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清講堂『』〈〉【】。.‧;—★★★★★★ 『:曹永洋:《從史懷哲到陳五福 》』 ( 漢清講堂「人文促進獎」(2016.10.1)受獎致詞稿)、『《傳記文學之路》』、
『談《東海大學學報》第一期』、
我談《東海大學學報》第一期中梁容若先生的提議和趙元任先生的可能回應

54:05談《東海大學學報》第一期 曹永洋
hc iTaiwan
《東海大學學報》(第一期) 出版於1959年6月,很有意義.....
梁榮若先生的論文(題目是),內容力陳"由注音符號譯寫外來語"的需要。這種翻譯上的標準化,日本已"成例"。台灣由於日語教育普及,"很容易理解"。
梁容若先生另在〈與趙元任先生談國語教育〉(1959.2.26 聯合報)中說:
"現在還缺乏注音符號與英法德文音素對照表,和譯寫的法則;這非先生不能制定。希望你抽時間規定方案......."
我向張華兄請教,能否從趙元任先生的翻譯作品等,"列出注音符號與英(法德)文音素對照表"?
我給張華的email標題:能否 reverse engineering注音符號與英(法德 )文音素對照表
(作法之一:利用Google Translate,將趙先生的翻譯輸入......; .....
(作法之一:利用Google Translate,將趙先生的翻譯輸入......; .....
『曹永洋談徐復觀教授與東海早期的門生』 、
徐均琴《徐復觀先生剪影》《徐復觀家書集 》;曹永洋談徐復觀教授與東海早期的門生;推廣:與漢寶德先生
曹永洋談徐復觀教授與東海早期的門生 2016-07-2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2B8dYo0n78&t=7s
可以補充徐復觀先生與他人的關係。先談東海校園內的、良性的。
譬如說,建築系的漢寶德先生,曾聽徐先生的「中國思想史的課」。漢先生給學生設計課的題目之一是"新時代的媽祖廟",這讓徐先生讚美。
這些都請參考漢寶德先生的回憶錄《築人間》。
2016年7月27日下午2:07 ·
謝謝曹永洋、陳忠信、盧瑞彥、官生平夫婦等參加"漢清講堂":
曹永洋談:徐復觀教授 (1904-1982)與東海早期的門生
與談人:陳忠信、鍾漢清
第一屆 1959級: 蕭欣義、陳淑女、鄭欽仁、陳己香、夏友平、陳廷美
第二屆 1960級:梅廣、曹永洋、童徳淦、吳新一、劉全生
第三屆 1961級:洪銘水、杜維明
第四屆 1962級:陳文華、薛順雄
第五屆 1953級:楊牧 (王靖獻、葉珊)、陳少聰
第六屆 1954級:
第七屆 1965級:司馬文武 (江春男)
第八屆 1959級:王孝廉 (王璇)
第九屆 1960級:楊誠 (殷惠敏、漁父)
第十二屆 1963級:周渝、莊紫蓉
第十三屆 1964級:陳銘堯
第十八屆1976級: 陳忠信
****
徐均琴是徐復觀的長女,旅美。我於2020.9.4 收到她從美國寄來的《徐復觀先生剪影》,可以鳥瞰徐先生的家庭、師友、學生通信、著作等。謝謝她。
『永遠的張深切 林義正 曹永洋』
從史懷哲到陳五福
曹永洋
高中時代開始,在課堂以外的讀書生涯中,有幾本書大大影響了我的人生圖像。早年大同「協志工業叢書」裡的《史懷哲自傳》、《西洋哲學史話》、《人類的故事》、《教學的藝術》等,其中重慶南路書店可以買到的《巨人三傳》(貝多芬、托爾斯泰、米開蘭基羅),竟引導我日後走向傳記文學之路。幾年後我才知道《巨人三傳》的譯者是譯著等身的傅雷先生。一共分成六冊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不但是一本文學名著,傅雷的譯筆之優美、流暢,六十年來始終是我的案上書。
