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來罷!
去尋一個更新的世界是不會太晚的。
………………
用掉的精力固然不回來了,剩下的還不少呢!
現在雖然不是以前那樣掀天動地的身手了,
然而我們畢竟還是我們,──
光陰與命運頹唐了幾分壯志!
終止不住那不老的雄心,
去努力,去探尋,去發現
永不退讓,不屈服。
****
《易‧乾》:“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
《老子》第八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漢賈誼《新書‧道術》:“功遂自卻謂之退。”唐韓愈《復志賦序》:“其明年七月,有負薪之疾,退休于居,作《復志賦》。”
《漢書‧董仲舒傳》:“古人有言曰:‘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
今天是Herbert Alexander Simon (June 15, 1916 – February 9, 2001)先生"生日"。
我跟東海的羅時瑋教授"打氣",出版一本退休的文選作紀念。
我說個故事:Complex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Impact of Herbert A. Simon (1989) 這本書是Herbert A. Simon 70大壽的慶祝論文集。Simon 自己寫的"科學家做為問題解決者"一文,收入其回憶錄Models of My Life的末章(1996)。" 又,Complex Information Processing"是CMU稱"人工智能" (AI 的用法。
我原計畫作5片,結果只作出3片*--待後製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與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IV. Gustave Flaubert, 1821~80 and George Sand 1804~76
*V.川端康成 與 東山魁夷
2018年為紀念Herbert A. Simon的系列演講『益友系列: 友情六講 (及主要文獻根據 ) 2018年6月15日 』主題之一,預計5月9日在漢清講堂錄影。
I. Herbert A. Simon 1916~2001and Allen Newell 1927~1992
II.《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與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
III. Amos Tversky and Daniel Kahneman
IV. Gustave Flaubert, 1821~80 and George Sand 1804~76
V.川端康成 與 東山魁夷
VI. 馬克斯與恩格斯 (2018年暫時跳過)
VII. W. Edwards Deming and W. A. Shewhart
2016年6月15日 3:37 ·
這篇寫得很不錯。記住,20世紀末, Herbert Simon的辦公室內,即有繪畫和音樂的人工智能軟體。現在.....
文中說他寫的書達20本,最有名的是{管理行為} (拙譯蒙 Herbert Simon列入書單。)
我也可以講講他與Jorge Luis Borges 的訪談、互動:
“A book is not an isolated being: it is a relationship, an axis of innumerable relationships”
―from FICCIONES by Jorge Luis Borges
羅時瑋 難得有此老友,當然就拼了!
管理Hanching Chung
2016年12月5日 9:13 ·
2天前的清晨,約7點多,我與梅廣學長 (此次論壇上台報告的,有些是他的學生)和某學弟逛 (東海大學)"文理大道"。
陽光普照,水泥道上來往的民眾"絡繹不絕",草坪上也有人,如此人間景象,讓人想起陳其寬老師晚年,也是踏上它,沿斜坡而下,他似乎有點驚訝"兩岸"的榕樹,有的業已可合抱......
我跟他們講1971年入學時最難忘的景象之一是,隔幾天中秋夜,校園開放,過後,所有的草坪上頭都鋪上垃圾,學校動員許多工讀生清理 (當年,賺了幾次工讀費),約花3天才能讓校園復原。
像文理大道,同一地方,不同的時段,讓不同的人們分享好風景,包括楊德昌晚期拍片《一一》等等,這些,我認為都是美事!
****
同學羅時瑋建築師退休。我初讀其學生的祝詞,說在東海8年,很驚訝,細算,大學5年,碩士班3年吧?
在西方國家,8年應多半可拿到博士學位了。從事教育者,真是任重道遠,師生的青春投資,都如此巨大。
在西方國家,8年應多半可拿到博士學位了。從事教育者,真是任重道遠,師生的青春投資,都如此巨大。
"謝謝兩位老師於東海八年的照顧與指導。也讓學生感受到自身專業與環境都關係。....."
----
讀了約20位學生在FACEBOOK的貼文,真豐富。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921地震後他帶學生投入重建的案子與關老師帶他到雲南........
