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清講堂215 :「人生實難」: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系列活動。臺靜農的『人.文.世界』」講座談臺靜農先生;「臺靜農人文會館」;"歇腳" 出自倪元璐《自書卜居詩軸》。 丘彥明《人情之美》(1989) 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 展覽;臺靜農特展2020系列講座(一)
漢清講堂 215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i1vJBWGgw&t=1740s
釋文:亦繇貪道韻,求與寺鐘鄰。嗜酒酒泉郡,姓何何國人。梵雲小歇腳,舞取略旋身。幸有池兼竹,此其家不貧。卜居之一。元璐。
倪元璐《自書卜居詩軸》綾本草書 171.3×52.5cm 四川省博物館藏/台灣也有人收
送別集 (2):林文月編作《臺靜農先生紀念文集 1991.11》〈臺先生寫字〉〈李方桂師母慰問卡上的附言 〉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47916470550857
漢清講堂215 :「人生實難」: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系列活動。臺靜農的『人.文.世界』」講座談臺靜農先生;「臺靜農人文會館」;"歇腳" 出自倪元璐《自書卜居詩軸》。 丘彥明《人情之美》(1989) 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 展覽;臺靜農特展2020系列講座(一)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340737687855228
215 「人生實難」: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系列活動。臺靜農的『人.文.世界』」講座談臺靜農先生;「臺靜農人文會館」;"歇腳" 出自倪元璐《自書卜居詩軸》。 丘彥明《人情之美》(1989) 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 展覽;臺靜農特展2020系列講座(一)
位於溫州街25號的臺靜農故居,是其生前最後的居所,雖然臺先生從遷入到辭世不過數月時間,仍深具文化意義。民國109年6月,此建築被登錄為紀念性建築,用以肯定臺先生的學術地位和建築的歷史價值。
臺灣大學在時任校長管中閔先生的大力推動下,將此建築定位為「承載臺靜農教授精神的場所」,經過校內審慎規劃,並在各界捐款支持之下,展開修復工作,於112年底竣工,113年11月2日起正式對外開放。
該會館現交由臺大中文系負責管理,今後將經由舉辦文學講座、學術研討會,以及各種教育推廣計畫,以期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繼續為臺灣文學與文化厚植根基,也歡迎系友能多到會館走走,並與本系有更密切的聯繫與互動。
臺靜農的『人.文.世界』」講座側記
https://blog.press.ntu.edu.tw › ...
Nov 30, 2018 — 柯慶明教授很高興這部書能成為臺大建校九十週年代表性的著作,重新出版;它可以說是臺先生透過個人性情和智慧之光折射而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曇花一現。 梅家 ...
2018.11.12
臺靜農 人 文世界
台大
梅家玲教授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2276045675739560
柯慶明教授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2276026559074805
漢清講堂 215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
漢清講堂 215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i1vJBWGgw&t=1740s
釋文:亦繇貪道韻,求與寺鐘鄰。嗜酒酒泉郡,姓何何國人。梵雲小歇腳,舞取略旋身。幸有池兼竹,此其家不貧。卜居之一。元璐。
讀 丘彥明《人情之美》(1989),真的對那種長輩之愛所感動,尤其談葉公超的絕望......
丘彥明《人情之美》出版社:允晨文化,1989
人情之美:記十二位作家,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794361,頁數:493,出版社:允晨文化,作者:丘彥明,出版日期:2015⋯⋯
更多
HCBOOKS.BLOGSPOT.COM
丘彥明《人情之美》1989,2015/2017
讀 丘彥明《人情之美》(1989),真的 對那種長輩之愛所感動,尤其談 葉公超的絕望...... 丘彥明《人情之美》 出版社:允晨文化, 1989 人情之美 :記十二位作家,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794361,頁數:493 ,出版社:允晨文化...
215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 2018-02-21 漢清講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i1vJBWGgw
215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 2018-02-21 漢清講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i1vJBWGgw&feature=em-uploademail
「人生實難,大道多歧」兩句,實在可以看作是理解「龍坡雜文」一書的鑰匙。-- 試想臺先生以五四新青年,一方面沐浴在舊京深厚的文化傳統中,一方面又迎向新文化的激流,並以創作小說的行動直接參與了時代的動盪與劇變。中間幾經顛沛流離,困頓不堪;又曾數度入獄,如此身經一個近代史上政治與文化都面臨巨變的時代,親嘗幾經喪亂的苦痛與憂難。中年以後,歇腳於此海島。四十幾年間,由狂飆式的風雲際會而至褪盡絢爛,以風雅自牧,淡泊自守,上半生與下半生被攔腰切為兩截,如此崎嶇曲折的一生,當然是「自有幽愁暗恨生,怎能沒有「人生實難,大道多歧」之嘆?(鱗爪見風雅“談臺靜農先生的「龍坡雜文」”張淑香)
215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 2018-02-21 漢清講堂
臺靜農先生等多人參加好友發起的修
郭晉銓 - 2012 - Art
九月末,書惲南田詩三首‧十月四日,畫紅梅一幅,贈丁邦新、陳琪夫婦,見《臺靜農/逸興》,頁 41。 ... 莊嚴主持雙溪故宮博物院後山,舉行修褉,一時盛事,臺靜農與臺大中文系教授多人受邀參加。 ... 撰〈袚除與王羲之蘭亭〉,未發表,收入《臺靜農先生輯存遺稿》,頁 177-189。
對書法家,簡體字 (台靜農),應該有點尷尬。鄭清茂老師幾年前的翻譯,不忘集臺老師的字當封面題字。
許禮平:《舊日風雲》
他介紹到香港陸羽的經驗---難忘:
泉烹苦茗琉璃碧;
菊釀香醪琥珀黃。----台灣、臺靜農
我說些臺先生的寫字的潤格故事並查出此對聯可能出自:
江兆申 手抄寒玉堂(溥心畲先生) 聯文(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
描述:
內 文:閒栽綠竹邀明月 亂疊青峯引白雲 渚鴈驚霜寒渡水 嶺猿嘯月夜牽蘿 柳塘春水無邊碧 花塢斜陽幾度紅 泉烹苦茗琉璃碧 鞠釀香醪琥珀黃 久戍風塵旗變色 遠征霜雪劍生花 夜渚微青螢照水 高峰片白鶴歸山 秋蟲似報機中婦 落雁還驚塞上人 詩惟言志何須祭 文貴匡時不以雕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大九十週年校慶版出版
【學術出版】
今年適逢國立臺灣大學成立九十週年,臺大出版中心特別推出「創校九十週年選輯」,重新出版臺靜農先生之《中國文學史》,並舉辦系列講座,邀請臺大臺文所、中文系名譽教授柯慶明與臺大中文系系主任梅家玲講述臺靜農的「人.文.世界」。
臺靜農先生之《中國文學史》,撰述期間幾近二十餘年,且不斷增補修訂,起自先秦以迄金元;不僅表達先生對於歷代文學精神的體悟以及文化歷史流變的詮釋,成其「一家之言」,更流露其性情,在高明的歷史敘事之外,顯現先生個人情志的詠懷與洞見。
本書依時代分篇,包含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代、宋代、金元篇,並附〈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一文,乃先生以文學史家的眼光分析從事文學史研究的方法,依先生所言:「文學史之作,不外乎以歷史為經,以作家作品為緯,故文學史的方法應注意研究作家、分析作品。至於如何研究與分析,則非單純方法能詳辨。」本書不僅體例嚴謹,考證詳實,先生的慧心卓識更於全書俯拾即是,此也是本書最具價值之處。 今年適逢國立臺灣大學成立九十週年,臺大出版中心特別推出「創校九十週年選輯」,重新出版臺靜農先生之《中國文學史》記念修訂版,並舉辦系列講座,邀請臺大臺文所、中文系名譽教授柯慶明與臺大中文系系主任梅家玲講述臺靜農的「人.文.世界」。
※臺靜農的「人.文.世界」講座側記:www.press.ntu.edu.tw/index.php
1987.10 文訊
黃秋芳:龍坡丈室小歇腳 188~98
啓功短文裡面提到臺靜農的壓抑:
「一次臺先生自廈門回到當時北平接家眷,我在一個下午去看他,他正喝著紅蒲桃酒。這以前他並不多喝酒,更不在非飯時喝酒,我幼稚地問他怎麼這時喝酒,他回答了兩個真實不虛的字:『麻醉』。誰不知道,酒是麻醉劑,但是我今天才懂得了,當我沈痛的失眠時,愈喝濃酒愈清醒。近年聽說臺老喝酒,愈喝愈烈,大概是『量逐年增』吧!」
在紀念喬大壯的文章〈記波外翁〉(收於《龍坡雜文》(洪範))中寫道:「因季茀先生(許壽裳)的橫禍,大學的朋友們都被莫名的恐怖籠罩著,然對待死心情的波外翁,又不能不裝著極平靜的樣子。⋯⋯他(喬大壯)站在大門前,用手電筒照著院中大石頭說:『這後面也許就有人埋伏著』,說這話時,他的神情異樣,我們都不禁為之悚然。尤其是我回家的路,必須經過一條僅能容身的巷子,巷中有一座小廟,靜夜裡走過,也有些異樣的感覺。」
“春水初生”,出自唐代李賀《南園·其八》,“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i1vJBWGgw
胡適 臺靜農等 題林澄波先生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6%9E%97%E6%BE%84%E6%B3%A2&tbm=isch&source=iu&ictx=1&fir=nrvxrMhr5W1DEM%253A%252CBNZ31FKYFH405M%252C_&usg=__2uP3HQIp5JLskGLoAek2Nr7hnOc%3D&sa=X&ved=0ahUKEwiJiqjWpq3bAhVGe7wKHfgIBEAQ9QEIaDAI#imgrc=nrvxrMhr5W1DEM:
2016年7月7日下午3:13 ·
有的資料,當然中國就近取材較方便。
譬如說,未名社作品選(簡體書)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編者:黃開發:/518頁,2011
可能有些臺靜農先生的白話詩等等,都是我初次讀到的。
"共同體"難得......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詩經 野有死麕》俞平伯、顧頡剛、鄭清茂校《王次回詩集》.......《到民間去: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三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
對於《詩經》等,我都沒研究。不過讀一些學人的討論書信,覺得這些交通,都很難得。 讀俞平伯解讀《野有死麕》(1930年代),附有顧頡剛及胡適的說法 (胡適給顧開英文民俗學 書單,並指出《王次回詩集》中有類似說法,顧.....
