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the show “Bring no clothes”. Charleston Farmhouse .The Hogarth Press:Virginia and Leonard Woolf. Orlando, Tilda Swinton. 「男神」 Philip Noel-Baker, 集奧運獎牌1920及諾貝爾獎1959於一身

Virginia Woolf and The Hogarth Press 漢清講堂 2017-05-19


幾個月網路未見辜振豐先生,懷念: 2023年的 Bloomsbury盛事 the show “Bring no clothes”. Charleston Farmhouse . The Bloomsbury Group. 凱因斯【入世經濟學:凱因斯的洞見與魅力】⦿辜振豐 0612 2020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210438753153721


世界著名出版社之旅:The Hogarth Press (1917- )














+2



157 Virginia Woolf and The Hogarth Press 漢清講堂 2017-05-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BwwbRiNA&t=150s

Virginia Woolf and The Hogarth Press 【漢清講堂】 心得分享與討論會 日期:2017年5月19日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YOUTUBE.COM


此片原題為:
 The Hogarth Press:Virginia and Leonard Woolf
幾天前,曹永洋學長送我一本"新潮文庫"的 Orlando by Virginia Woolf 的漢譯本。
該書有作者年譜。在1938年條目下有:" 3月, John Lehmann 接管Virginia  Woolf 在The Hogarth Press的一半股份。

***

菲利普·諾埃爾-貝克
Philip Noel-Baker Anefo.jpg


Philip John Noel-Baker, Baron Noel-Baker, PC (1 November 1889 – 8 October 1982), born Philip John Baker, was a British politician, diplomat, academic, amateur athlete, and renowned campaigner for disarmament. He carried the British team flag and won a silver medal for the 1500m at the 1920 Summer Olympics in Antwerp, and receiv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1959.[1]

  • Noel-Baker, Philip (1926). Disarmament.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Reprint 1970, New York: Kennicat Press)
為表謝意,英女皇於 1977 年冊封他為終身貴族(life peer)。Noel-Baker 集奧運獎牌1920及諾貝爾獎1959於一身的歷史紀錄,至今仍無人能破,以現今角度看,「男神」一稱,他當之無愧。

*****

8月29日下午9:00 

當你自以為已經沒有電影能給你驚喜時,總是會出現這麼一部作品給你一拳重擊,而這些作品往往來自於過去。莎莉.波特(Sally Potter)執導的《美麗佳人歐蘭朵 Orlando》(1992)便是這麼一部震撼之作。看完也突然理解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為何現在連古一和老男人都願意演,一生能有機會如此以這樣的高度去主宰一部電影,已經值了。
其所講述的主人翁歐蘭朵,出生於16世紀,因為承諾女王不再變老,便一直維持同樣的形貌。活著活著,忽然從男變女。他/她親身體會數百年下來的貴族生活流變,甚至一度前往東方歷險。明明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卻是每五十年一躍。當下實在不知自己看了什麼,但若不將歐蘭朵視為一個人,而將之視為一個國家、一個文化、一個民族或者一個「觀念」,便能知悉創作者的野心。

電影改編自20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先鋒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1928年發表的小說《歐蘭多:一部穿越三百年的性別流動史詩 Orlando: A Biography》。吳爾芙本身是一名雙性戀者,與其說是小說,歐蘭朵更多是自我反映,包括片中的俄國女子莎夏一角,靈感也來自她現實生活中的情人薇塔(Vita Sackville-West)。
生理性別為女性的吳爾芙在與薇塔的交往之中,重新檢視了性別的意義,以及性向的模糊性。而在電影《美麗佳人歐蘭朵》之中,雌雄難辨的歐蘭朵則無法只能用看待一個人的角度檢視,他/她是如此不斷地吸收新的觀念,無論是疆域的變遷,潮流的改變。
吳爾芙在原作中,由男變女的設計,似乎也暗示著長期以來文壇獨尊男性的傳統必須面臨革新。而且並非是讓女性與男性相對的概念,必須跳脫「兩性」的桎梏,男性與女性是可能同時存在於一個軀體之中的。
這個觀念交給莎莉.波特來處理,自然不是以文學切入。在片末,歐蘭朵之女舉著一台攝影機在草原上奔跑,以一個充滿野性的手持影像為故事收尾。其所暗示的,不就是要讓女性打破影壇長期為男性把持的傳統嗎?然而,她始料未及的是,將歐蘭朵之子的性別從男性改成女性,反而成了她這部片最難以被原著書迷接受的改編之一。
對我而言,莎莉.波特嘗試以她的方式從意識流的原作中找尋一個邏輯的編排,以死亡、愛情、詩歌、政治、社會、性與出生共七個章節來整合故事,顯然是一個符合電影敘事的改編策略。
至於向來以雌雄兼具的嗓音聞名的英國歌手吉米.薩默維爾(Jimmy Somerville)在片末高唱的〈來了 coming〉,更是將作品上升到經典層級。那個「來了」,所歌頌的是一個打破性別疆界的新時代的到來。但這個時代來臨的宣言,似乎無法令1992年的電影人理解,在奧斯卡獎只提名區區兩項。莎莉.波特的野心與蒂妲.史雲頓的神乎演技,全然被排除在外。
「我來了!我來了!/我跨越/越過千山萬水,奔向你/在這統合的時刻/內心感到狂喜/在此地,在此時/我終於自由/是的,終於,終於/擺脫過去/擺脫向我招手的未來/我來了!我來了!/身臨此境/既非女,亦非男/我們彼此相融,合而為一/共有一張臉孔/我們彼此相融,合而為一/立足大地/遨遊寰宇/我剛出生,超脫於命。」
片末的〈來了 coming〉片段
部落格版:
《美麗佳人歐蘭朵》(1992):我來了!我來了!
(圖為《美麗佳人歐蘭朵》劇照。)


