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8日 星期六

紀念 劉振、高禩瑾兩位恩師; 吳玉印老師


高禩瑾 字仲瑜。五十二歲,山東省膠縣人。美國普渡
大學機械工程學士,意利諾大學碩士。曾任工
程師,鐵路機廠廠長、簡任技正、科長、專門委員,臺灣
機械公司總經理,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第二屆理事等職。
現任中國生產力中心主任,臺灣機械公司董事,臺灣省工
業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
,臺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理事,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
工業委員會專門委員,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理事,中華
民國工商協進會名譽理事。




紀念 劉振、高禩瑾兩位恩師 鍾漢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y_yVEjqLw&t=35s
高禩瑾院長在1972年的【工業管理】課程引我去讀Harvard Business School 的 Case Study 和HBR的文章。
80年代初,開始就業,也開始讀HBR。
80年代中,高禩瑾先生在美國過世。台灣的書,含幾年的HBR,就捐給 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
我約1988年自己開始訂HBR幾年,其中還重複扣款,記支票還我,我去哈佛大學時,還想去兌換。
我喜歡Theodore Levitt 等教授主編的( was an American economist and professor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He was also editor of th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nd an editor who.....)HBR,品質控制得很好。
後來,HBR將雙月刊改成月刊,我認品質大降。


蘇兄;剛剛找到繆譯【紐約】一書,原來放在上次你送的論文之上頭。
昨天紀念吳玉印老師 (日文一級棒),談他1973年勸我們務必先把英文弄好,再可談日文等第2外國語。
其實,第2、第3外語的"標題閱讀"對做學問是必須的。
譬如說,今天買本Essex大學老師的書:每章的注多德、法文。
當然,功力要像彭淮棟先生可譯T. Mann的【孚士德博士】,那是15年努力以赴的成果。






譯藝獎起源自2008年的劉振老師紀念奬,為表揚翻譯者因翻譯有成,豐富了台灣的知識領域,提昇人文思想境界和譯藝所創設的,並由 ...




紀念劉振、高禩瑾兩位恩師漢清講堂March 27,2016 回眸東海IE 歲月:師‧友‧課程1975級,工工系第9屆,畢業生約40名(1971年入校 ...

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續,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悲劇的誕生」:The Bacchae 古希臘作家Euripedes作品《酒神》(Bacchae)










47:55

220 續,尼采「悲劇的誕生」 2018-04-17 漢清講堂




Hanching Chung,我們關心你和你曾在這裡分享的回憶。還記得 2 年前的這則貼文嗎?一起來回顧。






2017.4.13

4月22日請張教授講尼采,悲劇的誕生1872。

我準備七八十張slides做導論,然後,我從一本英文版的導論書的結論,它引Mann的 Death in Venice 1912的夢,當作"結論",這篇,我有志文版與企鵝版,不過,不知所蹤.....這次借2本台灣版和一本中國版翻譯,決定選用中國版,因為它開篇的拉丁文是正確的。

我還發現,這篇可名之為"威尼斯的古希臘神話、對話與悲劇、S. Freud......",可以作為我的slides的範例......



2018年4月22日:張旺山教授 講尼采的「悲劇的誕生」; 沈金標先生介紹加拿大李亮欽的導航經驗 (暫定)


錢鴻嘉譯, 1986,《托馬斯.曼 中短篇小說選.死於威尼斯》上海:譯文

Gordana Bukinac


2018年9月17日


Gustav Klimt - The Music, 1895.



OBRA BACCUS -HOMMAGE A BACCHUS

PABLO PICASSO





Hanching Chung


2018年2月19日上午5:48 ·





他(彭淮棟先生)翻譯書,有時可達"會通"境界,譬如說,他覺得Said 的回憶錄《鄉關何處》(或譯《格格不入》)的某章,類似《魔山》的某一章。又譬如,Thomas Mann 書信(1945)的某句,出自歌德Goethe的:「打造藝術並無痛苦可言,但就像永遠在滾一塊總是必須重新往上推的的石頭。」 (參考 彭淮棟 《浮士德博士》(導讀和譯註本)頁63「 尼采小說」一節;比較Albert Camus, Le Mythe de Sisyphe (1942) )

















蔣彝《波士頓畫記》上海:三聯,2018,原著1959出版

第142頁的這張畫,1880畫/雕塑題之翻譯很馬虎,幾乎誤譯。有趣的是他拿1970年的來比較:












http://beckydimattia.com/....../2012/05/01/the-dancing-faun/


編輯或刪除







BECKYDIMATTIA.COM


The Bacchante and Infant Faun - Becky's photoblog














bacchant
Dictionary result for bacchant


/ˈbakənt/


noun


noun: bacchante


a priest, priestess, or follower of Bacchus.





