起源和演變交織在一起。本書編選了尼采早期的荷馬研究文稿,有助於我們認識尼采從語文學研究中獲得什麼,理解他後來的哲學轉向。
內容簡介
這本書彙編了尼采早期研究荷馬的5篇重要文稿。其中包括《荷馬與古典語文學》《荷馬的競賽》等幾篇論文。在《荷馬與古典語文學》中,尼采反對將荷馬以及《奧德賽》《伊利亞特》作為科學分析的對象,重申了作為吟游詩人的盲人荷馬與其詩歌作品的統一性。在《荷馬的競賽》中,尼采討論了圍繞在荷馬身上的另一種古老的傳統——競賽文化。通過對古代文本的分析,尼采回答了“古希臘人為什麼需要一場並不存在的競賽?”這一問題,指出了發明這場競賽的價值,以及神話背後隱藏的理性。
作者簡介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900年),德國著名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文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
前  言
譯者前言
尼采的學術生涯無疑是從荷馬研究開始的。1869 年他在巴塞爾大學宣讀自己的演講稿《荷馬與古典語文學》時,談到的就是古典學的核心—— 荷馬問題。1885 年8 月,尼采在嘗試親手編纂自己的作品集時,還特意將這篇演講稿收錄在開端之處,這也表明了尼采對於他早期的荷馬研究的重視。除了《荷馬與古典語文學》以外,尼采在巴塞爾時期還寫了一篇考據文章《關於荷馬與赫西俄德的弗洛倫薩論文:他們的譜系與他們的競賽》,這篇考據文章後來被認為是尼采在實證主義語文學領域所做出的最大貢獻。全篇共有五個章節。第一節與第二節發表於1870 年,而第三至第五節則發表於1873 年。那麼,為什麼這篇文章的前兩節與後三節的發表,相隔竟然會長達三年呢?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就需要弄清楚,在此期間尼采的身上究竟發生了些什麼。眾所周知,尼采在1871 年的1 月曾經給威廉•菲舍爾(Wilhelm Vischer)2 寫信,表達了他想從語文學教授轉成哲學教授的願望,然而,尼采的這份願望卻並沒有得到菲舍爾的認真對待。於是,尼采就在之後的一年多時間內,寫出了《悲劇的誕生》(1872)一書。《悲劇的誕生》是尼采背離語文學的起始。它不但為尼采招來了後輩校友維拉莫維茨(Ulrich von Wilamowitz-Moellendorff) 的批評與嘲諷,還為尼采的教學生涯帶來了極大的危機,在1872 年,選修尼采古典修辭學課程的學生就只剩下兩位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那篇考據文章《關於荷馬與赫西俄德的弗洛倫薩論文》,意義就會大不相同。這篇文章的前兩節發表於《悲劇的誕生》之前,而後三節則發表於《悲劇的誕生》之後,並且,尼采所要考證的具體觀點其實在前兩節裏就已經表達完了,如果說第三節還算得上是對前兩節的內容做了必要的補充的話,那麼第四節和第五節所探討的方向則基本上與前三節無太多關連。因此,尼采完全沒有必要再繼續寫出後面的這兩個章節。當然續寫這兩個章節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在第二節結尾處他曾經明確地表示要繼續研究阿爾西達馬斯的《學園》, 如果只續寫出第三章節,顯然還不足以支撐起研究的全面性,這就為後續兩個章節的出現留有了餘地。但是他在第五節的結尾處也曾經信誓旦旦地說要繼續研究荷馬與赫西俄德的族譜,但卻最終並沒有實行。由此可見,兌現三年之前的研究諾言,並不是尼采續寫後面三個章節,尤其是最後兩個章節的唯一理由。因為他完全可以不再續寫(沒有第三章節,前兩節在學理上也可以獨立城篇),或者只續寫出第三個章節。顯然,尼采之所以會為這篇考據論文續寫出後面的三個章節,除了有兌現承諾的意思以外,也包含有回應在《悲劇的誕生》出版之後學界質疑其語文學研究能力的成分。除了這篇考據文章之外,1872 年,尼采還完成了《荷馬的競賽》一文。《荷馬的競賽》其實是一本書的前言,這本書就像尼采早期雄心勃勃所承諾的其他書目1 一樣,並沒有完成。目前所能夠發現的只有尼采1871 年手稿中的一些相關筆記和一個內容大綱。這些遺稿收錄在喬治•科利(Giorgio Colli,1917—1979)和馬志諾•蒙提那裏(Mazzino Montinari,1928—1986)編輯的“批評研究版尼采全集”(KSA)第7 卷。