Cannes Filmfestival 2019 | Tilda Swinton und ihre Tochter Honor Swinton Byrne (picture alliance/dpa/Invision/JC Ryan)
蒂爾達·斯文頓和她的女兒(左)
與許鞍華一同獲得"終生成就金獅獎"的是59歲的英國女演員、製作人、編劇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她在2008年憑藉《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layton,也稱《全面反擊》)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她也曾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等獎項。
威尼斯電影節方面表示,斯文頓最令人難忘的就包括1992年在《奧蘭多》(Orlando)中的表演,這部電影也參加了48屆威尼斯電影節的角逐。
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將在9月2日至12日如期舉行,並沒有因為新冠疫情取消或推遲,不過增加了相關的防疫措施。




Virginia and Leonard Woolf set up the Hogarth Press in 1917
published works by key modernist writers as well important works in translation.
the Hogarth Press made to modernism and to British literary culture.
By Stephen Tomlin, 1931

Woolf, Virginia, 1882-1941.
‘The whole process of printing and production (except in one instance) is done by ourselves’, c. 1919.

 Their first project was a pamphlet, hand-printed and bound by themselves. Within ten years the Press had become a full-scale publishing house, issuing Virginia's novels, Leonard's tracts and, among other works, the first edition of T.S. Eliot's The Waste Land. Woolf continued as the main director of the Press until his death.
See more at: https://www.bl.uk/20th-century-literature/articles/the-hogarth-press#sthash.oxrO7uJ3.dpuf


The Hogarth Press:
Virginia and Leonard Woolf

Leonard Sidney Woolf (1880 – 1969)
1912
 he resigned in early 1912 and that same year married Virginia Stephen.
Bust of Leonard Woolf at Monk's House

1917-46 出版 527本書。 現在 ,屬 Crown / Randon House集團。
20世紀初某天,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在倫敦街上,看到有人在販賣可獨立出版書籍的印刷機,他倆買下,1917年成立自己的出版社 (書的裝潢自己設計;印刷自己來;收支清楚.....)
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s Hogarth Press
我近兩天都"遇到這家出版社。今天:
"Whispers of Immortality" is a poem by T. S. Eliot. Written sometime between 1915 and 1918, the poem was published originally in the September issue of the Little Review and first collected in June 1919 in a volume entitled Poems published by 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s Hogarth Press.


Hogarth House in Richmond,
Hogarth House in Richmond, where Virginia and Leonard Woolf founded the Hogarth Press on 24 April 1917. Photograph: Alamy Stock Photo


Vanessa Bell (1879-1961)
Vanessa Bell: Self-Portrait, circa 1915


Two Stories
 by 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 and

printed by them at The Hogarth Press.
The first edition of

Julia Margaret Cameron
Virginia Woolf wrote in the 1926 introduction to the Hogarth Press collection of Cameron's photographs, "In the trio [of sisters] where...[one] was Beauty; and [one] Dash; Mrs. Cameron was undoubtedly Talent"
Left: VW's Mother; Right,Julia Margaret Cameron

Victorian Photographs of Famous Men & Fair Women.

BY  Julia Margaret Cameron With introductions by Virginia Woolf and Roger Fr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ulia_Margaret_Cameron
Julia Margaret Cameron (née Pattle; 11 June 1815 Calcutta – 26 January 1879 Kalutara, Ceylon)
Cameron's niece Julia Prinsep Stephen (née Jackson; 1846–1895) wrote the biography of Cameron that appeared in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1886.[13] Julia Stephen was the mother of Virginia Woolf, who wrote a comic portrayal of the "Freshwater circle" in her only play Freshwater. Woolf, in collaboration with Roger Fry, edited a collection of Cameron's photographs that was published in 1926.[14]

Cider with Rosie
London: Hogarth Press, 1959.
Leonard, 1931



歲月與海浪 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人物群像
The Bloomsbury Group: A Collection of Memoirs, Commentary, and Criticism
.
the best known members of which included Virginia Woolf, John Maynard Keynes, E. M. Forster and Lytton Strachey.