"the painting shows a bacchante carrying a child"















Web results




Apollonian and Dionysian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pollonian_and_Dionysian











The Apollonian and Dionysian is a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concept, or also a dichotomy, based on Apollo and Dionysus in Greek mythology. Some Western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figures have invoked this dichotomy in critical and creative works, most notably Friedrich Nietzsche and later followers.


Nietzsche's version · ‎Other viewpoints · ‎Albert Szent-Györgyi





Dionysus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onysus











Dionysus is the god of the grape-harvest, winemaking and wine, of fertility, ritual madness, ..... Christian sources whose aim was to discredit pagan mythology. It appears to have served to explain the secret objects of the Dionysian Mysteries.


You've visited this page 2 times. Last visit: 12/18/18








Friedrich Nietzsche



On this day in 1900,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died in Weimar, Germany. “Madness is something rare in individuals — but in groups, parties, peoples, and ages, it is the rule.”

― from BEYOND GOOD AND EVIL by Friedrich Nietzsche


ABOUT THE AUTHOR

The philosopher Friedrich Nietzsche was born in Prussia in 1844. After the death of his father, a Lutheran minister, Nietzsche was raised from the age of five by his mother in a household of women. In 1869 he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Classical Phil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Basel, where he taught until 1879 when poor health forced him to retire. He never recovered from a nervous breakdown in 1889 and died 11 years later. Known for saying that “god is dead,” Nietzsche propounded his metaphysical construct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disciplined individual (superman) living in the present over traditional values derived from Christianity and its emphasis on heavenly rewards. His ideas were appropriated by the Fascists, who turned his theories into social realities that he had never intended.


https://www.penguinrandomhouse.com/…/22…/friedrich-nietzsche













2015年6月28日下午8:04 ·





Deming 博士(1900-1993)是老式的學者,他的著作,不管是統計學的或管理學的書,在各章章前都有"題辭"(epigraphs)。這些,給讀者復習或深思的題材。不過,這對喜好追根究柢的人兩大挑戰:


一. 讀者確切知道該章"題辭"(epigraph)所對應的章旨嗎?

二. "題辭"(epigraph) 的上下文是什麼呢?


多年前,我要找下述"題辭",卻找不到;Euripides著《戴神的女信徒》(The Bacchae),胡耀恆,胡宗文譯---根據希臘文文翻譯,而Deming 博士則根據英譯本,不過我沒去查英譯本的出處:


2008/8/14 日與彭老師談 智慧 vs 機智 等。

Deming博士的"題辭"引文,無法在這版本找到。無法知道版本差異。

附錄:日本的轉型


「不要誤以為你的機智就是智慧。」──古希臘作家Euripedes作品《酒神》(Bacchae)中,Tiresius向Dionysus說。

「對愚人而言,智慧有如痴言妄語。」──同上作品,Dionysus向Cadmus說。














手頭的是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1991 第9刷)


這是用自己的話和讀書報告談些"文學術語" (這在西方已很精細,著名的文學術語專書,從北京大學出版社的,一路都有翻譯、發行。)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很難得,編有索引,可惜還不夠全面,譬如說,"浪漫主義" Romanticism,除3~14頁,它處如第103頁等,都談到。


其他如索引缺Thomas的 Mann,第110頁談其《威尼斯之死》末的一場夢,我在漢清講堂的談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中,已指出有教授認為,該夢,即是談尼采的《悲劇的誕生》。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Gay Science. 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First published in 1882.

Friedrich Nietzsche Full Text EBook

Previous Section 280. Architecture for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Next Sect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 insight is needed (and that probably very soon) as to what is specially lacking in our great cities namely, quiet, spacious, and widely extended places for reflection, places with long, lofty colonnades for bad weather, or for too sunny days, where no noise of wagons or of shouters would penetrate, and where a more refined propriety would prohibit loud praying even to the priest: buildings and situations which as a whole would express the sublimity of self communion and seclusion from the world. The time is past when the Church possessed the monopoly of reflection, when the vita contemplativa had always in the first place to be the vita religiosa: and everything that the Church has built expresses this thought. I know not how we could content ourselves with their structures, even if they should be divested of their ecclesiastical purposes: these structures speak a far too pathetic and too biased speech, as houses of God and places of splendour for super natural intercourse, for us godless ones to be able to think our thoughts in them. We want to have ourselves translated into stone and plant, we want to go for a walk in ourselves when we wander in these halls and gardens.