KSA 版全集收錄的遺稿基本上是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的,所以就主題而言會顯得有些散亂。相反,在Musarion(MusA)版尼采全集裏,編者選擇把題材相近的遺稿編在一起,因此主題就相對清晰一些。從MusA 版尼采全集所收錄的手稿中可以看出,尼采在這一時期滋生了一些相當大膽的猜想,比如說他曾經認為,所謂的荷馬與赫西俄德的競賽,不過是遊吟詩人之間的競賽罷了。在遊吟詩人的競賽中,荷馬與赫西俄德的名字就是獎品,哪一位詩人的吟誦技藝比較高超,就會被賜予荷馬或者赫西俄德的名字。這樣的猜想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過於膽大妄為的。不過,從這些膽大妄為的猜想當中也可以看出,1871—1872 年期間,尼采所思考的重心根本就不在古典語文學之上,也就是說,他根本就不關心古文獻中的荷馬或者赫西俄德究竟是什麼樣子,而是努力地想將其打扮成符合自己所希望的樣子。《荷馬的競賽》一文的寫作時間與《悲劇的誕生》大致相同,可見它與《悲劇的誕生》一樣,也是尼采在試圖背離古典語文學時所探尋出來的成果。與其說這篇文章是語文學的,不如說它是哲學的或者風俗學的。當然,這篇文章對於後世的影響,包括對於後來的語文學界的影響,似乎都遠遠超過了尼采的那篇考據文章《關於荷馬與赫西俄德的弗洛倫薩論文》,當然也超過了尼采的那篇就職演講稿《荷馬與古典語文學》。不過,目前仍舊信奉實證主義語文學的研究者們可能並不會這樣認為。他們或許仍願相信尼采的《關於荷馬與赫西俄德的弗洛倫薩論文》,其價值和意義要遠大於《荷馬的競賽》,甚至要遠大於《悲劇的誕生》。因為《悲劇的誕生》裏除了有一些無法被證實和證偽的洞見之外,很難有被引證的價值。本書將尼采早期研究荷馬的文稿結集成冊,除了想系統地引介尼采早期關於荷馬的語文學研究成果以外,還想呈現出尼采早期搖擺於哲學與語文學之間的思路歷程。當然,除了本書所收錄的文章以外,尼采在《悲劇的誕生》裏,也曾經多處論及過荷馬。就此,讀者也可以通過閱讀本書的附錄《尼采巴塞爾時期的荷馬研究》一文,來瞭解相關的詳情。最後,需要補充的是,本書中的文章所翻譯的時間,以及翻譯時所依據的版本各不相同。《荷馬與古典語文學》,譯於2013 年8 月左右,當時譯者還在德國留學,所依據的版本是施萊希塔(Karl Schlechta )版《尼采全集》(三卷本)(1954)第三卷第154—174 頁;《荷馬的競賽》則譯於2014 年7 月,所依據的版本是KSA 版尼采全集(1988)第一卷第781—792 頁;《1871 年手稿摘選》譯于同年11 月,依據的版本是MusA 版尼采全集(1920)第二卷第380—388 頁;而《關於荷馬與赫西俄德的弗洛倫薩論文》則譯於2014 年12 月至2015 年4 月之間,所依據的版本是MusA 版尼采全集第二卷,第149— 218 頁。在譯完之後,譯者還依據MusA 版尼采全集第二卷對之前的所有譯文進行了統校,並補譯了《關於〈荷馬與古典語文學〉的思想導綱》一文。書中註腳,如未做說明,皆由譯者所加。在翻譯的過程中,一些字詞上的疑難得到了慕尼克大學哲學系教授埃爾瑪•特瑞普特夫(Elmar Treptow),以及蘇黎世大學西班牙語講師華金•魯阿諾(Joaquín Ruano )博士的幫助,譯文所受益之處,在註腳部分都一一做了標明。還需要感謝的是,在慕尼克大學做博士後的余明鋒博士,他將他的譯稿《荷馬的競賽》贈送於我,讓我在重新翻譯這篇文章時有了借鑒和參照的依據,需要說明的是,在校改《荷馬的競賽》一文時,譯者還一定程度上參閱了蔡樂釗先生的譯本,謹在此深表謝意。此外,柏林洪堡大學的博士生鄧苗也為本書的翻譯查找過資料,向其致以衷心的感謝,也是理所應當的。本書翻譯工作曾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的資助,也表示感謝。雖然本書的譯介得到了許多師長和友人的幫助,但如果文稿中有所錯漏,文責著實只在我一人。本書的翻譯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出國留學基金(編號:2011626123),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尼采倫理思想研究”(編號2016EZX002 )的資助。
譯者2015 年4 月16 日