尤其意想不到的史懷哲56歲完成的《自傳──我的生活與思想》延伸的影響,餘波盪漾。這位36歲時在德國已擁有哲學、神學、音樂、醫學四個博士的歐洲傳奇人物,決定放棄自己最喜愛的教學、傳道、音樂演奏和寫作,離開歐洲的文明核心,與新婚一年的妻子海倫乘船航向歐格威河流域十分荒涼的非洲密林蘭巴倫,這一年是1929年。經過31年法屬剛果獨立,史懷哲行醫的蘭巴倫,建立了加彭共和國。在經過將近90年的時間之開拓、淘洗,史懷哲所揭示的「敬畏生命」,他通過未非洲人民所做的醫療服務,早已成為貫徹人道主義行列中最巨大的火炬之一。
1964年我回故鄉士林教書,在當時天主教創辦的一份雜誌《現代學苑》寫了一篇《現代叢林醫生史懷哲》。不久,台灣醫界、宗教界、教育界、藝文界,由陳五福、郭維租、高俊明、謝禧明、施義勝發起成立,後來定名「台灣史懷哲之友協會」 (因為當年成立團體時,採用「台灣」二字是很忌諱的事。)
有一天,在東海大學與我相差七屆的施義勝打電話給我,說我這篇文字能否給他們的《史懷哲之友》雜誌轉載?我當然無條件答應。就因為這篇文章,施義勝把我引薦到陳五福醫師面前 (他是台北帝大時代的醫學士,後來到日本福島大學獲得眼科博士,可是他總是告訴我:「稱我陳醫師就好,這樣我比較自在。」) ──我常與好友提到這一段奇緣。在我的寫作生涯中這是我得到的一份最高稿費,幸好不是楊逵先生《和平宣言》八百字竟然讓他在火燒島坐牢12年!這段冷幽默有點比喻不倫,但是我對在「東海花園」用鋤頭在大地流汗耕耘的楊逵是充滿敬意的。
正因為這些奇妙的旨意和安排,我這個平凡的教書匠,才有機會走向傳記寫作,又有幸能夠在新潮文庫編輯台上出版一系列有關史懷哲的著作,編了一些史懷哲選集。其中,擔任史懷哲有關的文字義工將近25年,更是我非常珍惜和懷念的。日後我寫作中的七本本土人物傳中,陳五福與郭維租就是「台灣史懷哲之友協會」的第一任、第二任會長!
陳五福與史懷哲開始通信,是因為讀到日本野村 實的一本日文書《史懷哲其人其事》 。 那時他已經創立「慕光習藝所」 (今定名為「慕光盲人重建中心」) ──這時已經是史懷哲的晚年,如同當年18歲的法國大學生羅曼‧羅蘭寫信給當時已經名滿天下的俄國文豪托爾斯泰。誰能想到已近70高齡的托翁用法文給這位青年學生回了37業的長信 (足以編成一本小書), 難怪羅曼‧羅蘭會感激涕零,日後為他立傳。
晚年的史懷哲,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原本來自世界各國的信件都得用裝米殼的大袋綑綁,如今關心的報導、捐款更是如雪片飛來。
已經84歲高齡的史懷哲也一樣用德文親筆回了陳五福三封信 (日後,才由秘書代筆),史懷哲說他看到「慕光習藝所」照片中的規模,和陳醫師照顧視障盲生並給他們學習點字、閱讀、運動和自立生活的各種教育,相當感動。他說:「我初抵蘭巴倫時,甚麼都沒有,渡輪運上來的是歐洲慈善團體的幾箱藥品、一些必需的基本重要醫療器材,登岸當天就在養雞場旁邊,鋪上草蓆為一位難產的非洲孕婦剖腹接生......。」
日後,從傳記寫作中,才了解史懷哲、陳五福、郭維租.......這些 非凡人物,要從小軼事去認識他們的靈魂。這是我從事傳記寫作獲取的寶貴心得。至於我的寫作水平當然不能與羅曼‧羅蘭相提並論。只是我的禿筆所記的事蹟,大抵可以相信。
2016.8.21
~~~~~~ 考慮的另一版本
從史懷哲到陳五福
曹永洋
高中時代開始,在課堂以外的讀書生涯中,有幾本書大大影響了我的人生圖像。早年大同「協志工業叢書」裡的《史懷哲自傳》、《西洋哲學史話》、《人類的故事》、《教學的藝術》等,其中重慶南路書店可以買到的《巨人三傳》(貝多芬、托爾斯泰、米開蘭基羅),竟引導我日後走向傳記文學之路。幾年後我才知道《巨人三傳》的譯者是譯著等身的傅雷(1908-1966)先生。一共分成六冊的《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 ,1904-1912間連載),不但是一本文學名著,傅雷的譯筆之優美、流暢,六十年來始終是我的案上書。