HUSHIHHC.BLOGSPOT.COM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書畫陶瓷展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創立於1928年,屬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為全國歷史最為悠久,研究範疇最為豐富的文學院。文學院全力發展人文教育及人文研究,並發揚人文價值。教師皆深具教學熱誠,盡心研究,努力著述,實為延續理念,發展知識,深化人文的重要源頭。今(107)年欣逢臺灣大學九十校慶,為傳承「敦品勵學、愛國愛人」之校訓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精神,文學院特別規劃「學與藝—典範九十:文學院書畫陶瓷展」,以緬懷師友典範,展現藝文特色。
本次展覽特別感謝中國文學系、藝術史研究所及謝明良教授出借珍藏之展品。書畫為中文系師長之作品,包含臺靜農先生行草杜甫〈閣夜〉、隸書梁任公集《姜白石詞》對聯、行書李白〈古風〉、行書張繼〈楓橋夜泊〉、行草書蘇軾詩、孔德成先生行草書石刻拓本、金祥恆先生甲骨文書詩、戴君仁先生甲骨文書《汪一庵詞》、楷書舊作〈歲首〉六絕句、張清徽先生楷書〈禮運.大同〉、王叔岷先生行書〈好學〉七古一首、楷書七絕、裴溥言先生「設色山水」二件、龍宇純先生七言對聯、丁邦新先生及陳琪女士立軸〈雪坡茅屋〉圖、〈荷葉蓮蓬〉圖、陳瑞庚先生楷書八言對聯等。陶瓷則包括藝術史所謝明良教授所藏之漢唐陶瓷及陶俑、宋代茶盞、明清時期民窯青花瓷等器物,例如漢代繭瓶、彩繪鼎、綠釉印花壺、東漢鉛褐釉壺、西晉男俑、馬俑、北朝騎馬樂俑兩組、隋青瓷印花四繫罐、唐代鎮墓獸、五代白瓷五花式口盤、南宋至元景德鎮窯系青白瓷碗、同安窯系青瓷碗、明代中後期青花海螺紋碗等。
書畫陶瓷文物展出之同時,亦規劃中國文學系紀念室所藏前輩師長書信往來及詩文手稿之陳列,以配合本院「藝文、經典與薪傳」之亮點。
展覽於11月12日(一)中午12:00開展,展期至16日(五)止,地點在文學院會議室,歡迎校內外人士及校友蒞臨觀賞。
透顯時代生命的「人.文.世界」
文/李筱涵(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左起為臺大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梅家玲、臺大臺文所、中文系名譽教授柯慶明
【講座資訊】
講題:臺靜農的「人.文.世界」──一種敘史詠懷的創作典型
主講:柯慶明(臺大臺文所、中文系名譽教授)、梅家玲(臺大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時間:11月2日(星期五)15:30-17:30
地點:臺大綜合教學館202教室
主辦單位:臺大出版中心、臺大中國文學系
今年適逢國立臺灣大學成立九十週年,臺大出版中心特別推出「創校九十週年選輯」,並舉辦系列講座。第一講由臺大臺文所、中文系名譽教授柯慶明與臺大中文系系主任梅家玲為大家講述臺靜農先生生前未竟之學術鉅作《中國文學史》。
這本書就如同臺先生一生的精彩與波折。柯慶明教授曾親炙臺先生指導,他說,一生被關過三次的臺靜農,卻永遠對世界保有正義感;總會為社會不公義挺身抗議。這是部被搶救回來的文學史。臺先生早期曾因一批小說手稿,差點身陷牢獄之災。當年透過蔡元培、胡適極力挽救,後來與劉半農、沈尹默、陳獨秀等往來,一輩子與精彩的文人領袖們相處;在撰寫文學史時也下足工夫。這部書得特別感謝臺師母料妥善保存各種資料,並捐給學校,由柯教授力薦為圖書館特藏,透過出版中心出版,才能面世。
柯教授回想過往受教於臺先生,同時也經手葉慶炳教授《中國文學史》的校對工作,由此明顯感受兩位先生不同風格。臺先生的人文風範表現在與學生親切的互動,他常邀學生到自己在溫州街的日式宿舍,言談之間彷彿魏晉文人清談,既談時事也品評人物:豪氣爽朗的性格影響了林文月、鄭清茂等後輩。當時政治環境紛亂,他卻奠定下臺大中文系發展的基石,培養許多人才;一部文學史正反映臺大中文系人們互相激盪的火花。
臺靜農從文學作品所顯露的文人精神狀態去體認,認為曹操應是那個時代既有才華、懂音樂又體察民情的人,而不受過往歷史對其人論斷及評價的限制。柯教授認為臺先生超越歷史而不被迷惑;臺靜農從來不認為人處在真空狀態,文中直呼唐玄宗為李三郎,是為了揭開神聖化語言,以還原人活在特殊情境中之歷史樣貌。柯教授整理臺先生遺物發現一大箱文稿,以毛筆條列標注中國歷代社會情況,說明文化演化如何反應在各種社會制度;臺老師的文學史是以社會史研究的角度在思考的。
文學史上半部探討唐以前中國歷代文化發展與變化,透過一個章節點明先秦諸子的重要性與各家特色,舉重若輕且文辭優美。柯教授指出臺先生的精神核心在於:「文學是人類『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反映。」他對於文學研究的看法和梁啟超相同,皆考量時代心理和作者個性兩方面;從甲骨文溯源,談起之後每個時代的文學如何產生及因應現實變遷。他在各章前討論當時的現實與思潮,兼具歷史和思想史意義。尤其臺先生指出,中國從講唱文學到戲劇都深受佛教影響,顯見他心中有一個中國文化發展演化歷程;並且對於特別性格化的作者,檢討過往觀點,提出辯論空間。因此這本文學史很像單篇論文集,它跟歷來所有典籍評論對話,將古雅的東西還原到當時實感的生命情境底下。在此脈絡中,臺先生將嵇康〈養生論〉詮釋為現實投射;它不在論養生,而在論「君道」。對臺先生而言,文學史的重點不在抒情,而在批判歷史與思想。
柯教授表示,若把《靜農論文集》跟本書對照,臺先生幾個重要的思考主題會清晰浮現;不過要點都已經在這部書裡。這部文學史既有完整體系,也提出予人思辯的空間。史傳文體的形成在文學與史學上的意義都同等重要,臺先生的方法論不是關注如何寫文學史的小道,而是關乎歷史主義的文學研究;在這裡「知人論世」是了解整個時代與個體關係的基本關鍵。這本文學史是以時代社會、作者文本為主的文學史,也是豐富優美的傳記文學集,簡明扼要卻深刻精彩。臺先生通讀作品,才能體認一個作者一生最關鍵轉折的代表作;用深刻的體察去表述人物,花費比《紅樓夢》還久的心力撰著,含納對中國文化深刻的反省。
為了避免政治累及無辜,這部書稿始終未曾在他生前出版。退休之後,他在輔大講座強調明清學術,柯教授認為,如果能收集這些材料也許能更完整反映臺先生的學術思想。國共兩黨對明代的歷史詮釋差異造就的學術限制,反而使得臺先生對文學史的思慮更深刻廣遠。
這本書終於集臺先生門生及其後眾人之力整理編輯出版,雖然未必能呈現臺先生思想全貌,但如西施著粗布衣衫仍不減其美。柯慶明教授很高興這部書能成為臺大建校九十週年代表性的著作,重新出版;它可以說是臺先生透過個人性情和智慧之光折射而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曇花一現。
梅家玲教授則從《中國文學史》與臺靜農先生其人所構成的人文世界談其間「人.文.世界」的多重意涵。首先從臺先生〈中國文學史方法論〉提點分析文學史的方法。過往研究方法大概以「流別、體製、作法、批評」四種類型為主;但卻有偏重形式忽略內容、忽視文學與社會的關係,且忽略作者身處文學環境及心理發展等流弊。臺先生則非常重視「人」如何在自處、與「世界」對話的過程中產生「文」。於是在方法論中特別拈出傳記和年譜的研究;談及「世界」時,則注意文學傳統、師友淵源、思潮變化和社會政治脈動,以此說明作家的文學與社會環境關研究該如何著手。