****



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台湾の宝 施翠峰さん(多才多藝)施翠峰回憶錄 日本通 ( 大華晚報連載《日韓琉之旅》1967;《扶桑拾穗》1959 ) 9位名家訪談:井上靖、武者小路實篤Saneatsu Mushanokōji 1885-1976




台湾の宝 施翠峰さん(多才多藝)施翠峰回憶錄  日本通 ( 大華晚報連載《日韓琉之旅》1967;《扶桑拾穗》1959  )  9位名家訪談:井上靖、武者小路實篤Saneatsu Mushanokōji 1885-1976 

《傻瓜阿一的夢》武者小路實篤

宇野重吉演  同1988年12月には三越劇場で自ら演出の『馬鹿一の夢』に主演するが、これが宇野にとって最後の舞台となった。


武者小路實篤




武者小路 実篤武者小路 実篤

人間愛に満ちた武者小路実篤の名作が、70年の時を経て新装版で登場! 「この世は美しいものでいっぱいなので、醜いものをみる暇はない」――他人に馬鹿にされ ...

宇野重吉が最後に演じた(馬鹿一)は武者小路実篤の書いた(他人に馬鹿にされながらも何の変哲もない石や花を描く男)は病を押してでも演じたい役柄だったので ...
武者小路實篤的傑作,飽含人間愛意,時隔70年再版發行! 「這個世界充滿美好的事物,所以沒有時間去看醜陋的事物」——一個被嘲笑的男人…

宇野十吉飾演的最後一個角色是武者小路實篤(一個即使被人嘲笑,也畫著平凡的石頭和花朵的男人)創作的《はかちゃん》,這是一個即使生病也想飾演的角色…
愛妻物語』(1951年)右は乙羽信子

256 / 5,000

Translation results

Translation result

馬凱一(角川文庫)平裝本 – 2023年6月13日 武者小路實篤的傑作,飽含人間情懷,時隔70年,終於迎來了新版! 「這個世界充滿了美好的事物,所以沒有時間去看醜陋的事物。」——馬凱一,一位即使被嘲笑,卻依然堅持描繪平凡石頭和草木的畫家。他的畫作技藝雖不精湛,卻展現了他率真的性格和對自然的熱愛,神奇地吸引了周圍的目光。這是一本充滿智慧與人間情懷的短篇小說集,由武者小路實篤的名作《麻里老師》中的人物編織而成,這部作品流傳至今。


2023

馬鹿一 (角川文庫) Paperback Bunko – June 13, 2023

人間愛に満ちた武者小路実篤の名作が、70年の時を経て新装版で登場!

「この世は美しいものでいっぱいなので、醜いものをみる暇はない」――他人に馬鹿にされながらも、なんの変哲もない石や草を描き続ける画家・馬鹿一。決して上手とは言えないが、自然を愛する素直な人柄が表れる彼の絵は、不思議と周囲の眼を引きつける――。時代を超えて読み継がれる武者小路実篤の代表作『真理先生』の登場人物が織りなす、明るい知恵と人間愛に満ちた名作短篇集。


256 / 5,000

Translation results

Translation result

馬凱一(角川文庫)平裝本 – 2023年6月13日 武者小路實篤的傑作,飽含人間情懷,時隔70年,終於迎來了新版! 「這個世界充滿了美好的事物,所以沒有時間去看醜陋的事物。」——馬凱一,一位即使被嘲笑,卻依然堅持描繪平凡石頭和草木的畫家。他的畫作技藝雖不精湛,卻展現了他率真的性格和對自然的熱愛,神奇地吸引了周圍的目光。這是一本充滿智慧與人間情懷的短篇小說集,由武者小路實篤的名作《麻里老師》中的人物編織而成,這部作品流傳至今。

馬鹿一 (新潮文庫 草 57-10) Paperback Bunko – March 1, 1970
by 武者小路 実篤 (著)


1955年(昭和30年)、70歳で調布市仙川に移住、亡くなるまでこの地で過ごした。

実篤公園

[編集]

晩年の20年間居住した調布市の自宅敷地および建物が、没後に「実篤公園」[11]「調布市武者小路実篤記念館」[12]として公開されている。主屋は2018年11月2日付で国の登録有形文化財となった[13]



一個青年的夢

今代圖書公司, 1966 - 284 頁
  • 『或る男』(1921–1923年)?