The Bloomsbury Group: Art, lives and legacy

http://www.tate.org.uk/learn/online-resources/bloomsbury-group


Virginia Woolf: A Biography.
 Volume One. Virginia Stephen 1882-1912,
London: Hogarth Press, 1972/3.
此書合訂本索引缺 Hogarth Press


May 1927
Virginia Woolf's great novel "To The Lighthouse" was published #onthisday 5th May 1927. The book includes fictionalised semi-autobiographical reminiscences of her childhood trips to the family house in Cornwall and the characters Mr & Mrs Ramsay are probably partly based on her parents Leslie & Julia Stephen (née Duckworth). Leslie Stephen was President of The London Library for 12 years and Virginia Woolf became a life member 4 days after his death.
To the Lighthouse was one of Virginia Woolf's most successful novels (the proceeds enabling the Woolfs to buy their first car!). 3,000 copies were produced by her Hogarth Press for the first edition. This is one of them from May 1927, and we're very happy to have it!


【Simon 管理行為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諾貝爾經濟獎作品)】中提到S. Freud 有四處:最多是談到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部分。
81頁註解可知:
{無意識}( The Unconscious)的出自 Freud的【文集】(The Collected Papers),1925年,London: L and V WOOLF出版社。
奇怪的是,出版社的名稱非The Hogarth Press was a British publishing house founded in 1917 by Leonard Woolf and Virginia Woolf.
Sigmund Freud. Life and Work. Volume Three. The Last Phase. 1919-1939: By ERNEST JONES. The Hogarth Press, London, 1957. Pp. 536. Price 35s


On Dreams by Freud
On Dreams, Freud’s abridged vers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1899), translated by James Strachey
published by the Hogarth Press for the 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Library in 1952.

Prelude by Katherine Mansfield
is an innovative short story that explores characters’ psychology and rejects traditional narrative techniques.
1918
閱讀 The Prelu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khZoV6N9k


 The Waste Land, 1923
The first English edition of T S Eliot’s famous and acclaimed modernist poe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I-1Ls88Fio
The Waste Land, T. S. Eliot. First Edition, 1923. Peter Harrington Rare Books

(下) T.S. Eliot and Virginia Woolf

The Hogarth Press’s first T S Eliot publication from 1919, which featured ‘Sweeney Among the Nightingales’. - See more at: https://www.bl.uk/20th-century-literature/articles/the-hogarth-press#sthash.oxrO7uJ3.dpuf


Stories of the East by Leonard Woolf,
with design by Dora Carrington

Paris by Hope Mirrlees

Published in 1919, Paris is a radically experimental poem that challenged and developed the Woolfs’ abilities as printers.
View images fro - See more at: https://www.bl.uk/20th-century-literature/articles/the-hogarth-press#sthash.oxrO7uJ3.dpuf

1931

London : Published by 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 at the Hogarth Press 1931


A room of one's own [electronic resource] Woolf, Virginia, 1882-1941. London : Published by 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 at the Hogarth Press 1929

Jacob's Room, Virginia Woolf. First Edition 1922. Peter Harrington Rare Boo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itw10MRXnY

Vanessa Bell, designed the book jackets for all of Woolf’s works
published by the Hogarth Press including To the Lighthouse (1927). - See more at: https://www.bl.uk/20th-century-literature/articles/the-hogarth-press#sthash.oxrO7uJ3.dpuf

Monday or Tuesday
Published:   1921 , Paradise Road, Richmond, London
Formats:   Book , Illustration , Image
Creator:   Virginia Woolf , Vanessa Bell




The Voyage Out 1915

''Really I don't like human nature unless all candied over with art.''

-- Virginia Woolf's May 13, 1926 entry from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Volume 3"


The Years

1942



The first edition of Kew Gardens, by Virginia Woolf and illustrated by her sister, Vanessa Bell. 1919


The floral paper is wallpaper that the Woolfs recycled to bind their books.

- See more at: https://www.bl.uk/20th-century-literature/articles/the-hogarth-press#sthash.oxrO7uJ3.dpuf

All passion spent

Sackville-West, V. 1892-1962.
London, L. and Virginia Woolf at the Hogarth Press 1931
The title is taken from the final three words of John Milton's Samson Agonistes.