讀了約20位學生在FACEBOOK的貼文,真豐富。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921地震後他帶學生投入重建的案子與關老師帶他到雲南........
*****
羅時瑋
歡送會後的早晨,
呼吸第一口退休空氣,
新鮮、濕潤、自由!
感謝東海!
感謝一路相伴的
師長們、朋友們、學生們!
感謝一路相伴的
師長們、朋友們、學生們!
無限感激!
就這樣,我成為—-我。
就這樣,我成為—-我。
*****
"羅時瑋的「君子風vs.現代性:東海大學校園建築之'象'」";時瑋是我大學建築系同學 (我沒邀工業工程系同學),他從台中來,盛情感人。
這場試從東海校歌中的"儒家"/君子之道,來構建東海的校園之史詩之作。
當然,基督徒或另有說法:我認為真理之道,在愛心:這次最令我訝異的是,I. M. Pei (貝聿銘先生)並沒有跟美國的"聯合董事會"要設計費。
我四十多年來,第一次聽他"報告"。他的Presentation,有許多意外:最嚴重的是,我的電腦無法打開他的ppt,所以,時瑋其實是對著投影機的Gmail的幾張黑白照片present,然而,他似乎將其論文和ppt都背下來了(我沒這種本事;雖然他在10下旬在東海的"兩岸校園交流會"發表過......)......約11月15日,我發現他還沒將ppt給我,給他信說,必要時,我要下台中,搞定它們。
當晚,時瑋將其ppt分成3段,從email寄給我,並請我將論文轉給【易】學專家林義正教授,希望有機會向他請益。 我當即將檔案轉給影片編輯人Hans和林教授。
昨晚,Hans將「東海大學校園建築之'象」上傳YouTube,近12小時來,約有90人"看過"它。他來信:
"漢清:
太厲害了!那麼快就剪輯出片子!
謝謝漢忠,真不簡單!還另上網找老照片來補充!
謝謝啦!
借你的生日讓我賣瓜了!
時瑋
東海大學校園建築之「象」 2017-11-08 羅時瑋
194 東海大學校園建築之「象」 2017-11-08 羅時瑋
羅時瑋 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 我來大膽分享的題目是:…
YOUTUBE.COM
羅時瑋老師與關華山老師 教育分享論壇暨退休餐會
羅老師
令人尊敬的東海建築學者關先生與羅先生退休的歡慶會!我在東海建築系任教一直受到這兩位長者的照顧與提攜,他們的風範與無私的付出是真正的東海建築師範的典範!
2023/07/09
今天想念我最敬佩的父親吳艮宗先生
今天首度來到他所蓋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頂端
今天這個日子對我來說意義非凡
能登上教堂的頂端
這輩子大概也就這麼這一次了
也非常感謝張志遠老師特別邀請我及志遠兄的專業導覽及蘇祥緯先生的大力協助
因國定古蹟在維護維修中
才有機會登上路思義教堂頂端
看見當初我父親在蓋教堂時是多麼艱難
是多麼一件不容易的事
真的非常感動
我以我父親為榮
路思義教堂是我父親吳艮宗先生為上帝蓋的房子
也是東海大學的地標與精神堡壘,榮登20世紀全球十大優美建築殊榮,並於2019年獲文化部升格為國定古蹟
東海大學 我父親吳艮宗先生所領導之光源營造廠在東海前後共蓋了七十餘棟校舍
文化部近日公告~台中市「路思義教堂」及「台中州廳」指定為國定古蹟,台中再添2處歷史資產
「路思義教堂」民國52年完工~是知名建築師貝聿銘、陳其寬等人合作設計~配合結構技師鳳後三的精密計算及吳艮宗先生的光源營造廠~共同完成屬現代主義建築中鋼筋混凝土薄殼結構經典之作~是國際設計風潮與在地營造完美結合的台灣戰後現代建築典範