YOUTUBE.COM
233 台湾の宝 施翠峰さん(多才多藝)2018-06-17 曹永洋 鍾漢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Cna8sLizQ&t=38s



台湾の宝 施翠峰さん(多才多藝)2018-06-17 曹永洋 鍾漢清
施翠峰(1925-2018), 本名施振樞,.彰化鹿港人, 畢業於台中一中(日治時期), 師範大學藝術科,…
繪畫五十年等。






施翠峰(1925~2018)
http://hcpeople.blogspot.tw/2018/05/19252018.html
















「東方少年」主編。經季季前輩告知是鹿港人施翠峰。
《東方少年》
特色:1954年創刊,是東方出版社為慶祝成立8周年而創作的兒童月刊。封面皆為當時台北市國小學童照片,昔日的「國民美少女」,如今已是花甲年紀。時價:單本約2000元






施翠峰回憶錄
作者:施翠峰
出版社: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出版日期:2010年
第一章 奠基與傳承(節錄)


一、 鹿港、臺南兩地廟宇都有捐獻   鹿港施錦玉香鋪創業於乾隆年中期(約1760~1765年 間),開基祖為施光醮公,他年輕時,在家鄉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西岑鄉開設香鋪,店名稱為「施錦玉」,經營十多年已具規模時,考量西岑仍屬邊鄰鄉村之地,發 展的空間有限,當時適逢臺灣島上的城市與村落雛型已形成,位在泉州府對岸的鹿港,繼臺南之後已為島上第二個大港口,鄉人組團移民之風興起,於是光醮公攜帶 製香器材與原料隻身渡臺,在登陸之地鹿港街購買最熱鬧地點(當時俗稱為「大有口」),繼續經營施錦玉香鋪。不久有兩位製香匠師接踵移民而至,幾乎都是故鄉 時期的原班人馬,所以經營很快地上軌道。臺灣諺語說:「臺灣錢淹腳目」,就是指這個時候(乾隆年間後半期)的臺灣社會榮景。

  關於施錦玉香鋪的創業年代,因為歷史悠久, 大多文件已蝕滅不存,僅知是在乾隆中期年間,無法明確說出準確的年代,是正常事兒。可是,鹿港有些日治時期始新創香鋪,卻向前來採訪的文史工作者吹噓其創 業亦為乾隆年間,使其信以為真而記錄在「鹿港鎮誌」上,過了數年後卻反過來宣稱是依據「鹿港鎮誌」記載,來證明其創業為乾隆年間。歷史若是可以如此「創 造」,何須歷史學家?何須考證?
在康熙年間起,清政府發佈渡臺禁令,來臺者必須 先領取「照單」(許可狀),由兩岸官署稽查驗可,始許放行,但不准攜帶家眷。據家父轉述,當年第一、二代均嚴守政府規定,單身赴任前來臺灣。每隔一兩年必 返鄉一次,相當辛苦。古時唐山過臺灣有兩條路線,最早大多由福建(或廣東)沿岸港口到臺南(多以澎湖為中繼站,才敢渡臺),可是,繼後又開發由泉州直航鹿 港的新航線,航程較短,因為夏季海流與季風的關係,特別快速;順利時,前後僅三、四日即可抵達,所以大多在鹿港登陸後即就地購屋定居,光醮公抵達鹿港後也 是如此。

  施錦玉香鋪第二代應成公來臺,繼承香鋪祖業情況,大致亦復如此。不過,他除香業外又另開創「藏錦」布莊。至第三代受業公時,清廷的禁令在同治年間解除,始攜眷屬移民前來同住。兩百四十多年來,一直以鹿港為新基地發展至今,已延續至第七代了。

  2008年4月間,外貿協會蒐集全臺67家「臺灣百年老店」,並公佈「全臺第一老店,是創立二百多年前的鹿港施○○香鋪」,這種不求證據,不符史實的表彰,毀了公家的信譽。沒有文字上的記載或佐證,卻採用憑口認證,公家辦事的態度竟是如此馬虎,令人慨嘆。

  著者為了尋找錦玉香鋪的創業史,早年曾經尋找過鹿港鎮內古蹟,所尋獲得的史蹟有二:第一、「龍山寺道光22年重修石碑」(圖1-1),第二、「城隍廟咸豐年重修」石碑上(圖1-2), 均刻有「施錦玉捐獻」之史實,而且是唯一的香鋪捐獻者。龍山寺石碑上尚刻有「藏錦」的捐獻,「藏錦」是藍染行,在嘉慶初年由第二代應成公創設的兄弟企業 (位在施錦玉香鋪對面),可知當時香鋪的經營已達高峰期了。可是,隨著時代的推移而進入日治時代,便宜又漂亮的日本機械織布湧入,中國式的落伍染布無法抵 抗,「藏錦」在日治初期即結束營業。我在小學生時期,親眼見到家裡仍收藏著染布專用的器具:石輪、巨大的染布缸等物,至今我臺北的士林舊宅,仍藏有一只當 時使用過的大染缸(圖1-3)做為紀念。