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紀念柯慶明教授 (4):柯慶明文學特展2023.9.28~ 。訪臺大出版中心總編輯湯世鑄


【活動分享│柯慶明文學特展開幕式暨座談會】
 
柯慶明教授,半個世紀長年執教於臺大,可謂以臺大為家。柯教授自言一生專注於三件事──讀書、寫書、教書,實則他充滿理想,勇敢任事,在學術研究、文學創作、書刊編輯、人文教育、文化事務上皆卓然有成。趨勢教育基金會於2022年捐贈成立「臺大慶明文學講座」,紀念柯慶明教授,並傳承其精神。臺大圖書館配合講座活動,於2023年9月28日至11月2日於1樓日然廳舉辦「沉思與行動:勇敢的理想主義者──柯慶明文學特展」,並訂9月28日下午2時於B1國際會議廳舉行開幕式暨座談會。座談會由臺文所黃美娥教授主持,邀請到白先勇教授、川合康三教授、劉正忠教授、楊富閔作家擔任與談人,分享以文學為志業,集學者、教師、作家身分於一身的柯慶明教授,如何在沉思與行動之中積極實踐付出。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報名參加,一同探究這位「勇敢的理想主義者」的文學心靈與風采典範。
 
//活動資訊//
 
「沉思與行動:勇敢的理想主義者──柯慶明文學特展」開幕式暨座談會
 
時間:2023年9月28日(四) 14:00-17:00
地點:臺大總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活動詳情:https://reurl.cc/z6Wm1a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0ZxYZA
 
----------------------------------
 
//延伸閱讀//
《沉思與行動:柯慶明論臺灣現代文學與文學教育》◎柯慶明 著
https://reurl.cc/GKbMNZ

紀念柯慶明教授 (4):
【專訪文章│學術書是一切書籍的源頭──專訪臺大出版中心總編輯湯世鑄】
「故事」前陣子專程到臺大出版中心辦公室,和我們的總編進行訪談。湯總編侃侃而談地分享了教科書的特色,以及好的學術書編輯如何具備「一張嘴、四條腿」的能力?
想了解一間大學出版社的運作方式,一窺出版中心平日工作的朋友,歡迎閱讀文章。
▲文章全文 https://reurl.cc/moq409
學術書是一切書籍的源頭──專訪臺大出版中心總編輯湯世鑄 | 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要如何製作一本知識滿滿的歷史書?本文訪問了國立臺灣大學總編輯,邀請他暢談編輯工作的內容,以及學術類出版單位是如何決定出版一本書。







學術編輯有點像是品檢員,搭配嚴謹的編輯流程,耗費時間與心力確保格式、用詞的統一,進行編輯內容的除錯。一本書的編校工作,會由執行編輯與1至2位外聘編輯一個字一個字細看(包含向作者提問、討論),再交編輯組同仁核校,送印前由總編輯看數位樣,如此至少經過4、5位編輯的眼睛。臺大出版中心中目前共有10位編輯,面對各式書稿,有時甚至是人手一臺計算機,在校稿過程一邊驗算表格裡的數據、計算是否正確。

 

好的編輯該具備哪些能力?湯世鑄提到他常開玩笑地說,編輯要有「一張嘴、四條腿」。四條腿指的是「文字邏輯、美學素養、時程掌控、市場判斷」四個基本能力,一張嘴則是要會溝通。根據出版社與書種不同,「四條腿」的比重也有所不同,如學術出版最看重「文字邏輯」,最理想的狀況,是希望編輯能夠100%理解一本書,但做學術書的編輯卻很難達到這個目標,畢竟編輯對於各學門的研究終究是外行,但仍可以透過長久磨練的技藝與經驗來揪出書稿自相矛盾、講述不清楚的地方,其它細節如前後重覆、表格內容與其標題是否與正文吻合、中文譯名是否統一,引用是否符合學術格式等。

~~學術書是一切書籍的源頭──專訪臺大出版中心總編輯湯世鑄

2023年9月9日 星期六

2023台灣工藝(巴黎) 80年之後 NHK 257 淺談柳宗悅的『民藝』與台灣行 (2);Okinawa mysterious fabric "ton-byan."。 周作人談柳宗悅; 禮拜天美術神遊 (19) :日本民藝館(跟著藤森照信的《 美術館三昧》,2004 走).......父與子:柳宗悦 (1889~1961) 與柳宗理(柳宗悦長子,1915-2011)《柳宗理隨筆》



#臺灣工藝 #巴黎
🌟 Taiwan Crafts & Design brille au salon Maison&Objet Paris 2023 ! Présentées par le Centre national de recherche et de développement de l'artisanat à Taïwan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cette année avec le thème « Evolving Life », plus de 60 œuvres artisanales taïwanaises ont été exposées. Avec des conceptions de design originales, des esthétiques épures, et une finition délicate, les créations taïwanaises ont été très appréciées par les professionnels et les visiteurs ! Profitez de ces derniers jours pour visiter Taiwan Crafts & Design !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Taiwan Crafts & Design 今年再度進軍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Maison&Objet Paris,以「進化生活」(Evolving Life)為題,展現台灣設計的堅強軟實力。展場以粉色系色調為主軸優雅呈現,相當吸睛,此次展出精選六十多件台灣工藝設計產品。出色的工藝設計及美感展現,配上歐洲專業人士也驚歎不已的細膩做工,成功獲得相當多在場專業人士讚賞。展出至9/11止,歡迎大家把握機會,多多前往參觀!