我們如何了解臺靜農其人?梅教授提到他的學生丁邦新先生曾談過與臺先生接觸過的人,都感於他坦然無私的純厚而感覺自在。鄭再發先生也形容「臺先生的笑聲是臺大文學院一絕」,這是種無入不自得的境界。常與臺先生對詩唱和的門生方瑜教授也在詩裡寫過「天心圓月自從容」表達對老師最深切的感受,且衷心祝盼老師永遠「華枝春滿笑顏紅」;這些都體現了臺靜農的人格風範。
而臺靜農在文學藝術與學術方面,都有相當高的成就。早年他與魯迅友好,在新文學運動時已開始創作新詩、小說和散文;中年之後又開始創作舊詩,練了書法、繪畫和篆刻。學術論著雖然累積數量有限,卻都有極其精彩的創建。魯迅編《中國新文學大系》罕見收錄臺靜農四篇小說,並說當時「爭寫著戀愛悲歡、都會明暗」的文學風潮裡,臺靜農的小說卻「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非常鄉土寫實,反映人民的悲苦和困頓。而其新詩〈寶刀〉透顯一代五四青年青春的激昂;但渡海來臺之後,他把許多人生喟嘆都寫在散文裡。反覆出現的「人生實難,大道多歧」,實為理解《龍坡雜文》的鑰匙。梅家玲教授從〈傷逝〉談臺靜農如何從少年豪情到老年鬱結,最後臻至圓融的境界,文末「當我一杯在手,對著臥榻上的老友,分明死生之間,卻也沒生命奄忽之感。或者人當無可奈何之時,感情會一時麻木的。」其中深沉的情感不言自明。
梅教授接著談臺先生所處的「世界」如何形成他的「人」、「文」和心理轉折。歷經戰亂的臺靜農曾寫下從淪陷北平出逃後的感悟:「『國破山河在』的時會,這不過是我身經喪亂的開始。」時代傷痕與衝擊投映在他的人生與文章,具體而微。他抗戰移居四川,見梅思鄉,寫下〈移家黑石山上梅花方盛〉「問天不語騷難賦,對酒空憐鬢有絲。一片寒山成獨往,堂堂歌哭寄南枝。」最後被傳頌為絕筆之作的〈老去〉則寫著「老去空餘渡海心,蹉跎一世更何云。無窮天地無窮感,坐對斜陽看浮雲。」臺靜農一生顛沛流離,從安徽老家、北平、四川輾轉到臺灣;溫州街宿舍取名「歇腳庵」,正式原以為短暫停留的居所不料竟成為一輩子的居所。
座談最後,梅教授以《中國文學史》與臺靜農個人經歷相映多重互照下的「人文世界」作為總結。她引述何寄澎教授所言,中外同類著作中沒有比它更具「性情」與「見識」的,若我們肯定文學史是有生命的書寫,則臺先生的書寫其方式與意志皆遙接史遷。這部書由何寄澎、許銘全、蘇怡如、曾守仁四位學者整理臺先生殘稿編撰出版;承繼柯慶明教授所言:「臺先生的《中國文學史》文稿終於整理編印完成,由及門受業的一代,帶領再傳的一代來進行,似亦更有薪火相傳的意義。」臺靜農晚年一首〈桃花開〉隱喻人世無論如何動盪,仍有桃花悠然綻放,平添生生不息的生命與永續動力。這部未竟全功的文學史,在桃李春風的弟子門生通力合作與悉心校整之下問世,它讓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止於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種文人精神體現,通過這種薪火相傳的力量開展出綿延不絕的人文世界。
臺先生講求人文世界的《中國文學史》洞見迭出、影響深遠,其藝文作品更體現人格風雅,不僅見證時代傷痕與家國動盪;他的「人、文、世界」也構成了我們談文學史重要的內容,是一位以自身生命融入文學史當中的人文典範。
台中文化中心碑林:臺靜農。
215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 2018-02-21 漢清講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i1vJBWGgw&t=1741s
台灣好基金會x池上穀倉藝術館
臺靜農特展系列講座(一) | 講座現場
三個世代眼裡的臺靜農:莊靈•盧廷清•谷浩宇
臺靜農是20世紀的華人代表人物之一,2020年適逢臺先生逝世30週年,策展人谷浩宇在接下展覽後,於疫情期籌備定位這個展覽。谷浩宇說:「如何架構出臺先生的時代中的身影?例如胡適的溫文儒雅,戴著細邊眼鏡,寫下: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例如張愛玲的少年才情風發,她的低頭或昂首的面容。那麼,臺靜農更像一個關愛社會人世的智者,像老酒,愈陳愈有餘韻。」讓更多下一世代,透過這個展,有更多的認識。臺靜農字如其人,字外有字,生動鮮明。
第二代的講者是研究臺靜農的專家,實踐大學盧廷清教授,也是本次展覽之顧問。他從字裡字外剖析臺先生書法之特色,其發表之臺靜農先生的書籍和個人生平年表,也透過本次展覽,更加梳理出「臺靜農」的時代意義。
攝影家莊靈口中的「臺老」是第一代最直接接觸的回憶。他鏡頭下的照片自然呈現臺靜農晚年的歲月軌跡,在困頓拘束的年代,父親莊嚴與臺靜農等友人的情感厚度,透過喝一杯豆漿,配一根油條;把玩石頭、觀賞字畫,都可以從莊靈的影像中,一一浮現。
因為疫情的緣故,現場觀眾人數限制,很抱歉不能滿足所有想參與講座的朋友。而現場來賓,包括前故宮院長、副院長,馮明珠與張臨生女士,北中南各地遠到的朋友,以及或許是感動最深的,池上的鄕親們,一起參與了一場文情並茂的講座。
這不是特展唯一的一場講座,池上穀倉藝術館,將於7月25日,安排第二場講座:邀請此次展覽的參展者許悔之老師,以他對臺靜農數十年的閱讀與研究心得,介紹許老師心目中的臺靜農。
(攝影 | 羅正傑)
倪元璐《自書卜居詩軸》綾本草書 171.3×52.5cm 四川省博物館藏/台灣也有人收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3G0OQNA.html【傳承臺靜農精神 再現龍坡丈室】
.
坐落於大安區溫州街的安靜巷道上,25號的日式房舍為 #臺靜農教授於1990年的故居,雖然臺老師在此只停留過短暫的六個月,但卻是最具有紀念臺老師意義的空間場域。臺老師對台灣人文藝術發展有深遠影響,#臺大官網字體即取其書法集字而成。
「臺靜農人文會館」修復再利用所需總經費為2650萬元,全數須仰賴募款,因此學校亟需熱情的校友、企業、及社會大眾積極響應此項建物修復再利用的募款活動。校方萬分感謝幾位校友慷慨解囊,近日更有關切文化傳承的企業相繼熱忱捐輸,總額已達1650萬元,目前差額仍有1000萬元;也感謝東森新聞台關注故居的修復進展,本校周家蓓副校長與中文系梅家玲特聘教授也於今天受訪時詳盡說明故居的歷史意義與再利用方向。期待能有更多捐贈投入,讓此棟具紀念意義又被賦予新生命的建物,儘速再現於溫州街25號。
281 紀念柯慶明教授 2019-04-07
讀 丘彥明《人情之美》(1989),真的對那種長輩之愛所感動,尤其談葉公超的絕望......
丘彥明《人情之美》出版社:允晨文化,1989
人情之美:記十二位作家,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794361,頁數:493,出版社:允晨文化,作者:丘彥明,出版日期:2015⋯⋯
更多
HCBOOKS.BLOGSPOT.COM
丘彥明《人情之美》1989,2015/2017
讀 丘彥明《人情之美》(1989),真的 對那種長輩之愛所感動,尤其談 葉公超的絕望...... 丘彥明《人情之美》 出版社:允晨文化, 1989 人情之美 :記十二位作家,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794361,頁數:493 ,出版社:允晨文化...