  我記得小時候曾經聽家父說:清代中期捐獻到臺南府寺廟,究竟哪幾家,已經毫無記憶。近幾年來,著者亦曾經尋訪過臺南市古蹟多次,果然發現施錦玉香鋪在嘉慶年間,曾經捐獻過臺南兩家寺廟的事實。其一為興濟宮(圖1-4),廟址在臺南市北區成功路86號,創建年代:清康熙23年(1684)。 明鄭時期,漢人隨之遷徙來臺,最初都以臺南為據點,形成聚落,而後在街衢市各境內,先後興建廟宇,塑造故鄉之神像崇奉,作為境民之守護神,「興濟宮」即為 其中之一。當年於臺南市北區,處處洋溢著一股富庶繁華之景象,至今仍保有多處可堪後人憑弔之名勝古蹟。據「臺灣縣誌」所載:「鎮北坊大道廟(興濟宮之舊 稱)在觀音亭邊」,由此可知該宮肇建於明永曆末年(清初),禋祀綿延已達三百餘年矣!

  拜殿壁上雕塑祥龍猛虎,飛騰奔馳;外側山牆 上留有西洋式S形鐵件。由此,可以看出其曾經受到明末清初年間西洋建築形式的影響。寬敞的正殿,主神保生大帝鎮坐龕中,本宮珍藏古碑舊匾極多,如康熙甲戌 年桂月「保安民生」匾,而嵌於前殿左右壁各有一面「重修興濟宮碑」尤為重要,係嘉慶2年間及道光17年所刻,碑文關乎本宮修建史,彌足珍貴。




HCBOOKS.BLOGSPOT.COM
台湾の宝 施翠峰さん(多才多藝)、施翠峰回憶錄
Hanching Chung https://hcbooks.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html






施翠峰(1925~2018)
http://hcpeople.blogspot.tw/2018/05/19252018.html




施翠峰 多才多藝1925~2018
1925年 乙丑年(牛年)日本大正十四年
施翠峰《施翠峰回憶錄 》台北縣文化局,2010


1925年出生,本名施振樞的施翠峰是彰化鹿港人,是師大藝術系最早的一批畢業生,1955年回校擔任師範大學美術系講師,1962年任國立藝專美術科主任,1970為文化大學美術系主任兼華岡博物館首屆館長
施翠峰在他1954年所寫的「悼藝術大師馬蒂斯」末句是:
「我們應該為現代藝術失掉了一個永遠嶄新的靈感而悲傷」,
現在則輪到我們用這句話來懷念享年94歲的施翠峰老師。 ()廖新田專欄:悼施翠峰,一位低調的台灣藝評前輩 2018/03/30




施翠峰回憶錄 作者: 施翠峰
出版社: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日期:2010/
這種人才只能在日治時代,有牽涉到日語能力。他的書有中一中的"神社"(已拆)。到日本,可以安排見到9位名家訪談,書中記3位--其實是4位:他們在60年代都已是日本的頂級作家,願意招待他(譯者),這簡直有點天方夜譚。到美國國務院一月的參訪(台灣的曾虛白、席德進、林海音......等人),首位提出要去原住民現場研究 (北卡、新墨西哥、夏威夷),並促成其進修博士 (低調,全書只一行提他有學位);到日本講學美術,可以助學校設日本的第2所亞洲樂器博物館.....簡單提這幾件事,書中不少地方,讀者可以利用internet,取得更多資料。

大華晚報連載
施翠峰《日韓琉之旅》1967
施翠峰《扶桑拾穗》漢光.1989






美國人類學者紀爾茲(Clifford Geertz,1926-2006)說過,人類學者不是「研究村子」的人,而是「在村子裏研究」的人。但是,就何謂田野調查而言,梅棹忠夫的定義明顯高明許多:田野調查就是一個「場所」,一個用自己的腳走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閱讀,用自己的腦袋思考,然後再用自己的眼睛進行觀察的「場所」。對梅棹忠夫而言,這樣的過程就叫作「探檢」。
















1954年4月,發表「台灣雕塑界概觀」,介紹「台灣藝壇奇才黃土水」、還有台灣雕塑家群像:陳夏雨、蒲添生、陳英傑、楊英風、陳枝芳、王水河、蔡寬等等。2000年與2004年又在史博館出版《台灣原始神話與宗教》、《台灣原住民身體裝飾與服飾》
「人們從世界各地懷著好奇心來到蘇拉威西,帶走的是對死亡的重新思索。也許來過這裡的人,不再覺得死亡是那麼可怕了。」「探訪印尼的托拉雅族」 2016 《歷史文物》








臺籍文藝工作者1965年第一次公開聚會,


寫小說、劇本與報導文學;創作;民俗與人類學調查;中西藝術史論評析。留下約三十本的著作,百篇的藝文評論。
1953年林克恭畫展的評論:「藝術創作最困難的便是風格的確立。不過,風格並不是踏襲別人技法。它像花的香味一樣,非一朝一夕。」
漢光文庫–扶桑拾穗(施翠峰著)