👉
« Taiwan Crafts & Design »
📍
Salon Maison&Objet Paris
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
Hall 7 - A62
🗓
Du 7 au 11 septembre 2023

 禮拜天美術神遊 (19) :日本民藝館(跟著藤森照信的《  美術館三昧》,2004 走).......父與子:柳宗悦 (1889~1961) 與柳宗理(柳宗悦長子,1915-2011)《柳宗理隨筆》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149034811773961


八十年之後繼續推廣

NHK a place called homes 


日本民藝館

  • HOME > 
  • 所蔵品 > 
  • 台湾先住民族の工芸
  • https://www.mingeikan.or.jp/collection/taiwan.html

    257 淺談柳宗悅的『民藝』與台灣行 2018-10-07 漢清講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tfX_6T7nQ&t=190s





    柳宗悦 (1889~1961)の世界―民藝の発見とその思想 兼談其台灣行

    Yanagi Sōetsu/Yanagi Muneyoshi



    A journey through Japan's southern prefecture Okinawa on the search for the secrets of a mysterious fabric "ton-byan."
    The Lost Textile of Ryukyu
    WATCH FULL VIDEO⬇️





    ----

    父與子:柳宗悦 (1889~1961) 與柳宗理(柳宗悦長子,1915-2011)


    柳宗理(子1915-2011)《柳宗理隨筆》

    柳宗理隨筆 台北:大藝,2015

    「設計的最高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的用途。
    沒有創造就是模仿,不能稱為真正的設計。」

      從橋樑、餐具、椅子的設計分析、
      日本的民俗造形、尼泊爾的工藝文化觀察,
      以及父親柳宗悅與藝術家友人的作品與收藏,
      日本設計大師柳宗理,關於民藝、工藝與設計思想的完整集結。

      柳宗理(1915-2011)是日本設計界代表性人物,亦是二十世紀最為西方設計界推崇的亞洲設計師之一。

      身為日本「民藝運動」創倡者柳宗悅的長子,於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攻讀西洋油畫,其設計耳濡目染自柳家的獨特環境,提出了民間器物的哲學性與實用性思考,並對於「無名設計」反芻與再開創。

      1950年成立Yanagi設計機構,數十年來設計的作品獲得日本工業設計競賽首獎、義大利米蘭金獎,以及日本工業設計界最高榮譽good design賞等無數國際獎項。「蝴蝶椅」與「大象椅」更被譽為二戰後日本設計的代表作;金屬與陶瓷的家居及餐廚用品亦廣為人們推崇。此外,知名的設計作品廣及天橋、高速公路隔音牆、人孔蓋、公共家具等等,也為1964年東京奧運、1972年札榥冬季奧運設計聖火火炬。

      他站在現代主義時代的前端,並濟接包浩斯學派的想法,也曾與夏洛特‧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合作。他的作品兼容西方現代主義思維,融合傳統的日本民藝元素,細膩的手工質感又帶進工業生產之優勢,巧妙地尋得民藝與工業間平衡點,最是為人樂道。曾言「True beauty is not made, it is born naturally.」。

      他對於日本設計的思想與發展脈絡影響深遠,也受到海外設計界極高的推崇,作品位列巴黎龐畢度中心、紐約現代美術館與瑞士Vitra設計博物館的永久典藏。

      柳宗理個人極堅持以「手」進行設計。特別是家用器具,不畫設計圖,直接手工開始製作實物大小的石膏模型,真正從「用」出發,「是手要使用的東西,當然要用手來設計!」「用手去感受,手上便有答案。」

      1977年起擔任父親柳宗悅設立的日本民藝館第三任館長,並且長年任教於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對培養後進設計師不遺餘力,2002年當選文化功勞者。

      本書精選集結柳宗理各個主題的重要論述,分為六個部分:

      ◆「何謂設計」深入闡述柳宗理對於「無名設計」、「工業設計」、「傳統與設計」等議題的看法。

      ◆「設計產生的瞬間」臚收了數件柳宗理的經典設計,由柳宗理來破讀當初設計的背景與脈絡,以及過程中的故事。

      ◆「新工藝/生之工藝」精選了柳宗理在《民藝》雜誌上的專欄。由「工藝」的角度介紹各種製品的美好,選物廣及棒球、計算機、吉普車、蛋糕等。

      ◆「日本之形・世界之貌」談論日本、拉達克、尼泊爾、不丹、南義等傳統造形與民間文化。

      ◆「民藝與現代設計」追溯民藝運動極其重要人物,以及續接現代設計的歷史切片。論及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的收藏、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的成就、柳宗理的家族,後至民藝運動今後開展與夏洛特‧貝里安。