1964年我回故鄉士林教書,在當時天主教創辦的一份雜誌《現代學苑》寫了一篇《現代叢林醫生史懷哲》。不久,台灣醫界、宗教界、教育界、藝文界,由陳五福(1918年12月20日-1997年11月8日)、郭維租(1922年-)、高俊明、謝禧明、施義勝發起成立,後來定名「台灣史懷哲之友協會」 (因為當年成立團體時,採用「台灣」二字是很忌諱的事。)
有一天,在東海大學與我相差七屆的施義勝給我,說我這篇文字能否給他們的《史懷哲之友》雜誌轉載?我當然無條件答應。就因為這篇文章,施義勝把我引薦到陳五福醫師面前 (他是台北帝大時代的醫學士,後來到日本福島大學獲得眼科博士,可是他總是告訴我:「稱我陳醫師就好,這樣我比較自在。」) ──我常與好友提到這一段奇緣。在我的寫作生涯中這是我得到的一份最高稿費,幸好不是楊逵先生《台灣和平宣言》八百字竟然讓他在火燒島坐牢12年!這段冷幽默有點比喻不倫,但是我對在「東海花園」用鋤頭在大地流汗耕耘的楊逵是充滿敬意的。
正因為這些奇妙的旨意和安排,我這個平凡的教書匠,才有機會走向傳記寫作,又有幸能夠在新潮文庫編輯台上出版一系列有關史懷哲的著作,編了一些史懷哲選集。其中,擔任史懷哲有關的文字義工將近25年,更是我非常珍惜和懷念的。日後我寫作中的七本本土人物傳中,陳五福與郭維租就是「台灣史懷哲之友協會」的第一任、第二任會長!
)。 那時他已經創立「慕光習藝所」 (今定名為「慕光盲人重建中心」) ──這時已經是史懷哲的晚年,如同當年18歲的法國大學生羅曼‧羅蘭 (Romain Rolland ,1866 – 1944) 寫信給 (1887 ) 當時已經名滿天下的俄國文豪托爾斯泰( 英文通稱為 Leo Tolstoy,1828-1910)。誰能想到已近70高齡的托翁用法文給這位青年學生回了37頁的長信 (足以編成一本小書), 難怪羅曼‧羅蘭會感激涕零,日後為他立傳 (La Vie de Tolstoï ,1911)。
晚年的史懷哲,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原本來自世界各國的信件都得用裝米穀的大袋綑綁,如今關心的報導、捐款更是如雪片飛來。
已經84歲高齡的史懷哲也一樣用德文親筆回了陳五福三封信 (日後,才由秘書代筆),史懷哲說他看到「慕光習藝所」照片中的規模,和陳醫師照顧視障盲生並給他們學習點字、閱讀、運動和自立生活的各種教育,相當感動。他說:「我初抵蘭巴倫時,甚麼都沒有,渡輪運上來的是歐洲慈善團體的幾箱藥品、一些必需的基本重要醫療器材,登岸當天就在養雞場旁邊,鋪上草蓆為一位難產的非洲孕婦剖腹接生......。」
日後,從傳記寫作中,才了解史懷哲、陳五福、郭維租.......這些 非凡人物,要從小軼事去認識他們的靈魂。這是我從事傳記寫作獲取的寶貴心得。至於我的寫作水平當然不能與羅曼‧羅蘭相提並論。只是我的禿筆所記的事蹟,大抵可以相信。
2016.8.21
人文促進獎:曹永洋先生 (頒獎, 陳忠信, 廖志峰)
曹永洋:台灣史懷哲之友協會 2017-12-07 蘇南洲2009
204 台灣史懷哲之友協會 2017-12-07 曹永洋
"桃・柿育英会"的簡單說明,可參考: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台北:聯經,2012,頁249-52
原刊於已經刪除的blog "在東海大學的微光中 A twilight world of Tunghai University": 曹永洋 (3) 多少往事堪重數 (陳文發)
先簡記一些。
---- 曹永洋:我為什麼投入傳記文學的書寫
謝謝分享,不知道如何跟文發兄致謝--約2月前,曹學長與他來訪,而我可能出外午餐,不遇,很可惜。文發兄能將曹學長提到的那樣多人的名字和事情,寫出來,很不簡單:我經常在曹兄的談話之間,請他告訴聽者,那些人物的名字怎麼寫,因為我們通常看文字認人.....曹兄深藏不露的不少,我舉關於胡適的2例,譬如說,他上次來參加胡適之先生紀念會時,並沒提這:"這張是胡適來台時和傅斯年、黃得時的父親黃純青等人的合照,全都是名人";胡先生的同學當陽明山管理局的主管,請胡先生題"亭"名等 (這些人事可參考我的blog:胡適之先生的世界)。我更要謝謝志峰讓我們了解曹學長的世界之一層面。再謝。