2000年在史博館出版《台灣原始神話與宗教》。史博館提供
2004年在史博館出版《台灣原住民身體裝飾與服飾》。史博館提供


施翠峰 : 藝術教育的開拓者 叢書名:藝術教育典範薪傳系列叢書 ; [1] 施慧明. 施慧美. 臺北市 : 教育部 民105[2016]







施翠峰《思古幽情集》第2集,(台北:時報,1976)〈牛在台灣〉










臺灣水彩畫協會--The Taiwan Watercolor Association
創辦人 施翠峰
水彩雜誌 季刊 1993 顧問:劉其偉、施翠峰、王秀雄、劉文煒、鄧國清、王哲雄






1977






The next ASL tour at the Nelson-Atkins is Sunday, June 24. We're featuring our Asian Art Collections. The tour is free; register on our website. In partnership with Museum of Deaf History, Arts & Culture. https://bit.ly/2LB0kRR.


施翠峰與楊三郎合照於「春之藝廊」(1979)


施翠峰的〈歌頌真善美的畫家.藍蔭鼎〉
長期致力於台灣民俗研究的施翠峰,在這一波鄉土運動時曾發表過〈民間藝術的現代解釋〉


The Met's newly reopened musical instrument galleries


1977


W. G. Solheim II
Shell beads from Non Nok Tha, Northeastern Thailand
An iron cylinder from Non Nok Tha, Northeastern Thailand
From 1963 to 1966, Solheim directed the Non Nok Tha field program, a joint project of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and the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Thailand, which published two reports in 1968 presenting new information on the Bronze Age in Southeast Asia.[5]
[PDF]Excavation at Non Nok Tha, Northeastern Thailand ... - ScholarSpace




呂宋島(塔加洛語:Luzon)是菲律賓最大的島,也是世界第15大島,面積109,965平方公里。呂宋島位於菲律賓北部,是首都馬尼拉的所在地。


Glass Gem Corn
Carl Barnes, a part-Cherokee farmer from Oklahoma, liked to experiment with ancestral corn varieties.


Takashi Shimizu (清水多嘉示) at Yatsugatake Museum


美術評論家、トキワ松学園女子短期大学長の柳亮
柳亮(やなぎ・りょう 1903~1978) 1925年に渡仏しパリ大学とエコール・デュ・ルーヴル に学ぶかたわら、巴里芸術通信社を開設し日本語雑誌『巴里芸術通信』を創刊、在留 日本人作家たちの展覧会などを手掛ける。帰国後本格的に美術批評家として活動を ...


太陽の季節 新潮社、(1956年芥川賞受賞・1955年文学界新人賞受賞)


青春とはなんだ


講談社 1965 のち角川文庫


武者小路實篤
Saneatsu Mushanokōji 1885-1976


武者小路實篤の『カチカチ山と花咲爺』


左から井上靖、川端康成、東山魁夷の3人の巨頭が、 安曇野に会した。長峰(ながみね)山で、1970年5月12日。
左から井上靖、川端康成、東山魁夷の3人の巨頭が、 安曇野に会した。長峰(ながみね)山で、1970年5月12日。




渦(1961)(1961年1月15日公開)の映画情報を紹介。井上靖の新聞連載小説
井上 靖(いのうえ やすし、1907年(明治40年)5月6日 - 1991年(平成3年)


約1930年代福爾摩沙茶廣告


《藤森照信的茶室學》 2023台灣工藝(巴黎) 80年之後 NHK 257 淺談柳宗悅的『民藝』與台灣行 (2);Okinawa mysterious fabric "ton-byan."。 周作人談柳宗悅; 禮拜天美術神遊 (19) :日本民藝館(跟著藤森照信的《 美術館三昧》,2004 走).......父與子:柳宗悦 (1889~1961) 與柳宗理(柳宗悦長子,1915-2011)《柳宗理隨筆》



#臺灣工藝 #巴黎
🌟 Taiwan Crafts & Design brille au salon Maison&Objet Paris 2023 ! Présentées par le Centre national de recherche et de développement de l'artisanat à Taïwan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cette année avec le thème « Evolving Life », plus de 60 œuvres artisanales taïwanaises ont été exposées. Avec des conceptions de design originales, des esthétiques épures, et une finition délicate, les créations taïwanaises ont été très appréciées par les professionnels et les visiteurs ! Profitez de ces derniers jours pour visiter Taiwan Crafts & Design !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Taiwan Crafts & Design 今年再度進軍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Maison&Objet Paris,以「進化生活」(Evolving Life)為題,展現台灣設計的堅強軟實力。展場以粉色系色調為主軸優雅呈現,相當吸睛,此次展出精選六十多件台灣工藝設計產品。出色的工藝設計及美感展現,配上歐洲專業人士也驚歎不已的細膩做工,成功獲得相當多在場專業人士讚賞。展出至9/11止,歡迎大家把握機會,多多前往參觀!