215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 2018-02-21 漢清講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i1vJBWGgw
215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 2018-02-21 漢清講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i1vJBWGgw&feature=em-uploademail
「人生實難,大道多歧」兩句,實在可以看作是理解「龍坡雜文」一書的鑰匙。-- 試想臺先生以五四新青年,一方面沐浴在舊京深厚的文化傳統中,一方面又迎向新文化的激流,並以創作小說的行動直接參與了時代的動盪與劇變。中間幾經顛沛流離,困頓不堪;又曾數度入獄,如此身經一個近代史上政治與文化都面臨巨變的時代,親嘗幾經喪亂的苦痛與憂難。中年以後,歇腳於此海島。四十幾年間,由狂飆式的風雲際會而至褪盡絢爛,以風雅自牧,淡泊自守,上半生與下半生被攔腰切為兩截,如此崎嶇曲折的一生,當然是「自有幽愁暗恨生,怎能沒有「人生實難,大道多歧」之嘆?(鱗爪見風雅“談臺靜農先生的「龍坡雜文」”張淑香)
215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 2018-02-21 漢清講堂
臺靜農(1902-1990)的一生幾乎是部二十世紀五四一代文人的縮影。生於安徽,幼時以新式學堂教育為根底,之後旁聽於北大中文系,並進入北大國學門研究所。臺老師關懷社會家國,寫詩、散文、小說;對文化與美的追尋,轉化為印刻與墨筆。一代文化人物:魯迅、陳獨秀、胡適、劉半農、沈兼士、莊嚴、魏建功⋯有的是啟發他的師長,有的是一生相砥礪的知己。1946年,臺靜農從江津白沙,至重慶、上海,來到台灣,之後進入台大中文系,入住龍坡里溫州街。1946年前的詩集,取名《白沙草》,之後的詩集,取名《龍坡草》。
臺靜農老師首先是一位文學家,再來是一位教育家,而後是一位書法家。在「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展覽裡,以五位參展人手上珍藏的臺老師書法作品為主軸。林文月與施淑是臺靜農老師台大中文系的重要弟子,寫給林老師的作品《懷老舍/老去/傷逝》、《詩箋》、《手書白沙草詩稿》,字與文,敏感細膩;給施老師的作品,例如寫陳獨秀詩句「酒旗風暖少年狂」、或是臺老師於施老師特別準備的紙冊上創作的詩書畫《三絕冊》,灑脫大氣。蔣勳在八O年代因「雄獅美術」結識臺老師,彷彿校外弟子。「栗里奚童亦人子,東山伎女是蒼生」,這是臺老師與蔣老師對眾生共同的關懷;隸書「爛漫晉宋謔,出入僊佛間」,也許是臺老師見到蔣老師,感受的南朝氣質吧。書法與奚淞的白描觀音同放,許多年便是這樣掛置於蔣老師處。林懷民當年跟著蔣勳在臺老師家種荷,與臺老師有一面之緣。許悔之手上的作品收藏,像是傳承,也是再晚一代人對臺老師作品的敬重。除了五位老師,展覽還有來自臺老師家屬、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兩廳院,以及台灣大學的收藏。
展覽不只是「書法展」。臺老師《始經喪亂》手稿,那是人生與文學;《書藝集序》手稿,寫下書法與人生。王信的攝影,臺老師與林文月老師留下精神與風華;莊靈的攝影,看見了「龍坡丈室」的書房與後院杜鵑,紀錄了臺老師、莊嚴,以及張大千等人的交往,賞字玩石喝豆漿。台大圖書館特藏組收有臺老師珍藏書信:臺靜農父親臺肇基寫的家書、陳獨秀的信提到沈尹默與書法境界的「字外有字」、胡小石的詩是自己生命的寫照、臺老師前面兩仼短暫的台大中文系主任許壽裳與喬大壯的信、台大校長傅斯年、洞天山堂的莊嚴、渡海的溥心畬與張大千⋯一代文人們字裡行間都是筆墨個性,完整了展覽中一個更寬闊的時代背景。
字外有字,字中有「人」。2020年是臺靜農老師逝世整三十年。三十年過去,臺老師的字不隨時間湮沒,性格風範,浮出了時代中的身影。當年臺老師身旁敬重臺老師的後輩,成爲如今的老師們,想為臺老師做些事,因而有了「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展覽。
文 /谷浩宇
臺靜農特展 系列講座(一)
三個世代眼裡的臺靜農 :莊靈·盧廷清·谷浩宇
2020年 6月14日 14:00 - 16:00 | 臺東池上榖倉藝術館
「臺靜農」是時代的標竿。30 年過去,他的字不隨時間湮沒,性格風範,浮出了時代中的身影。透過三個世代的講者(80歲 / 60歲 / 40歲),我們一起看見他們眼裡的─「臺靜農」 。莊靈隨著父親莊嚴護運第一批故宮文物來台,用相機記錄臺靜農與父執輩的相處,是第一代眼裡的臺靜農 。 盧廷清鑽研臺靜農書法 20 餘年, 出版多本書法專書 , 在字裡字外細細品味,是第二代眼裡的臺靜農。谷浩宇為本次展覽之策展人,臺大歷史系畢業後,赴美主修中國美術史,在 21 世紀瞬息交流的藝術脈動中,看見的是第三代眼裡的臺靜農。墨色與紙張透露時代的痕跡,在一甲子的老穀倉,一同賞味三個世代眼裡的臺靜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關於 莊靈 /
莊靈,1938 年生於抗戰時的貴陽,1948 年 12 月隨父親莊嚴護運第一批故宮文物來台。1953 年初二時開始接觸攝影,從此將攝影視為一生志業,創作不輟,迄今已近六十年。 任職台視攝影記者二十四年,期間先後在國立藝專、文化大學及銘傳學院兼任攝影講師 。曾獲金馬、中山文藝獎、中國文藝獎章、中興文藝獎章、吳三連獎及 2011 年國家文藝獎。著有:《攝影藝術散論》、《新聞攝影》、《逆旅形色攝影展專集》、《看見世紀光影》及《莊靈‧靈視》等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關於 盧廷清 /
盧廷清,1959年生於桃園。現為實踐大學專任教授,講授藝術史,藝術賞析,人體素描等課程。長期研究書法藝術,並從事書法、油畫創作。著有書法專書《沉鬱.勁拔.臺靜農》、《博涉.奇變.陳丁奇》、《書藝珍品賞析-臺靜農》、《黃庭堅的狂草藝術研究》、《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與杜忠誥合著)、《于右任的書法世界》(與楊純惠合著)等,文章則散見《美育》、《故宮文物》、《歷史文物》、《史物論壇》等期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關於 谷浩宇 /
谷浩宇,1977 年出生於台北,台灣大學歴史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畢業。谷浩宇曾策劃 2018 年池上穀倉藝術館「蔣勳私藏展」,上海佳士得藝術空間「蔣勳-天地有大美」等展覽。 2008 年,谷浩宇創立谷公館畫廊,為台灣新一代畫廊代表,每次展覽皆由谷浩宇親自規劃策展,以華人文化背景為底蘊,從現代到當代,從台灣到亞洲,進而面向 21 世紀瞬息交流的藝術脈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講 座 資 訊 /
講座時間 | 2020 . 06 . 14 (日) 14:00 – 16:00
講座地點 | 池上穀倉藝術館 ( 台東縣池上鄉中西三路 6 號 )
講者 | 莊靈(攝影家) 、盧廷清(實踐大學專任教授 )、谷浩宇( 策展人 )
洽詢電話 | 089-862-08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注 意 事 項 /
◎ 講座採報名制,免費參加,額滿為止。為維護講座品質,不開放 10 歲以下幼童入場。
◎ 因應防疫新生活,講座人數控制在 30-50 人以下。
◎ 參與講座之民眾須量額溫(體溫必須在 37.5 以下),並配戴口罩入場。
◎ 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好基金會 x 池上穀倉藝術館 / 復華投信贊助
「台灣的好,從鄉鎮開始」— 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 柯文昌
臺靜農先生等多人參加好友發起的修
郭晉銓 - 2012 - Art
九月末,書惲南田詩三首‧十月四日,畫紅梅一幅,贈丁邦新、陳琪夫婦,見《臺靜農/逸興》,頁 41。 ... 莊嚴主持雙溪故宮博物院後山,舉行修褉,一時盛事,臺靜農與臺大中文系教授多人受邀參加。 ... 撰〈袚除與王羲之蘭亭〉,未發表,收入《臺靜農先生輯存遺稿》,頁 177-189。