      ◆「柳工業設計研究會」詳細介紹柳工業設計研究會以及柳宗理的年譜簡表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柳宗理Sori Yanagi


      (1915年6月29日―2011年12月25日)

      日本工業設計大師。

      柳宗理深受西方建築思想家柯比意,及其身為「日本民藝之父」的父親柳宗悅先生的啟發,是連結傳統工藝與現代工業、東方與西方設計思想的橋樑。具有強烈的直覺分析力,重視手感與機能性,作品多造型獨特又兼具實用功能。

      1957年以蝴蝶椅獲得米蘭展金獎,一躍成為國際知名設計師,此後五十年源源不斷的創意,對日本當代設計有著深遠影響。

     

    目錄

    何謂設計?
      無名設計
      所謂工業設計
      產業設計在造形上的訓練
      傳統與設計
      對抗設計的一致化
      對美麗橋樑文化的期望
      機械時代與裝飾
      設計考

    設計產生的瞬間
      設計產生的說明書
      采木拼嵌的包裝
      膠帶台
      塑膠與產品設計
      現代餐具(陶磁器)的設計
      蝴蝶椅
      橫濱地下鐵的車站家具設計
      天橋與都市美
      高速公路的設計

    新工藝/生之工藝
      新工藝
      生之工藝

    日本之形世界之貌
      纏──純粹而強烈的「輪廓」
      謙遜簡樸又純潔之形──注連繩
      花紋摺
      糕點模印美考
      潑釉考
      拜見懷山面具
      紅瓦上的石獅爺
      拉達克的工藝文化
      尼泊爾之眼
      不丹建築與慶典
      南義土盧洛民家

    民藝與現代設計
      宗悅的收藏
      河井寬次郎的「手」
      濱田庄司的成就
      幕尚未落下
      苦鬥而精采的人生
      柳宗悅的民藝運動與今後開展
      貝里安二、三事

    柳工業設計研究會
      柳工業設計研究會
      柳宗理 年譜簡表
      初刊一覽
      刊載圖說一覽
      說明








    23:03



    257 淺談柳宗悅的『民藝』與台灣行 2018-10-07 漢清講堂

    hc iTaiwan forum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 拾遺(下  ) 十四, 鄉土研究與民藝》頁700~01















    台灣工藝 2023巴黎 The Beauty of Everyday Things 茶と美 ;257 淺談柳宗 悅1889~1961的『民藝』與台灣行;河井寛次郎1890~1966;琉球Bingata等 ,



    2023。9。10

    #臺灣工藝 #巴黎
    🌟 Taiwan Crafts & Design brille au salon Maison&Objet Paris 2023 ! Présentées par le Centre national de recherche et de développement de l'artisanat à Taïwan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cette année avec le thème « Evolving Life », plus de 60 œuvres artisanales taïwanaises ont été exposées. Avec des conceptions de design originales, des esthétiques épures, et une finition délicate, les créations taïwanaises ont été très appréciées par les professionnels et les visiteurs ! Profitez de ces derniers jours pour visiter Taiwan Crafts & Design !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Taiwan Crafts & Design 今年再度進軍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Maison&Objet Paris,以「進化生活」(Evolving Life)為題,展現台灣設計的堅強軟實力。展場以粉色系色調為主軸優雅呈現,相當吸睛,此次展出精選六十多件台灣工藝設計產品。出色的工藝設計及美感展現,配上歐洲專業人士也驚歎不已的細膩做工,成功獲得相當多在場專業人士讚賞。展出至9/11止,歡迎大家把握機會,多多前往參觀!

    👉
    « Taiwan Crafts & Design »
    📍
    Salon Maison&Objet Paris
    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
    Hall 7 - A62
    🗓
    Du 7 au 11 septembre 2023

    23:03
    257 淺談柳宗悅的『民藝』與台灣行 2018-10-07 漢清講堂

    hc iTaiwan forum

    到南天翻書,見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1837-1921,為19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的兩本厚書都有翻譯本.....。到《民俗台灣》(1941.7~1945.2)看看有無顏水龍先生的文章*,意外發現吉川幸次郎先生在1942.11有補充8月號談毽子.....他很博學,除"小生"(自稱)兒時際遇,問北京專家,引馬致遠(1250年-1321年)《半夜雷轟薦福碑》.....
    *

    YOUTUBE.COM
    本集介紹:1913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的柳宗悅(1889-1961),他醉心於英國詩人William…


    2018年10月6日
     
    分享對象:公開
    公開
    東京,1953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The Beauty of Everyday Things by Soetsu Yanagi

    The Beauty of Everyday Things

    • Paperback
      Oct 08, 2019 | ISBN 9780241366356

    PRAISE

    “Yanagi’s work is characterized by pure, organic form, an economy of means and material, and an emphasis on beauty in even the most functional and quotidian objects. Over time the designer’s work has become, well, timeless.” T: 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
     