*****繆詠華 :介紹法國龔古爾文學獎,談2015年新譯《小王子》、《夜間飛行》、《天上再見》
像我們這種年過六十的人,能讀完的長篇小說,數量肯定有限。原因很多,像達爾文說的,晚年無法重溫年輕時代的文學詩歌之喜悅;更重要的,體力有限,讀長篇小說是另外一種日行380公里的極限運動。
然而,我主持的討論會中牽涉到的小說,我肯定要讀完它:2015年,同學彭淮棟翻譯的Thomas Mann的《浮士德博士》(當時追將莎士比亞的《愛的徒勞》譜曲的努力),以及2016年初繆詠華譯的《天上再見》(Au revoir là-haut By Pierre Lemaitre)。
《天上再見》很有特色虛實交錯,作者更藉機會向近40位法語作者致敬,小說中引用各家的精簡段落--十字左右。譬如說,書末作者第2次引用Denis Diderot《拉摩的侄子》(Neveu de Rameau ),這次引開篇的"不論好天壞天" (Qu'il fasse beau, qu'il fasse laid):".....只要經過聖索沃爾公墓,不論好天壞天,你都一定會看到....."
然而,我主持的討論會中牽涉到的小說,我肯定要讀完它:2015年,同學彭淮棟翻譯的Thomas Mann的《浮士德博士》(當時追將莎士比亞的《愛的徒勞》譜曲的努力),以及2016年初繆詠華譯的《天上再見》(Au revoir là-haut By Pierre Lemaitre)。
《天上再見》很有特色虛實交錯,作者更藉機會向近40位法語作者致敬,小說中引用各家的精簡段落--十字左右。譬如說,書末作者第2次引用Denis Diderot《拉摩的侄子》(Neveu de Rameau ),這次引開篇的"不論好天壞天" (Qu'il fasse beau, qu'il fasse laid):".....只要經過聖索沃爾公墓,不論好天壞天,你都一定會看到....."
一般而言,繆詠華這一譯本的文字很好。極少數的敗筆,在翻譯"公文"、公告等數處:她的譯文"文白不分" (無法貫徹文書體),很勉強。
*****張華:世界卡洛爾(Lewis Carroll)的研究方向舉例
我周日在台北的北京餐廳與張華兄共早午聯餐。
送他兩本W. Edwards Deming 的譯著:謝謝他2014年暑期在美國利用其"美國時間",並用其"常識審譯文之法" (不合常識的譯句肯定有問題)來校稿。遺憾的是,出版社的編輯主觀過強,竟然刪改我的"致謝"部分,將張華兄在The New Economics 的貢獻拿掉。
真正謝辭:
http://hcdeming.blogspot.tw/2015/12/blog-post_26.html
譯後記;戴明博士《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修正版的導言兼譯後記
我周日在台北的北京餐廳與張華兄共早午聯餐。
送他兩本W. Edwards Deming 的譯著:謝謝他2014年暑期在美國利用其"美國時間",並用其"常識審譯文之法" (不合常識的譯句肯定有問題)來校稿。遺憾的是,出版社的編輯主觀過強,竟然刪改我的"致謝"部分,將張華兄在The New Economics 的貢獻拿掉。
真正謝辭:
http://hcdeming.blogspot.tw/2015/12/blog-post_26.html
譯後記;戴明博士《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修正版的導言兼譯後記
(我跟他講該書2.5段漏譯的故事,中國本只有0.5段補譯。
我竭力鼓吹張華兄譯音卡洛爾(Lewis Carroll)全集。
推荐他的blog!