對書法家,簡體字 (台靜農),應該有點尷尬。鄭清茂老師幾年前的翻譯,不忘集臺老師的字當封面題字。
許禮平:《舊日風雲》
他介紹到香港陸羽的經驗---難忘:
泉烹苦茗琉璃碧;
菊釀香醪琥珀黃。----台灣、臺靜農
我說些臺先生的寫字的潤格故事並查出此對聯可能出自:
江兆申 手抄寒玉堂(溥心畲先生) 聯文(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
描述:
內 文:閒栽綠竹邀明月 亂疊青峯引白雲 渚鴈驚霜寒渡水 嶺猿嘯月夜牽蘿 柳塘春水無邊碧 花塢斜陽幾度紅 泉烹苦茗琉璃碧 鞠釀香醪琥珀黃 久戍風塵旗變色 遠征霜雪劍生花 夜渚微青螢照水 高峰片白鶴歸山 秋蟲似報機中婦 落雁還驚塞上人 詩惟言志何須祭 文貴匡時不以雕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大九十週年校慶版出版
【學術出版】
今年適逢國立臺灣大學成立九十週年,臺大出版中心特別推出「創校九十週年選輯」,重新出版臺靜農先生之《中國文學史》,並舉辦系列講座,邀請臺大臺文所、中文系名譽教授柯慶明與臺大中文系系主任梅家玲講述臺靜農的「人.文.世界」。
臺靜農先生之《中國文學史》,撰述期間幾近二十餘年,且不斷增補修訂,起自先秦以迄金元;不僅表達先生對於歷代文學精神的體悟以及文化歷史流變的詮釋,成其「一家之言」,更流露其性情,在高明的歷史敘事之外,顯現先生個人情志的詠懷與洞見。
本書依時代分篇,包含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代、宋代、金元篇,並附〈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一文,乃先生以文學史家的眼光分析從事文學史研究的方法,依先生所言:「文學史之作,不外乎以歷史為經,以作家作品為緯,故文學史的方法應注意研究作家、分析作品。至於如何研究與分析,則非單純方法能詳辨。」本書不僅體例嚴謹,考證詳實,先生的慧心卓識更於全書俯拾即是,此也是本書最具價值之處。 今年適逢國立臺灣大學成立九十週年,臺大出版中心特別推出「創校九十週年選輯」,重新出版臺靜農先生之《中國文學史》記念修訂版,並舉辦系列講座,邀請臺大臺文所、中文系名譽教授柯慶明與臺大中文系系主任梅家玲講述臺靜農的「人.文.世界」。
※臺靜農的「人.文.世界」講座側記:www.press.ntu.edu.tw/index.php
我喜愛臺靜農老師這一副對聯。上聯是樊樊山的詩「粟里奚童亦人子」,「栗里」是陶淵明故鄉,「粟里」一般泛指田野。淵明家貧,任彭澤令時,送了一個小男僕(奚童)給兒子幫忙家務,同時寫信叮嚀:「亦人子也,善遇之。」這也是人家的孩子,要好好待他。
下聯是龔定庵的詩:「東山伎女是蒼生」,「世說新語」講謝安隱居東山,不肯出來做官,時局動盪,百姓覺得謝安不出來,蒼生怎麼辦。謝安在東山攜伎出遊,後來繼位的簡文帝司馬昱說「能與天下同樂,就能與天下同憂」,意思是謝安心中與「蒼生」同憂樂,必然會出仕。龔定庵原詩是「東山伎即是蒼生」,臺老師改為更直白的「東山伎女是蒼生」。奴僕、外勞都是「人子」,妓女也是「蒼生」。
靜農先生青年時參加魯迅左翼黨派,數次為政府逮捕入獄,來台灣後,任台大中文系主任,不再寫小說,然而他的書法隱忍頓挫,集聯處處還透露「人子」「蒼生」廣闊人道主義的社會底層關懷。
下聯是龔定庵的詩:「東山伎女是蒼生」,「世說新語」講謝安隱居東山,不肯出來做官,時局動盪,百姓覺得謝安不出來,蒼生怎麼辦。謝安在東山攜伎出遊,後來繼位的簡文帝司馬昱說「能與天下同樂,就能與天下同憂」,意思是謝安心中與「蒼生」同憂樂,必然會出仕。龔定庵原詩是「東山伎即是蒼生」,臺老師改為更直白的「東山伎女是蒼生」。奴僕、外勞都是「人子」,妓女也是「蒼生」。
靜農先生青年時參加魯迅左翼黨派,數次為政府逮捕入獄,來台灣後,任台大中文系主任,不再寫小說,然而他的書法隱忍頓挫,集聯處處還透露「人子」「蒼生」廣闊人道主義的社會底層關懷。
1987.10 文訊
黃秋芳:龍坡丈室小歇腳 188~98
啓功短文裡面提到臺靜農的壓抑:
「一次臺先生自廈門回到當時北平接家眷,我在一個下午去看他,他正喝著紅蒲桃酒。這以前他並不多喝酒,更不在非飯時喝酒,我幼稚地問他怎麼這時喝酒,他回答了兩個真實不虛的字:『麻醉』。誰不知道,酒是麻醉劑,但是我今天才懂得了,當我沈痛的失眠時,愈喝濃酒愈清醒。近年聽說臺老喝酒,愈喝愈烈,大概是『量逐年增』吧!」
在紀念喬大壯的文章〈記波外翁〉(收於《龍坡雜文》(洪範))中寫道:「因季茀先生(許壽裳)的橫禍,大學的朋友們都被莫名的恐怖籠罩著,然對待死心情的波外翁,又不能不裝著極平靜的樣子。⋯⋯他(喬大壯)站在大門前,用手電筒照著院中大石頭說:『這後面也許就有人埋伏著』,說這話時,他的神情異樣,我們都不禁為之悚然。尤其是我回家的路,必須經過一條僅能容身的巷子,巷中有一座小廟,靜夜裡走過,也有些異樣的感覺。」
“春水初生”,出自唐代李賀《南園·其八》,“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
---
啓功曾在1990年寫的一篇短文裡面提到臺靜農的壓抑:
「一次臺先生自廈門回到當時北平接家眷,我在一個下午去看他,他正喝著紅蒲桃酒。這以前他並不多喝酒,更不在非飯時喝酒,我幼稚地問他怎麼這時喝酒,他回答了兩個真實不虛的字:『麻醉』。誰不知道,酒是麻醉劑,但是我今天才懂得了,當我沈痛的失眠時,愈喝濃酒愈清醒。近年聽說臺老喝酒,愈喝愈烈,大概是『量逐年增』吧!」
臺靜農於時人心中大概已經成了一個冬烘老叟,只會寫書法、畫墨梅。但他在三O年代初期,曾參與創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北方分盟」,幾度因為涉嫌參與共產黨而遭下獄。從北方流浪到南方,再輾轉到西南,最後落跡台北,成了戰後台大文學系最早期的教授。
他親身經歷許壽裳被殺事件(懷疑是國民黨特務所為),曾在紀念喬大壯的文章〈記波外翁〉(收於《龍坡雜文》(洪範))中寫道:「因季茀先生(許壽裳)的橫禍,大學的朋友們都被莫名的恐怖籠罩著,然對待死心情的波外翁,又不能不裝著極平靜的樣子。⋯⋯他(喬大壯)站在大門前,用手電筒照著院中大石頭說:『這後面也許就有人埋伏著』,說這話時,他的神情異樣,我們都不禁為之悚然。尤其是我回家的路,必須經過一條僅能容身的巷子,巷中有一座小廟,靜夜裡走過,也有些異樣的感覺。」
臺靜農在這篇散文中寫的雖是一心尋死的喬大壯,但何嘗不是1978年的自況。他寫喬大壯當年醉中口占一首,末兩句:「樓上薰衣對鏡,樓外芳草斜陽。」是「明顯的指責當時局勢」,「酒人何嘗麻木,也許還要敏感些。」他為世人稱道的倪派行書,或許也是壓抑之後的峭骨嶙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i1vJBWGgw
胡適 臺靜農等 題林澄波先生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6%9E%97%E6%BE%84%E6%B3%A2&tbm=isch&source=iu&ictx=1&fir=nrvxrMhr5W1DEM%253A%252CBNZ31FKYFH405M%252C_&usg=__2uP3HQIp5JLskGLoAek2Nr7hnOc%3D&sa=X&ved=0ahUKEwiJiqjWpq3bAhVGe7wKHfgIBEAQ9QEIaDAI#imgrc=nrvxrMhr5W1DEM:
2016年7月7日下午3:13 ·
有的資料,當然中國就近取材較方便。
譬如說,未名社作品選(簡體書)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編者:黃開發:/518頁,2011
可能有些臺靜農先生的白話詩等等,都是我初次讀到的。
"共同體"難得......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詩經 野有死麕》俞平伯、顧頡剛、鄭清茂校《王次回詩集》.......《到民間去: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三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
對於《詩經》等,我都沒研究。不過讀一些學人的討論書信,覺得這些交通,都很難得。 讀俞平伯解讀《野有死麕》(1930年代),附有顧頡剛及胡適的說法 (胡適給顧開英文民俗學 書單,並指出《王次回詩集》中有類似說法,顧.....
