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加工中) 松浪信三郎著《存在主義》梁祥美譯,《譯者序》(1982)


梁祥美在"前言"中誤以為存在主義一字出自法文,其實應該是丹麥文:如附文,取自Oxford Dictionaries網站。


Peter E. Gordon reviews Daphne Hampson’s book on Søren Kierkegaard—widely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religious thinker of the modern age, often called the founder of existentialism, and a figure, Gordon writes, whose influence “spans ideologies of all kinds.”

Kierkegaard is widely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religious thinker of the modern age. This is because he dramatized with special intensity the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secular reason, between private faith and the public…
NYBOOKS.COM|由 PETER E. GORDON 上傳

---
20世紀初,梁啟超即發現日本多"學者",而當時,中國幾乎沒貫通中西學術的"學者"。
我們將2016年的翻譯貢獻獎頒給梁祥美女士。
在李日章先生的回憶錄,讚美梁女士的貢獻。
我近日重溫梁祥美翻譯的兩本書,大為驚嘆日本作家的學問淵博和譯者的努力:
晨鐘出版社出版的人互田六三郎《愛的哲學》1971
松浪信三郎著《存在主義》,《譯者序》(1982)
梁女士寫的感想說得少些,有點遺憾,我們將作一些參考的文本給大家欣賞!





松浪信三郎著《存在主義》梁祥美譯,《譯者序》(1982)

                                        「存在」是什麼?     


存在主義名稱的由來
       不用說,「存在主義」是從法語的 existentialisme 翻譯過來的,但是這一個新創詞的使用,在法國也是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才開始的,以前誰都沒有用過這樣的字,當然字典上也找不到它。了解二十世紀哲學動向的人,應該很清楚這件事,但是一般人對這個奇妙的字就很費解了。因為戰前,再哲學的領域哩,雅斯培就曾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存在哲學」,海德格爾的哲學也時而被稱為「存在的哲學」,但這些名稱只不過在哲學的狹窄領域裡通用,並未能指示現代思想的一個潮流或動向。可是戰後,



existentialism


Origin

Translating Danish existents-forhold 'condition of existence' (frequently used by Kierkegaard), from existenti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