http://lcstaiwan.blogspot.tw/
深入兔子洞 Well in the Rabbit Hole ─ 愛麗絲●卡洛爾●趙元任探討
LCSTAIWAN.BLOGSPOT.COM|由 HOWARD CHANG 上傳
推荐他的blog!
http://lcstaiwan.blogspot.tw/
深入兔子洞 Well in the Rabbit Hole ─ 愛麗絲●卡洛爾●趙元任探討
LCSTAIWAN.BLOGSPOT.COM|由 HOWARD CHANG 上傳
----梁永安
我會按出版日期先後談談最近期出版的三本翻譯書。
《惡人:普通人為何會變成惡魔?》(Evil Man) 道斯(James Dawes)
《落葉》(Fallen Leaves) 威爾.杜蘭(Will Durant)
《最終點》(Point Omega) 唐.德里羅(Don DeLillo)
《惡人:普通人為何會變成惡魔?》(Evil Man) 道斯(James Dawes)
《落葉》(Fallen Leaves) 威爾.杜蘭(Will Durant)
《最終點》(Point Omega) 唐.德里羅(Don DeLillo)
(以下只提供第一本的書面材料)
《惡人:普通人為何會變成惡魔?》
作者道斯是美國一家小型大學的文學及文化研究教授。若干年前,他應某個人權團體的邀請,到日本訪問一批二戰老兵,聽他們談自己在中國幹下的凶殘暴行。這是本書的「緣起」。(該批老兵戰後先是關在蘇聯西伯利亞戰俘營,幾年後被移送至撫順監獄,在獄中接受中共的思想教育,最後全部獲釋。他們對中國心存感念,回國後致力於打破日本對戰爭罪行的沈默,以此獲得人生意義和人生目的,也因此受到孤立排擠)。
《惡人》收錄了部分訪談內容,但作者把它們切割成一小段一小段,以此為引子討論各種與人類殘暴相關的問題,從哲學、文學、社會學和心理學各種角度作出探索。用作者在前言一開始的話說:「本書要談的是凶殘:它長什麼樣子,它感覺起來什麼樣子,它緣何產生,有什麼方法或許可以防治。」更具體的論題包括(這裡只是略舉二三)戰爭和國家機器是如何使普通士兵變成冷血麻木的劊子手(中譯本副標題「普通人為何會變成惡魔」便是指此),「旁觀者」何以會袖手旁觀,原諒那些犯下滔天大罪而能認錯的戰犯是可能或應該的嗎?試圖「理解」劊子手會不會就是一種對他們的除罪化?劊子手(如那些日本老兵)的自白是可信的嗎,或者說這類「自白」某個意義下是別有動機?
作者在書寫中也反省了伊拉克戰爭,指出美國已經因為神經兮兮而成了一個「隨時就好防禦性射擊姿勢」的國家(典出美軍在越南美萊村射殺老弱婦孺時先蹲下採取防禦性射擊姿勢,以此說服自己對方是有武裝的敵人)。伊拉克戰爭也對美國學界產生了巨大衝擊:「在目前這個後引渡(post-rendition)和後先制(post-preemption)的時代,美國人文學各領域的學者開始問一個問題(其熾烈程度是越戰之後前所未有):『我正在做的學問意義何在?我正在創造或傳播的知識跟現實世界中正在發生的事關係為何?』很多學者開始相信,在這個特定歷史時刻,他們必須面對的最迫切問題包括美國與當代人權運動的關係。」
從以上已可看出,本書的論題複雜眾多,但作者自言,《惡人》的「核心問題」與上述者在性質上迥然不同:「但若說本書有一個核心問題,其性質乃非常不同。那就是:我給各位說書中故事的用意何在?各位聽它們的用意何在?這至今仍是困擾我最甚的問題。」簡言之,這就是「人權書寫的吊詭」的問題:「人權書寫」的目的一方面是教育作者的同情心,但另一方面又極可能會流為一種「人權色情*」(human rights pornography,一種從看八卦獲得的快感),以及讓讀者在付出同情心之後滿足於這種付出,不思進一步的行動:「也許,對著小說好好哭過一場以後,我們的感情便會燃燒殆盡,可以不用在真實世界付出同情。也許,這樣流過淚之後,我們便會覺得我們的付出盡已足夠,覺得我們的慈悲自我形象已獲得充分印證,無須做更多以達到人格均衡。」作者與此相關的另一個擔憂是:「我從展開這專案的一開始便受到這一類的憂慮縈繞。我聽見一些聲音在我腦袋裡悄悄說話:這些人(指日本老兵)在戰爭期間擁有神般的力量。他們單憑說一句話便可以予生或予死,而他們的受害者箭如草芥。現在,事隔多年以後,你卻把同樣大的權力重新賦予他們。有好長一段時間,這些聲音老是在我腦子裡嗡嗡響,讓我什麼都寫不出來。」