HUSHIHHC.BLOGSPOT.COM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書畫陶瓷展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創立於1928年,屬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為全國歷史最為悠久,研究範疇最為豐富的文學院。文學院全力發展人文教育及人文研究,並發揚人文價值。教師皆深具教學熱誠,盡心研究,努力著述,實為延續理念,發展知識,深化人文的重要源頭。今(107)年欣逢臺灣大學九十校慶,為傳承「敦品勵學、愛國愛人」之校訓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精神,文學院特別規劃「學與藝—典範九十:文學院書畫陶瓷展」,以緬懷師友典範,展現藝文特色。
本次展覽特別感謝中國文學系、藝術史研究所及謝明良教授出借珍藏之展品。書畫為中文系師長之作品,包含臺靜農先生行草杜甫〈閣夜〉、隸書梁任公集《姜白石詞》對聯、行書李白〈古風〉、行書張繼〈楓橋夜泊〉、行草書蘇軾詩、孔德成先生行草書石刻拓本、金祥恆先生甲骨文書詩、戴君仁先生甲骨文書《汪一庵詞》、楷書舊作〈歲首〉六絕句、張清徽先生楷書〈禮運.大同〉、王叔岷先生行書〈好學〉七古一首、楷書七絕、裴溥言先生「設色山水」二件、龍宇純先生七言對聯、丁邦新先生及陳琪女士立軸〈雪坡茅屋〉圖、〈荷葉蓮蓬〉圖、陳瑞庚先生楷書八言對聯等。陶瓷則包括藝術史所謝明良教授所藏之漢唐陶瓷及陶俑、宋代茶盞、明清時期民窯青花瓷等器物,例如漢代繭瓶、彩繪鼎、綠釉印花壺、東漢鉛褐釉壺、西晉男俑、馬俑、北朝騎馬樂俑兩組、隋青瓷印花四繫罐、唐代鎮墓獸、五代白瓷五花式口盤、南宋至元景德鎮窯系青白瓷碗、同安窯系青瓷碗、明代中後期青花海螺紋碗等。
書畫陶瓷文物展出之同時,亦規劃中國文學系紀念室所藏前輩師長書信往來及詩文手稿之陳列,以配合本院「藝文、經典與薪傳」之亮點。
展覽於11月12日(一)中午12:00開展,展期至16日(五)止,地點在文學院會議室,歡迎校內外人士及校友蒞臨觀賞。
透顯時代生命的「人.文.世界」
文/李筱涵(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左起為臺大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梅家玲、臺大臺文所、中文系名譽教授柯慶明
【講座資訊】
講題:臺靜農的「人.文.世界」──一種敘史詠懷的創作典型
主講:柯慶明(臺大臺文所、中文系名譽教授)、梅家玲(臺大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時間:11月2日(星期五)15:30-17:30
地點:臺大綜合教學館202教室
主辦單位:臺大出版中心、臺大中國文學系
今年適逢國立臺灣大學成立九十週年,臺大出版中心特別推出「創校九十週年選輯」,並舉辦系列講座。第一講由臺大臺文所、中文系名譽教授柯慶明與臺大中文系系主任梅家玲為大家講述臺靜農先生生前未竟之學術鉅作《中國文學史》。
這本書就如同臺先生一生的精彩與波折。柯慶明教授曾親炙臺先生指導,他說,一生被關過三次的臺靜農,卻永遠對世界保有正義感;總會為社會不公義挺身抗議。這是部被搶救回來的文學史。臺先生早期曾因一批小說手稿,差點身陷牢獄之災。當年透過蔡元培、胡適極力挽救,後來與劉半農、沈尹默、陳獨秀等往來,一輩子與精彩的文人領袖們相處;在撰寫文學史時也下足工夫。這部書得特別感謝臺師母料妥善保存各種資料,並捐給學校,由柯教授力薦為圖書館特藏,透過出版中心出版,才能面世。
柯教授回想過往受教於臺先生,同時也經手葉慶炳教授《中國文學史》的校對工作,由此明顯感受兩位先生不同風格。臺先生的人文風範表現在與學生親切的互動,他常邀學生到自己在溫州街的日式宿舍,言談之間彷彿魏晉文人清談,既談時事也品評人物:豪氣爽朗的性格影響了林文月、鄭清茂等後輩。當時政治環境紛亂,他卻奠定下臺大中文系發展的基石,培養許多人才;一部文學史正反映臺大中文系人們互相激盪的火花。
臺靜農從文學作品所顯露的文人精神狀態去體認,認為曹操應是那個時代既有才華、懂音樂又體察民情的人,而不受過往歷史對其人論斷及評價的限制。柯教授認為臺先生超越歷史而不被迷惑;臺靜農從來不認為人處在真空狀態,文中直呼唐玄宗為李三郎,是為了揭開神聖化語言,以還原人活在特殊情境中之歷史樣貌。柯教授整理臺先生遺物發現一大箱文稿,以毛筆條列標注中國歷代社會情況,說明文化演化如何反應在各種社會制度;臺老師的文學史是以社會史研究的角度在思考的。
文學史上半部探討唐以前中國歷代文化發展與變化,透過一個章節點明先秦諸子的重要性與各家特色,舉重若輕且文辭優美。柯教授指出臺先生的精神核心在於:「文學是人類『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反映。」他對於文學研究的看法和梁啟超相同,皆考量時代心理和作者個性兩方面;從甲骨文溯源,談起之後每個時代的文學如何產生及因應現實變遷。他在各章前討論當時的現實與思潮,兼具歷史和思想史意義。尤其臺先生指出,中國從講唱文學到戲劇都深受佛教影響,顯見他心中有一個中國文化發展演化歷程;並且對於特別性格化的作者,檢討過往觀點,提出辯論空間。因此這本文學史很像單篇論文集,它跟歷來所有典籍評論對話,將古雅的東西還原到當時實感的生命情境底下。在此脈絡中,臺先生將嵇康〈養生論〉詮釋為現實投射;它不在論養生,而在論「君道」。對臺先生而言,文學史的重點不在抒情,而在批判歷史與思想。
柯教授表示,若把《靜農論文集》跟本書對照,臺先生幾個重要的思考主題會清晰浮現;不過要點都已經在這部書裡。這部文學史既有完整體系,也提出予人思辯的空間。史傳文體的形成在文學與史學上的意義都同等重要,臺先生的方法論不是關注如何寫文學史的小道,而是關乎歷史主義的文學研究;在這裡「知人論世」是了解整個時代與個體關係的基本關鍵。這本文學史是以時代社會、作者文本為主的文學史,也是豐富優美的傳記文學集,簡明扼要卻深刻精彩。臺先生通讀作品,才能體認一個作者一生最關鍵轉折的代表作;用深刻的體察去表述人物,花費比《紅樓夢》還久的心力撰著,含納對中國文化深刻的反省。
為了避免政治累及無辜,這部書稿始終未曾在他生前出版。退休之後,他在輔大講座強調明清學術,柯教授認為,如果能收集這些材料也許能更完整反映臺先生的學術思想。國共兩黨對明代的歷史詮釋差異造就的學術限制,反而使得臺先生對文學史的思慮更深刻廣遠。
這本書終於集臺先生門生及其後眾人之力整理編輯出版,雖然未必能呈現臺先生思想全貌,但如西施著粗布衣衫仍不減其美。柯慶明教授很高興這部書能成為臺大建校九十週年代表性的著作,重新出版;它可以說是臺先生透過個人性情和智慧之光折射而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曇花一現。
梅家玲教授則從《中國文學史》與臺靜農先生其人所構成的人文世界談其間「人.文.世界」的多重意涵。首先從臺先生〈中國文學史方法論〉提點分析文學史的方法。過往研究方法大概以「流別、體製、作法、批評」四種類型為主;但卻有偏重形式忽略內容、忽視文學與社會的關係,且忽略作者身處文學環境及心理發展等流弊。臺先生則非常重視「人」如何在自處、與「世界」對話的過程中產生「文」。於是在方法論中特別拈出傳記和年譜的研究;談及「世界」時,則注意文學傳統、師友淵源、思潮變化和社會政治脈動,以此說明作家的文學與社會環境關研究該如何著手。
我們如何了解臺靜農其人?梅教授提到他的學生丁邦新先生曾談過與臺先生接觸過的人,都感於他坦然無私的純厚而感覺自在。鄭再發先生也形容「臺先生的笑聲是臺大文學院一絕」,這是種無入不自得的境界。常與臺先生對詩唱和的門生方瑜教授也在詩裡寫過「天心圓月自從容」表達對老師最深切的感受,且衷心祝盼老師永遠「華枝春滿笑顏紅」;這些都體現了臺靜農的人格風範。
而臺靜農在文學藝術與學術方面,都有相當高的成就。早年他與魯迅友好,在新文學運動時已開始創作新詩、小說和散文;中年之後又開始創作舊詩,練了書法、繪畫和篆刻。學術論著雖然累積數量有限,卻都有極其精彩的創建。魯迅編《中國新文學大系》罕見收錄臺靜農四篇小說,並說當時「爭寫著戀愛悲歡、都會明暗」的文學風潮裡,臺靜農的小說卻「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非常鄉土寫實,反映人民的悲苦和困頓。而其新詩〈寶刀〉透顯一代五四青年青春的激昂;但渡海來臺之後,他把許多人生喟嘆都寫在散文裡。反覆出現的「人生實難,大道多歧」,實為理解《龍坡雜文》的鑰匙。梅家玲教授從〈傷逝〉談臺靜農如何從少年豪情到老年鬱結,最後臻至圓融的境界,文末「當我一杯在手,對著臥榻上的老友,分明死生之間,卻也沒生命奄忽之感。或者人當無可奈何之時,感情會一時麻木的。」其中深沉的情感不言自明。