    “Radical and inspiring . . . Yanagi’s vision put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eart and hand before the transient and commercial.” —Edmund de Waal, OBE, author of The Hare with Amber Eyes
     
    “Soetsu Yanagi’s unerring eye has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makers. His notion of Zen and the art of design continues to inspire all those involved in shaping our everyday world.” —Jasper Morrison, British designer
     
    “It would not be entirely amiss to describe Yanagi’s position in Japan as comparable to that of Ruskin and Morris in England. . . . He left as a legacy an aesthetic and religious creed of vital importance to men and women all over the world.” —Bernard Leach, British potter
     
    “What impresses me most in Yanagi is the strength of his vision, his direct eye for beauty. His was an immediate and intuitive faculty of an extraordinary kind.” —Shoji Hamada, Japanese potter



    茶與美

    茶と美


    從「用之美」到「無為之美」
    了解柳宗悅如何引領人們的生活美學從實用
    晉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無為

      柳宗悅《茶與美》成書於1940年代。集結了柳宗悅對於「茶」與「美」這兩個議題的重要觀察與批評。柳宗悅既指引出通往美的道路,又同時對當時社會的亂象發出警語,尤其對茶聖千利休以降的茶道現況,與聞名遐邇的樂燒提出嚴厲的批判。日本在1940年代茶道盛行,茶道儀軌與茶器鑑賞吸引了相當多對於茶文化有興趣的人群。然而對於美的直觀的匱乏,與對茶道斷章取義的理解,讓柳宗悅懷著茶與美的傳承是否正向的憂慮與省思。

      此刻正值茶文化盛行的當下,1940年代《茶與美》的發聲似乎振聾發聵,其中所指對於茶的誤解,對於賞器的扭曲,對於人心的做作,居然都有著與今天大比例的吻合……

      為了儘量拉近中文版讀者與書中精髓的距離,譯者決定在譯文之外,於原文的每個章節後以導讀的形式作出說明。

      導讀涵蓋了幾個層面的用意,首先是釋義,將幾個難懂與具有文化差異的觀念或名詞,重新以現代的語言闡明。再來是跨時代的應用,1940年代的背景與當代雖有不少的差異,但柳宗悅一針見血的論點,反而給予今日的我們一個深入反省的契機。譯者交叉以歷史或當代的角度,作出必要的呼應與補充。最後是展望,希望進一步反思《茶與美》中的民藝論或美學觀,並探討能給予我們什麼新的指引。日文原書成書後已歷時約80年,相較於1940年代,當今科技發達,全球人口突破70億,欣欣向榮的背後卻是利益的爭奪讓人心更加紊亂。

      藉由《茶與美》,能協助我們更理解這個世界的美與價值。

      ◎從「用之美」到「無為之美」,了解柳宗悅如何引領人們的生活美學從實用,晉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無為。
      ◎從知識分子使用的語彙「侘寂」,到日本市井小民都朗朗上口的日常用語「澀味」,是什麼讓日本全民都具備了一把穿透美的鑰匙?
      ◎從「西洋之眼」到「日本之眼」,日本如何藉由禪與東方藝術的特質重塑對美的話語權?
      ◎柳宗悅強烈地批判日本茶聖千利休與傳承至今450年歷史的樂燒,所謂為何?
      ◎什麼是柳宗悅貫穿全書的兩點審美精髓「直觀」與「無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柳宗悅


      柳宗悅(やなぎ むねよし,1889年3月21日~1961年5月3日)

      民藝運動創始者,是發起民藝運動的美學者、宗教哲學者及思想家。活躍於大正至昭和中期。在46歲(1936年)時,創設日本民藝館,有「日本民藝之父」的稱號。出身於東京府麻布區,父親是海軍少將柳楢悅。就讀學習院高等科,在學校時,與武者小路實篤、志賀直哉等,參加雜誌《白樺》的發行。積極推廣介紹神秘思想、基督教神學之研究和西歐近代美術。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在友人伯納德.利奇(Bernard Leach)的推薦之下,開始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思想研究,這時也奠定柳宗悅的思想基礎。屢次到訪朝鮮半島,被朝鮮的日常生活中的佛像和陶磁器等工藝品之美所吸引,之後在在首爾設立「朝鮮民族美藝館」。回日本後,又和木雕佛像等相遇,從此之後,柳宗悅透過自己擁有獨特的審美眼光,尋找潛藏在於日常生活中的美感,讓毫不起眼的民藝品,也變的有實用價值。1957年榮膺「文化功勞者」榮譽稱號。1960年獲得「朝日文化獎」。1961年5月3日逝世。日本民藝館的收藏品裡,新舊工藝品約17,000件,都是來自各國的陶磁器、染織品、木漆工品、繪畫、金工品、編織品等。