👉
« Taiwan Crafts & Design »
📍
Salon Maison&Objet Paris
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
Hall 7 - A62
🗓
Du 7 au 11 septembre 2023

 禮拜天美術神遊 (19) :日本民藝館(跟著藤森照信的《 美術館三昧》,2004 走).......父與子:柳宗悦 (1889~1961) 與柳宗理(柳宗悦長子,1915-2011)《柳宗理隨筆》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149034811773961

2025/4/24五感全開紀事:沈浸在藤森照信的《茶室學》的一週
上個禮拜斷斷續續拜讀蔣勳先生的暢銷書《金剛經筆記》,這個禮拜則一個字一個字細讀楊媽媽周素華、張元茜努力十年翻譯出版完成的《藤森照信的茶室學》。因為今天下午有場對話為了滿足黃文英導演的好奇:是怎樣的書怎樣的作者譯者,讓王榮文願意等待超過十年?
93歲的楊媽媽和元茜、淑正坐定華山會客室,看到咖啡幽默地說:我們今天對話前還是要先「道草」一番,如同十多年來我和元茜每週聚會,都先要咖啡甜點天南地北一番,才認真上𥺁翻譯。
「譯者後序」寫得很精彩。楊媽媽拿到贈書,本來只是隨口對三個正在建造茶屋的乾女兒說我就翻譯給妳們聽吧!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藤森老師像懂中文一樣非要她完成全書不可。就這樣八十歲上陣人生初體驗,自己像乩童、元茜像桌頭,兩人就在藤森的茶文化建築譜系的日本文化裡中文起來。十年也不全是辛苦,有理解學問的快樂,有參訪日本古蹟享受美食的愉悅,我不禁羨慕起這組豪華翻譯團。不過當元茜拿起五六本這十年的工作速寫札記,讀起楊媽媽毎年寫給藤森老師的信,我突然覺得如果有機會為《茶室學》辦個展覽,人們才更能體會出版的沈默力量。
其實我更希望愛喝茶、關心空間美學的朋友細讀藤森這本書。這位東大建築史教授在第三章,讓我們搞懂一休和尚與大乘小乘佛教,正反合的辯証對極與反轉之道的微妙。而珠光和尚如何領悟茶禪一味,千利休如何成為日本茶聖、造「待庵」成就一期一會?
人見人愛的老頑童,在最後一章終於公布他如何建造茶室?從千利休繼承5項、而自創4項功夫,這就是藤森流!
藤森流茶屋在台灣目前完成六件作品,其中「森文茶庵」「望北茶亭」在華山,歡迎有緣人!

所有心情:

NHK a place called homes 


日本民藝館

  • HOME > 
  • 所蔵品 > 
  • 台湾先住民族の工芸
  • https://www.mingeikan.or.jp/collection/taiwan.html

    257 淺談柳宗悅的『民藝』與台灣行 2018-10-07 漢清講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tfX_6T7nQ&t=190s





    柳宗悦 (1889~1961)の世界―民藝の発見とその思想 兼談其台灣行

    Yanagi Sōetsu/Yanagi Muneyoshi



    A journey through Japan's southern prefecture Okinawa on the search for the secrets of a mysterious fabric "ton-byan."
    The Lost Textile of Ryukyu
    WATCH FULL VIDEO⬇️





    ----

    父與子:柳宗悦 (1889~1961) 與柳宗理(柳宗悦長子,1915-2011)


    柳宗理(子1915-2011)《柳宗理隨筆》

    柳宗理隨筆 台北:大藝,2015

    「設計的最高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的用途。
    沒有創造就是模仿,不能稱為真正的設計。」

      從橋樑、餐具、椅子的設計分析、
      日本的民俗造形、尼泊爾的工藝文化觀察,
      以及父親柳宗悅與藝術家友人的作品與收藏,
      日本設計大師柳宗理,關於民藝、工藝與設計思想的完整集結。

      柳宗理(1915-2011)是日本設計界代表性人物,亦是二十世紀最為西方設計界推崇的亞洲設計師之一。

      身為日本「民藝運動」創倡者柳宗悅的長子,於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攻讀西洋油畫,其設計耳濡目染自柳家的獨特環境,提出了民間器物的哲學性與實用性思考,並對於「無名設計」反芻與再開創。