梅教授接著談臺先生所處的「世界」如何形成他的「人」、「文」和心理轉折。歷經戰亂的臺靜農曾寫下從淪陷北平出逃後的感悟:「『國破山河在』的時會,這不過是我身經喪亂的開始。」時代傷痕與衝擊投映在他的人生與文章,具體而微。他抗戰移居四川,見梅思鄉,寫下〈移家黑石山上梅花方盛〉「問天不語騷難賦,對酒空憐鬢有絲。一片寒山成獨往,堂堂歌哭寄南枝。」最後被傳頌為絕筆之作的〈老去〉則寫著「老去空餘渡海心,蹉跎一世更何云。無窮天地無窮感,坐對斜陽看浮雲。」臺靜農一生顛沛流離,從安徽老家、北平、四川輾轉到臺灣;溫州街宿舍取名「歇腳庵」,正式原以為短暫停留的居所不料竟成為一輩子的居所。
座談最後,梅教授以《中國文學史》與臺靜農個人經歷相映多重互照下的「人文世界」作為總結。她引述何寄澎教授所言,中外同類著作中沒有比它更具「性情」與「見識」的,若我們肯定文學史是有生命的書寫,則臺先生的書寫其方式與意志皆遙接史遷。這部書由何寄澎、許銘全、蘇怡如、曾守仁四位學者整理臺先生殘稿編撰出版;承繼柯慶明教授所言:「臺先生的《中國文學史》文稿終於整理編印完成,由及門受業的一代,帶領再傳的一代來進行,似亦更有薪火相傳的意義。」臺靜農晚年一首〈桃花開〉隱喻人世無論如何動盪,仍有桃花悠然綻放,平添生生不息的生命與永續動力。這部未竟全功的文學史,在桃李春風的弟子門生通力合作與悉心校整之下問世,它讓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止於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種文人精神體現,通過這種薪火相傳的力量開展出綿延不絕的人文世界。
臺先生講求人文世界的《中國文學史》洞見迭出、影響深遠,其藝文作品更體現人格風雅,不僅見證時代傷痕與家國動盪;他的「人、文、世界」也構成了我們談文學史重要的內容,是一位以自身生命融入文學史當中的人文典範。
台中文化中心碑林:臺靜農。
215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 2018-02-21 漢清講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i1vJBWGgw&t=1741s
台灣好基金會x池上穀倉藝術館
臺靜農特展系列講座(一) | 講座現場
三個世代眼裡的臺靜農:莊靈•盧廷清•谷浩宇
臺靜農是20世紀的華人代表人物之一,2020年適逢臺先生逝世30週年,策展人谷浩宇在接下展覽後,於疫情期籌備定位這個展覽。谷浩宇說:「如何架構出臺先生的時代中的身影?例如胡適的溫文儒雅,戴著細邊眼鏡,寫下: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例如張愛玲的少年才情風發,她的低頭或昂首的面容。那麼,臺靜農更像一個關愛社會人世的智者,像老酒,愈陳愈有餘韻。」讓更多下一世代,透過這個展,有更多的認識。臺靜農字如其人,字外有字,生動鮮明。
第二代的講者是研究臺靜農的專家,實踐大學盧廷清教授,也是本次展覽之顧問。他從字裡字外剖析臺先生書法之特色,其發表之臺靜農先生的書籍和個人生平年表,也透過本次展覽,更加梳理出「臺靜農」的時代意義。
攝影家莊靈口中的「臺老」是第一代最直接接觸的回憶。他鏡頭下的照片自然呈現臺靜農晚年的歲月軌跡,在困頓拘束的年代,父親莊嚴與臺靜農等友人的情感厚度,透過喝一杯豆漿,配一根油條;把玩石頭、觀賞字畫,都可以從莊靈的影像中,一一浮現。
因為疫情的緣故,現場觀眾人數限制,很抱歉不能滿足所有想參與講座的朋友。而現場來賓,包括前故宮院長、副院長,馮明珠與張臨生女士,北中南各地遠到的朋友,以及或許是感動最深的,池上的鄕親們,一起參與了一場文情並茂的講座。
這不是特展唯一的一場講座,池上穀倉藝術館,將於7月25日,安排第二場講座:邀請此次展覽的參展者許悔之老師,以他對臺靜農數十年的閱讀與研究心得,介紹許老師心目中的臺靜農。
(攝影 | 羅正傑)
在稻浪紛飛的季節,三位講者已抵達池上,為講座準備。在一甲子的老穀倉,一同賞味三個世代眼裡的臺靜農。
臺靜農特展系列講座(一)
三個世代眼裡的臺靜農 :莊靈·盧廷清·谷浩宇
2020年 6月14日 14:00 - 16:00
臺東池上榖倉藝術館
/ 講 座 介 紹 /
「臺靜農」是時代的標竿。30 年過去,他的字不隨時間湮沒,性格風範,浮出了時代中的身影。透過三個世代的講者( 80歲 / 60歲 / 40歲 ),我們一起看見他們眼裡的─「臺靜農」 。莊靈隨著父親莊嚴護運第一批故宮文物來台,用相機記錄臺靜農與父執輩的相處,是第一代眼裡的臺靜農 。 盧廷清鑽研臺靜農書法 20 餘年, 出版多本書法專書 , 在字裡字外細細品味,是第二代眼裡的臺靜農。谷浩宇為本次展覽之策展人,臺大歷史系畢業後,赴美主修中國美術史,在 21 世紀瞬息交流的藝術脈動中,看見的是第三代眼裡的臺靜農。墨色與紙張透露時代的痕跡,在一甲子的老穀倉,一同賞味三個世代眼裡的臺靜農。
/ 關 於 莊 靈 /
莊靈,1938年生於抗戰時的貴陽,1948年12月隨父親莊嚴護運第一批故宮文物來台。1953初時開始接觸攝影,從此將攝影面對一生志業,創作不輟,不再今任職台視攝影記者二十四年,期間先後在國立藝專,文化大學及銘傳學院兼任攝影講師。曾獲金馬獎,中山文藝獎,中國文藝獎章,中興文藝獎章,吳三連獎及2011年國家文藝獎著有:《攝影藝術散論》、《新聞攝影》、《逆旅形色攝影展專集》、《看見世紀光影》及《莊靈‧靈視》等書。
/ 關 於 盧 廷 清 /
盧廷清,1959年生於桃園。現為實踐大學專任教授,講授藝術史,藝術賞析,人體素描等課程。長期研究書法藝術,並從事書法、油畫創作。著有書法專書《沉鬱.勁拔.臺靜農》、《博涉.奇變.陳丁奇》、《書藝珍品賞析-臺靜農》、《黃庭堅的狂草藝術研究》、《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與杜忠誥合著)、《于右任的書法世界》(與楊純惠合著)等,文章則散見《美育》、《故宮文物》、《歷史文物》、《史物論壇》等期刊。
/ 關 於 谷 浩 宇 /
谷浩宇曾策劃2018年池上穀倉藝術館「 蔣勳私藏展 」,上海佳士得藝術空間「 蔣勳-天地有大美」,1977年出生於台北,台灣大學歴史系,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畢業。2008年,谷浩宇創立谷公館畫廊,為台灣新一代畫廊代表,每次展覽均由谷浩宇親自規劃策展,以華人文化背景為底蘊,從現代到當代,從台灣到亞洲,至少面向21世紀瞬息交流的藝術脈動。
/ 講 座 資 訊 /
講座時間 | 2020年06月14(日)14:00-16:00
講座地點 | 池上穀倉藝術館(台東縣池上鄉中西三路6號)
講者 | 莊靈(攝影家),盧廷清(實踐大學專任教授),谷浩宇(策展人)
● 講座名額已滿,開講前10分鐘現場開放候位。
****
【美學系列 臺靜農紀念展系列4】蔣勳/惸獨鰥寡皆吾兄弟
臺靜農老師的紀念展,使我思考著近代知識分子許多不同的面向。
這個展覽若是定位在「書法」,臺靜農是「書法家」,那麼「書法家」給大眾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許多人喜歡寫毛筆字,許多人臨摩古碑帖,〈蘭亭序〉〈玄祕塔〉〈乙瑛碑〉〈大唐中興頌〉……頗有不少書法的愛好者長年用力於臨摹,也有很好的成績。
臺靜農先生和許多的書法愛好者一樣,他當然也經過臨摹前代名家碑帖的階段。一直到晚年,他也寫〈石門頌〉,寫〈倪元璐〉,看到台北故宮收藏的蘇東坡〈寒食帖〉,他也寫了很多次。
書法的學習,也是造型,卻也不完全是造型。
臺靜農先生臨寫〈石門頌〉,很多時候已不完全是「臨」「摹」。
「摹」是用半透明的紙蒙在原件上,有時用燈箱照著,用淡墨細線勾摹出字型,在雙鉤間再填墨。
「雙鉤填墨」最近似真跡字型,但原作者書寫的速度快慢輕重,墨的濃淡乾濕,筆勢頓挫,這些書法中最美、也最顯示個性的細節可能都不見得被摹者掌握。
不對的巴哈演奏,譜都正確,卻可能沒有細節,沒有音樂的呼吸。
收藏家斤斤計較「摹本」優劣,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也是書法學習的最難處。以前在台北故宮上莊嚴老師的「書畫品鑑」,他就常拿出不同版本的〈蘭亭〉摹本,「定武拓本」「神龍本」,擺在眼前讓學生比較。不比較不容易看出細節差異,也會誤以為自己寫的真是〈蘭亭」。
〈蘭亭〉真跡早已不在人間,歷來就依靠「摹本」或「摹本的摹本」來揣測臆想真正的〈蘭亭〉。「永和九年,歲在……」我們臆想的其實是一個不存在的〈蘭亭〉,一個經文裡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個「無上正等正覺」的「空」。
而那個「空」正是所有書寫者窮其一生要去領悟的正等正覺,不再是摹,也不再是臨,而是跳脫窠臼,領悟創作的大自在。
徐渭如此,金農如此,弘一如此,臺靜農如此。
常常在想,臺靜農拿起毛筆,除了想到書法,還會想到什麼?