YOUTUBE.COM



Walter Gropius Lecture: Iñaki Ábalos, “Architecture for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rchitecture for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is the…






2020年4月4日 星期六

張旺山: 作為「凝結了起來的精神」的機器與機械:論韋伯的「時代診斷」的一個核心構想

張教授,近來好嗎?
2020春末,當找一天來漢清講堂談M. Weber (保持 social distancing)。
建議題目是您在《思想史》創刊號發表的論文。
現代哲學家似乎少談"時代診斷"了。


張旺山 作為「凝結了起來的精神」的機器與機械:論韋伯的「時代診斷」的一個核心構想
摘要
談到「韋伯的時代診斷」,一般都會想到「理性化」。然而,正如韋伯自己多次強調的:人們可以在極為不同的最終的觀點下,並朝著極為不同的方向而將生活加以「理性化」,從而使得「理性主義」這個歷史性的概念「在自身之中就包含著一個由種種對立組成的世界」,令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 。
本文想要就韋伯晚年看似不經意地提出來的一個帶有「隱喻」性質的說法──凝結了起來的精神(geronnener Geist),去提出一個理解韋伯關於「現代西方特有的理性化過程」之種種說法的架構,希望能夠弄清楚韋伯的「時代診斷」之核心構想,從而能夠較清楚地不僅掌握到韋伯在其對「現代」(die Moderne)的診斷中「看到了什麼」,還能夠進一步分析:他是「怎麼看」的。
本文認為,韋伯在「時代診斷」這個主題上的主要論辯對象,乃是馬克思與尼采,並且韋伯還有意識地採取了某種「精神主義」式的進路與馬克斯的歷史唯物論的進路進行了論辯,而其論辯之結果,則具體展現為可以用「凝結了起來的精神」這個概念加以貫串起來的四個層次的關於「機器」與「機械」的論述:死的機器、活的機器(科層制)、生活秩序中的機械(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以及「價值秩序」中的機械(價值機械)。本文將首先分析韋伯在其著作中所探討的文化生活中的這些不同層次的機器與機械,並在結論中進一步論述這些不同層次的機器與機械之產生及其間的關係,分析「科學」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韋伯面對這些機器與機械的態度,提供讀者理解韋伯的「時代診斷」的一個架構。
關鍵詞:時代診斷、理性化、理性主義、科層化、機器、機械、凝結了起來的精神、資本主義

「利益」(物質上的與觀念上的)──不是:觀念──直接支配著人的行動。但是:那些透過種種「觀念」而被創造了出來的「世界圖像」,卻極常作為轉轍器扳手而決定著那各種利益之動力在其中推動著行動的軌道。


----------------------------------------------------------------------------------------------------------------------------------------------------------------------------------------------------
一、導論
談到「韋伯的時代診斷」,一般都會想到「理性化」(Rationalisierung),例如Dirk Kaesler就將韋伯在這方面長期從事的探討稱為「關於所有生活領域的理性化之大敘述」。 然而,正如韋伯自己多次強調的:人們可以在極為不同的最終的觀點下、並朝著極為不同的方向而將生活加以「理性化」,從而使得「理性主義」(Rationalismus)這個歷史性的概念(historischer Begriff)「在自身之中就包含著一個由種種對立組成的世界(eine Welt von Gegensätzen)」, 令人眼花撩亂。正是這種情況,使得韋伯想要一探西方文化所特有的那種種類的「理性化」,想要認識「現代西方理性主義」之獨特性並就其產生過程加以說明。 儘管韋伯事實上探討過的,主要只包括宗教、藝術、行政、國家、法律與經濟等等領域,但這些都被冠以「理性化」這個共同用語的種種過程,彼此間往往大異其趣,而韋伯也相應地給各個過程貼上了諸如──借用Kaesler整理的一份清單: ──「科層化」(Bürokratisierung)、「工業化」(Industrialisierung)、「理智化」(Intellektualisierung)、「理性的企業資本主義的發展」(Entwicklung des rationalen Betriebskapitalismus)、「專業化」(Spezialisierung)、「就事論事化」(Versachlichung)、「方法化」(Methodisierung)、「紀律化」(Disziplinierung)、「除魅化」(Entzauberung)、「世俗化」(Säkularisierung)以及「非人化」(Entmenschlichung)等等名稱,同樣令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
本文想要就韋伯晚年看似不經意地提出來的一個帶有「隱喻」性質的說法──凝結了起來的精神(geronnener Geist),去提出一個理解韋伯關於「現代西方特有的理性化過程」之種種說法的架構,希望能夠弄清楚韋伯的「時代診斷」之核心構想,從而能夠較清楚地不僅掌握到韋伯在其對「現代」(die Moderne)的診斷中「看到了什麼」,還能夠進一步分析:他是「怎麼看」的。