路思義教堂低調的將物理環境與建築技巧,精巧的隱藏於細緻的結構系統與構造手法上,維持其菱形貼面材料、重力換氣概念的天窗功能,在台灣物資匱乏的戰後復甦階段,是現代主義在台灣的實踐,呈現精采又富內斂的詮釋。
經文化部「第7屆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會第8次會議」決議,同意「路思義教堂」指定為國定古蹟。
東海大學能夠以國定古蹟的身分來保存有意義的現代建築第三個最重要的意義是路思義教堂在2017年9月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不到兩年的時間即升格國定古蹟~是全台105座古蹟中的唯一~顯見路思義教堂的價值珍貴~深受肯定
東海大學
我父親吳艮宗先生所領導之光源營造廠在東海前後共蓋了七十餘棟校舍。首批建築是六棟教職員宿舍(1956年),接著又陸續興建約廿幾棟宿舍。其後,又興建第三批男生宿舍(1958年)、醫務室(1958年)、唐榮捐贈的實驗室(1959年)、舊活動中心(1959年)、舊建築系館(1961年)、招待所(1961年)、藝術中心(1962年)、路思義教堂(1963年)、宗教中心(1963年)、 衛理樓(1963年)、舊校門(1963年)、生物系館(1964年)、文理大道鐘樓(1965年)、男單身教職員宿舍(1966年)、畢律斯鐘樓(1966年)、工學院(1968年)、女生餐廳(1970年)、舊圖書館增建(1971年)。吳德耀校長特別贈予吳艮宗先生榮譽獎狀一紙,以表達東海的謝意
不只完成華裔建築名師貝聿銘、建築巨擘陳其寬、張肇康設計的教堂,整個東海校園舊校舍,從1956年起他就參與如文理大道、鐘樓等70餘棟的建造,可說東海令人感受肅穆動人的房舍,泰半由他執行
我父親吳艮宗的貢獻為何?「懷念為上帝造房子的人-吳艮宗」短文,指出他是當年建造教堂的主角,帶領光源營造廠工班,以那時能達到的最嚴謹營造水準,完成這座感動人心的作品,是那個時代在台灣最受矚目的建築事件
當時蓋東海教堂有多困難?羅時瑋院長說這是今天無法想像,因4片雙曲面組成的結構體,當時沒電腦可畫出曲面體也無電腦切割機可作精準模型,只能靠貝聿銘事務所提供的8張施工圖和陳其寬作的小模型來想像施工
我父親先組足尺模型,再實際在三向度空間中揣摩曲面構成,後放樣製作鷹架,在水平垂直方向組構出雙曲面模板,而組構的每根構件並不完全一樣,但最後每一支螺栓都可順利鎖上,四片曲面體從地面斜邊往上施作,逐漸到頂朝東西向擺正,真是大考驗
考驗在結構工程,他以自負成敗條件,改變原施作工法,並將混凝土強度從3000psi提高到4000,並將6分鋼筋改為8分,量從100頓增加約50噸。羅時瑋感慨,在偷工減料不絕於耳的今天,吳艮宗是打著燈籠難找啊!
因綁鋼筋時吳艮宗發現施工圖薄殼裡外兩層鋼筋間未標示繫筋,他本可按圖施工,將責任推給設計單位。但他深感不安,後來他還緊張地坐夜車到台北找結構工程師商量,證實是繪圖疏失,最後還自掏腰包把繫筋補上。羅時瑋說,不如此,教堂結構體拆模,可能立刻崩塌,後果不堪想像
羅時瑋院長指出,50多年來教堂磁磚從不曾脫落一塊,這都是當年扎實施工才有的功力,並說「這是台灣在1960年代純真時期的具體表徵,建築物可依靠一個「誠」字集結眾力完成,不管是雙曲面頂上的十字架或城隍廟 的筊示,都是至誠與天地感通的見證,教堂的完成,是吳艮宗等建造者的勇氣與創意的昇華。」
路思義教堂檔案
造價 150,000 USD (1960年代幣值)
主層面積 397平方公尺(120坪)
內部體積 4428立方公尺
高度 19.6公尺
平面最大橫寬 30.25公尺
屋面磁磚數 80,000塊
水泥用量 8,000 包(每包 50 公斤)
座席人數 460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