      1950年成立Yanagi設計機構,數十年來設計的作品獲得日本工業設計競賽首獎、義大利米蘭金獎,以及日本工業設計界最高榮譽good design賞等無數國際獎項。「蝴蝶椅」與「大象椅」更被譽為二戰後日本設計的代表作;金屬與陶瓷的家居及餐廚用品亦廣為人們推崇。此外,知名的設計作品廣及天橋、高速公路隔音牆、人孔蓋、公共家具等等,也為1964年東京奧運、1972年札榥冬季奧運設計聖火火炬。

      他站在現代主義時代的前端,並濟接包浩斯學派的想法,也曾與夏洛特‧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合作。他的作品兼容西方現代主義思維,融合傳統的日本民藝元素,細膩的手工質感又帶進工業生產之優勢,巧妙地尋得民藝與工業間平衡點,最是為人樂道。曾言「True beauty is not made, it is born naturally.」。

      他對於日本設計的思想與發展脈絡影響深遠,也受到海外設計界極高的推崇,作品位列巴黎龐畢度中心、紐約現代美術館與瑞士Vitra設計博物館的永久典藏。

      柳宗理個人極堅持以「手」進行設計。特別是家用器具,不畫設計圖,直接手工開始製作實物大小的石膏模型,真正從「用」出發,「是手要使用的東西,當然要用手來設計!」「用手去感受,手上便有答案。」

      1977年起擔任父親柳宗悅設立的日本民藝館第三任館長,並且長年任教於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對培養後進設計師不遺餘力,2002年當選文化功勞者。

      本書精選集結柳宗理各個主題的重要論述,分為六個部分:

      ◆「何謂設計」深入闡述柳宗理對於「無名設計」、「工業設計」、「傳統與設計」等議題的看法。

      ◆「設計產生的瞬間」臚收了數件柳宗理的經典設計,由柳宗理來破讀當初設計的背景與脈絡,以及過程中的故事。

      ◆「新工藝/生之工藝」精選了柳宗理在《民藝》雜誌上的專欄。由「工藝」的角度介紹各種製品的美好,選物廣及棒球、計算機、吉普車、蛋糕等。

      ◆「日本之形・世界之貌」談論日本、拉達克、尼泊爾、不丹、南義等傳統造形與民間文化。

      ◆「民藝與現代設計」追溯民藝運動極其重要人物,以及續接現代設計的歷史切片。論及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的收藏、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的成就、柳宗理的家族,後至民藝運動今後開展與夏洛特‧貝里安。

      ◆「柳工業設計研究會」詳細介紹柳工業設計研究會以及柳宗理的年譜簡表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柳宗理Sori Yanagi


      (1915年6月29日―2011年12月25日)

      日本工業設計大師。

      柳宗理深受西方建築思想家柯比意,及其身為「日本民藝之父」的父親柳宗悅先生的啟發,是連結傳統工藝與現代工業、東方與西方設計思想的橋樑。具有強烈的直覺分析力,重視手感與機能性,作品多造型獨特又兼具實用功能。

      1957年以蝴蝶椅獲得米蘭展金獎,一躍成為國際知名設計師,此後五十年源源不斷的創意,對日本當代設計有著深遠影響。

     

    目錄

    何謂設計?
      無名設計
      所謂工業設計
      產業設計在造形上的訓練
      傳統與設計
      對抗設計的一致化
      對美麗橋樑文化的期望
      機械時代與裝飾
      設計考

    設計產生的瞬間
      設計產生的說明書
      采木拼嵌的包裝
      膠帶台
      塑膠與產品設計
      現代餐具(陶磁器)的設計
      蝴蝶椅
      橫濱地下鐵的車站家具設計
      天橋與都市美
      高速公路的設計

    新工藝/生之工藝
      新工藝
      生之工藝

    日本之形世界之貌
      纏──純粹而強烈的「輪廓」
      謙遜簡樸又純潔之形──注連繩
      花紋摺
      糕點模印美考
      潑釉考
      拜見懷山面具
      紅瓦上的石獅爺
      拉達克的工藝文化
      尼泊爾之眼
      不丹建築與慶典
      南義土盧洛民家

    民藝與現代設計
      宗悅的收藏
      河井寬次郎的「手」
      濱田庄司的成就
      幕尚未落下
      苦鬥而精采的人生
      柳宗悅的民藝運動與今後開展
      貝里安二、三事

    柳工業設計研究會
      柳工業設計研究會
      柳宗理 年譜簡表
      初刊一覽
      刊載圖說一覽
      說明








    23:03



    257 淺談柳宗悅的『民藝』與台灣行 2018-10-07 漢清講堂

    hc iTaiwan forum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 拾遺(下  ) 十四, 鄉土研究與民藝》頁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