作者為解決這些問題絞盡腦汁,事隔多年後才想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用「錯置」(juxtaposition)的書寫方式把「痛」傳遞開去:「我想盡所能讓讀者感到不安全,讓讀者感到痛。」
《惡人》收錄了部分訪談內容,但作者把它們切割成一小段一小段,以此為引子討論各種與人類殘暴相關的問題,從哲學、文學、社會學和心理學各種角度作出探索。用作者在前言一開始的話說:「本書要談的是凶殘:它長什麼樣子,它感覺起來什麼樣子,它緣何產生,有什麼方法或許可以防治。」更具體的論題包括(這裡只是略舉二三)戰爭和國家機器是如何使普通士兵變成冷血麻木的劊子手(中譯本副標題「普通人為何會變成惡魔」便是指此),「旁觀者」何以會袖手旁觀,原諒那些犯下滔天大罪而能認錯的戰犯是可能或應該的嗎?試圖「理解」劊子手會不會就是一種對他們的除罪化?劊子手(如那些日本老兵)的自白是可信的嗎,或者說這類「自白」某個意義下是別有動機?
作者在書寫中也反省了伊拉克戰爭,指出美國已經因為神經兮兮而成了一個「隨時就好防禦性射擊姿勢」的國家(典出美軍在越南美萊村射殺老弱婦孺時先蹲下採取防禦性射擊姿勢,以此說服自己對方是有武裝的敵人)。伊拉克戰爭也對美國學界產生了巨大衝擊:「在目前這個後引渡(post-rendition)和後先制(post-preemption)的時代,美國人文學各領域的學者開始問一個問題(其熾烈程度是越戰之後前所未有):『我正在做的學問意義何在?我正在創造或傳播的知識跟現實世界中正在發生的事關係為何?』很多學者開始相信,在這個特定歷史時刻,他們必須面對的最迫切問題包括美國與當代人權運動的關係。」
從以上已可看出,本書的論題複雜眾多,但作者自言,《惡人》的「核心問題」與上述者在性質上迥然不同:「但若說本書有一個核心問題,其性質乃非常不同。那就是:我給各位說書中故事的用意何在?各位聽它們的用意何在?這至今仍是困擾我最甚的問題。」簡言之,這就是「人權書寫的吊詭」的問題:「人權書寫」的目的一方面是教育作者的同情心,但另一方面又極可能會流為一種「人權色情*」(human rights pornography,一種從看八卦獲得的快感),以及讓讀者在付出同情心之後滿足於這種付出,不思進一步的行動:「也許,對著小說好好哭過一場以後,我們的感情便會燃燒殆盡,可以不用在真實世界付出同情。也許,這樣流過淚之後,我們便會覺得我們的付出盡已足夠,覺得我們的慈悲自我形象已獲得充分印證,無須做更多以達到人格均衡。」作者與此相關的另一個擔憂是:「我從展開這專案的一開始便受到這一類的憂慮縈繞。我聽見一些聲音在我腦袋裡悄悄說話:這些人(指日本老兵)在戰爭期間擁有神般的力量。他們單憑說一句話便可以予生或予死,而他們的受害者箭如草芥。現在,事隔多年以後,你卻把同樣大的權力重新賦予他們。有好長一段時間,這些聲音老是在我腦子裡嗡嗡響,讓我什麼都寫不出來。」
作者為解決這些問題絞盡腦汁,事隔多年後才想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用「錯置」(juxtaposition)的書寫方式把「痛」傳遞開去:「我想盡所能讓讀者感到不安全,讓讀者感到痛。」
*
human rights porn porn
:炒作、煽情http://hcengese.blogspot.tw/2016/05/porn.html
116 從陳五福到史懷哲 曹永洋 2016-09-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