「韋伯的時代診斷」這樣的說法,預設了「現代」這個時代「生病」了,而韋伯則是「時代」的醫生,想要對於「這個時代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而不是其他樣子」做出詮釋(診斷),並在可能的範圍內對「這樣的一個時代將會如何發展下去」,做出某種基於前一詮釋的預測(預後)。然而,韋伯要怎麼對一個時代進行診斷?他所要診斷的是什麼?又診斷出什麼結果? 而韋伯又基於此一診斷結果做出了什麼樣的預後呢?

這樣的一種建立在「醫生與病人」的類比上的說法,顯然必須進一步加以明確化,以便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韋伯所想要診斷與預後的對象究竟是什麼,換言之,這裡所說的「時代」(Zeit)指的究竟是什麼。我認為,究竟而言,韋伯所關心的,乃是Hennis 所指出的:「現代人的發展」(die Entwicklung des modernen Menschentums)這個主題,並且在關心這個主題時,他將關注的焦點放在「現代文化」(die moderne Kultur)上。 換言之,韋伯所要診斷的,乃是「現代文化」及其載體「現代人」。因此,他的「時代診斷」,事實上就是對現代人與現代文化之迄今為止的「生成過程」(Gewordensein)的詮釋與今後所可能會有的「發展」的預測。韋伯在《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以下簡稱PE)中之所以會想要對資本主義進行文化史的研究,主要便是因為他認為:資本主義乃是「最決定我們的現代的生活之命運的力量」(die schicksalsvollste Macht unseres modernen Lebens)。
在我的理解中,當韋伯在對時代進行診斷時,他真正在意的,乃是生活在現代的文化中的人:現代的文化人。在德文中,如果我們要一般地指稱所有的「人類」,會使用 “Menschheit” 一詞,但如果我們要談的是某種因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中而在世界觀與人生觀上染有某些色彩、具有某些性質的人,則我們便會用 “Menschentum” 一詞。這種「人」乃是時代與文化的產物,自然也會隨著時代與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質」或「品質」。正是在這個意義下,韋伯認為「國民經濟學」乃是一門「人的科學」(eine Wissenschaft vom Menschen),主要要探問的是「由種種經濟性與社會性的生存條件(Daseinsbedingungen)所培育出來的人的品質(Qualität der Menschen)」。 然而,何謂「人的品質」呢?
對人的「品質」的重視,是西方實踐哲學傳統的共法:人不僅要活著,還要活得好、成為「好人」。我想,對西方文化中關於「人的品質」的想法影響最大、也極有可能在某種意義下為韋伯所繼受的實踐哲學思想,應該是亞里斯多德關於人的「倫理德性」(ethical virtue)的學說。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人的靈魂基本上可以區分為三種具有不同性質的狀態:(1) 情感(pathos,指人的七情六欲等感受性),(2) 能力(dynamis,指能產生七情六欲的能力性質),(3) 品質(hekseis,指有善惡可言的持有情感的狀態或習性)。亞里斯多德論證說:情感的發作本身以及能夠發作情感的能力本身,並無善惡可言,因而「倫理德性」之最接近的genos(「種」或「類」)只能是「品質」。「品質」與「習性」(habitus)、風俗習慣(ethos)息息相關,換言之,就是與人生活於其中的「文化」(包括宗教、道德、經濟、政治、法律生活等等方面的文化)息息相關,也與一個人的信念、世界觀或者心志息息相關。在這種想法下,「現代人」乃是具有特定的「品質」的人;因而對這種「人」之品質上的特徵加以掌握與描述,並探討現代人的品質特徵之所以產生的來龍去脈,便成了重要的研究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