「栗里奚童亦人子」不只是書法,不只是樊增祥的一句詩,也是臺靜農藉以寄託自己社會關懷的微言大意吧。
書法的有趣在此,「東山伎女是蒼生」,這一南朝的老典故,龔定盦寫成詩句,臺靜農寫成書法對聯,提醒的或許就不只是書法文學,而是書寫者對「人子」「蒼生」的悲憫之心吧……
我如此看臺靜農的書法作品,試圖把老年寫「書法」的臺靜農和二十餘歲寫作〈地之子〉小說的臺靜農連結起來。
經歷五四運動,經歷中日戰爭,經歷國共內戰,經歷台灣的軍事戒嚴,臺靜農,一位有懷抱有理想的知識分子,從小說到書法,看來不同的創作裡,長達五、六十年,有沒有一貫在作品中不曾泯滅的信仰?
年輕時的小說受魯迅看重,魯迅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讚許臺靜農「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一九三○年代被期許為社會弱勢邊緣的被壓迫者代言的臺靜農,會在軍事戒嚴的白色恐怖時代,忘了自己青年時的初衷嗎?
臺靜農書法的「字外有字」也許正是因為跨越在書法與文學之間,跨越了古典與現代,跨越了文人與庶民大眾,心中有「人子」有「蒼生」才使他的創作別具一格吧。
不只一次一次重複書寫「人子」「蒼生」,藉著大眾容易了解的對聯形式,堅持傳布他的社會信仰,我們也很容易看到他總是不能忘懷於「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的偉大情懷。在匡時拍賣公司的網站上看到臺靜農書寫的宋代哲學家張載的〈西銘〉:「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圖一)
張載的〈西銘〉是宋代理學社會關懷思想的重要啟蒙,當然來源於《禮運‧大同篇》「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張載更進一步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把自己與眾生連結在一起,創始了「民胞物與」的近代啟蒙運動人道主義的核心價值。
張載的〈西銘〉是儒家童蒙的經典教科書,臺靜農不會不熟,但是,從《新青年》時代多少帶著「憤青」氣質的叛逆作家,到了晚年,再回頭書寫張載這一段話,或許感觸頗多吧。
這一幅〈西銘〉是用隸書體寫的,也許會想到〈石門摩崖〉的蒼勁斑駁。但這幅書法的「隸體」其實已大大變形,許多點捺頓挫裡透露著書寫者極大的悲憫與不忍。「疲、癃、殘、疾」三個與肢體殘缺有關的「病」字偏旁,一個比一個更扭曲壓抑。「疾」的偏旁擠壓特別明顯,書寫者似乎意識著,或潛意識著自己心裡對肢體廢疾者、心靈孤獨者的不忍,用筆時有這樣多的苦澀困頓。
那些都可以稱為「兄弟」的殘缺者,如此「顛連無告」,書寫者彷彿在問自己:誰可以為如同兄弟的他們代言發聲?
詩書畫三絕冊
傳統文人常有「詩書畫三絕」的說法,把詩,書法,繪畫連接在一起,作為文人創作追求的一種境界。
詩書畫三絕,歷來的例證並不相同。蘇東坡三者都強,但並沒有實際作品傳世,看到他在一件作品中綰合三者。
元代的趙孟頫大概是最早有意識把詩書畫三者結合的創作者,他的許多作品都可見三者的結合。元四大家受趙孟頫影響,也都有詩書畫三絕的傾向,倪瓚最明顯,詩畫書法都潔淨峭傲,透明到一塵不染,最能見到詩書畫三絕美學上的一致性。
明代的唐寅,沈周,徐渭,風格不同,也都用力於三絕的追求。唐寅秀美瀟灑,沈周寬厚平和,徐渭狂野叛逆,都能在詩風畫風上借書法統一起來。
到了清代揚州畫派的金農、鄭板橋、李鱓、羅聘都可以是三絕美學的實踐者與完成者。
臺靜農先生繪畫作品很少,他與同代畫家張大千、溥心畬都有來往,但甚少下筆,偶然玩墨,大多也限制在梅花、蘭草、松、菊這些文人喜愛的題材。文人畫原本以書法入畫,梅、蘭、竹、菊,文人喜愛四君子的題材,也大抵可以把自己擅長的書法筆墨轉入繪畫。「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趙孟頫在竹石一類的畫作上題詩,明顯指出繪畫與書法,有相通的筆墨,籀文可以畫樹幹,飛白用來皴石,竹子的撇捺都與八法相通,也可以說:東方水墨的素描基礎其實是書法。
臺先生勤於書,自然會玩筆墨於畫,他畫的梅花明顯脫胎於書法線條。
但我們不常見臺先生的畫作,這次池上穀倉的「紀念展」難得看到台大圖書館借出的一套冊頁,封面有謝稚柳先生題「詩書畫三絕冊」,可以看到臺靜農創作上有趣的一面。
冊頁最後有臺先生親題跋尾:「在甲子命值磨蝎宮,施淑弟持素帋冊子來,云可書詩稿,因信筆為之,遣憤懣於一時。余之詩畫皆是外道,萬不可示人,留作紀念可耳,詩多居蜀時所作。
靜者識於台北龍坡丈室」。
一九八四年,施淑送臺老師空白冊子,可以寫詩稿。結果「信筆為之,遣憤懣於一時」。
讀到這裡,不禁會想:臺先生說的「憤懣」指的是什麼?
在大學教書數十年,謹言慎行,平日溫文儒雅的臺老師,在屆齡退休之時,為何在私密的冊頁裡說到了「憤懣」?冊頁本來是傳統文人友朋間題贈玩賞的筆墨,或書或畫,不求公開發表,也不適合公開展覽。這樣的形式或許恰好引發了創作者發發牢騷,對知己透露一點不會公開的私情,又詩又畫,甚至嘲諷世事,使人看到臺先生平日不多示人的另外一面。
跋尾又說:「余之詩畫皆是外道,萬不可示人,留作紀念可耳。」
這是對很親的學生講的私密話,叮嚀「萬不可示人」,不能公開給別人看,留作紀念而已。
東方文人的冊頁、手卷原是二三知己燈下把玩,也常常更可見創作者真性情隨意率性的一面。臺老師過世三十年,池上穀倉有幸展出這件作品,更可以體會其中幽微況味吧。
冊頁從畫梅花開始,題語多自我調侃,說自己久不作畫,「不成樣子」,文人玩墨戲筆,原不在意計較好壞,卻也常常有意外的驚喜。
冊頁畫了「葫蘆」,調侃自己依樣畫葫蘆,畫上題字是:「依樣依樣,只是不像」。日常生活裡,親近臺老師,常看到他有這種孩子氣的頑皮,或許是平日一般人不容易看到的。冊頁越到後面越能看得到他說的「憤懣」,他畫了一叢菊花,題畫詩寫道「此陶公籬邊物,非今日人家客廳所陳癡肥庸俗者可比」。(圖二)
這是真的有點「憤懣」了,好像惋惜陶淵明好端端的「採菊東籬下」落難到當代豪宅客廳,成為「癡肥庸俗」的裝飾。
不是私密冊頁,相信臺老師不會輕易發這樣的尖刻之語,但也很高興隱忍在溫文儒雅下的真性情可以有時發洩一下他的不屑。
「三絕冊」中有一段文字題為「歇腳偈」,大概可以用來解讀臺老師「不可示人」私密心事的註解。
「歇腳庵」是臺老師初來台北住進宿舍給自己書房取的名字,「歇腳」當然以為是暫時。匆匆四十年過去,寫這冊頁時已是退休之後。因為朋友寫來「迷金偈」,臺老師一時興起應和,「戲湊十八句」名曰:「歇腳偈」。
「行者歇腳,法螺打碎。不禪不戒,得大自在。
仁者書來,意何悲嘅。金迷夢醒,良時難再。
山河大地,幾番更代。伊誰慧黠,來去無礙。
胡蘆沒藥,擔糞賣菜。瓶酒缽肉,何妨醉態。
日暮掩扉,任他狗吠。」
「偈」是佛家開示眾生的短詩,通常語言直白不加修飾,因此也特別透露了臺靜農先生儒雅下不常示人的另外一面,有憤怒,有率性,有犀利的諷喻,「瓶酒缽肉,何妨醉態。日暮掩扉,任他狗吠」。黃昏關了門,管他門外狗叫,結尾果然是「不可示人」的憤懣之語了,而且狠狠地罵了小人。相處多年,在先生逝世後三十周年看到這樣私密的心事,其實是悲欣交集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