      著有《茶與美》、《柳宗悦南無阿彌陀佛》、《日本民俗文化大系6柳宗悦》、《近代日本思想大系24柳宗悦集》、《柳宗悅宗教選集》全5卷、《柳宗悅蒐集 民藝大鑑》、《柳宗悅全集 著作篇》全22卷等。
    作者序
    譯者序
    編輯說明

    、陶瓷器
    所謂真正好的器,同時必定是意味著美的器。它超越了功利考量的境界。
    導讀
    美,對觀賞者也是一種修行

    、看見喜左衛門井戶茶碗
    不是所有的器物都藏有作者的匠意,一只茶碗之所以具有美的細節,是在產出過程當中隸屬於自然,在認知裡從屬於直觀。
    導讀
    審美精髓中的無我與直觀

    、作品的後半生
    就算作者再怎麼努力創作,如果沒有遇見伯樂,美是無法呈現的;所謂器物之美,就是器物被看見之美。
    導讀
    從作品的後半生到前半生

    、關於蒐藏
    好的蒐藏是守護價值與將之彰顯,更進一步說是一種開發,是一種延伸至創作的闡述。
    導讀
    當代蒐藏的契機

    、我心目中的茶道
    在生活中因為能品味美,才是茶道最大的功德。茶道是超越個人的,茶道的美就是法則的美。
    導讀
    美中的隱與顯

    、高麗茶碗與大和茶碗
    我沒興趣去對任何東西進行排名。在此希望對器物的見解,製作方法,思考方法,都能得到深度真理。

    、茶器
    茶器的墮落是從銘問世時開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這也告訴我們意識的道路是何等地苦行。
    導讀
    民藝之魂

    、光悅論
    光悅涉略土佐的歷史演變,如果回溯的話,平家的納經、扇面的古寫經、檜扇等是他美的泉源。他的畫風並非突如其來的原創;但是大和風的繪畫精髓是在他的突破與開創下呈現的美,這是毋庸置疑的。
    導讀
    聖者的硬傷

    、工藝的繪畫
    不論是哪一個國家的作品,民畫就是工藝的繪畫;如果沒有含括工藝的性質,就不屬於民畫。
    導讀
    從莫里斯、包浩斯到民藝的未來

    、織與染
    不論是織或者是染,不得不去思考如何讓天然的材料能夠活用起來。所以不論織法、染法,或染的顏色,絕不會做出無理的要求。樸實的產品才能有長久的生命。
    導讀
    織與染的現代環境議題

    拾壹、茶之病
    誰都能輕易地染上熟能生巧之人的病,熟能生巧也無妨,但要是被熟能生巧束縛,失去了心的自由,是身為人的墮落。畢竟「茶」與人的恬淡和內涵是有關的。
    導讀
    茶人的桃花源

    拾貳、奇數
    奇是相對於偶的字彙,暗示著哪裡有所不足。也就是奇數的樣子,指的是不完美的東西;數是奇數中殘餘的體現,在所暗示的不充分中,見到了茶精神。

    拾参、日本
    整理「日本之眼」的內容是必須的,如果順利的話,讓世人瞠目結舌的「世界之眼」將指日可待。
    導讀
    超越二元對立的美

    出處一覽表





    台灣竹器之美







    質量ともに国の内外で高い評価を受けている。また、民藝運動に参加したバーナード・リーチ、濱田庄司、河井寛次郎、芹沢銈介、棟方志功ら工芸作家の作品も収蔵している。





    「民藝と柳宗悦と武者小路実篤」

    芹沢銈介とその師・柳宗悦

    河井寛次郎

    河井 寛次郎(かわい かんじろう、1890年(明治23年)8月24日 - 1966年(昭和41年)11月18日)は、日本の陶芸家。陶芸のほか、彫刻、デザイン、書、詩、詞、随筆などの ...
    河井寬次郎記念館 公式サイト。大正から昭和にかけて京都を拠点に活躍した陶芸作家・河井寬次郎の作品を展示する記念館。記念館の案内、河井寬次郎の紹介など。
    Jul 7, 2018 - 柳宗悦や濱田庄司らとともに民藝運動の中間人物として知られる陶芸家・河井寛次郎その没後50年を記念した展覧会「河井寛次郎展—過去が咲いて ...


    没後50年 河井寬次郎展 ―過去が咲いてゐる 今、未来の蕾で一杯な今―(兵庫陶芸美術館/兵庫)が開催されます


    ----

    巨匠的宿 
    巨匠の宿

    作者  /  稻葉なおと

    譯者  /  林潔玨

    出版社 / 山岳文化

    出版日期 / 2008/06/03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敬呈忠信兄:朝鮮民畫,文字繪
    柳宗悦の世界―民藝の発見とその思想

    圖像裡可能有畫畫



    ***** 257 淺談柳宗 悅1889~1961的『民藝』與台灣行

    東京,1953


    柳宗悦 (1889~1961)の世界―民藝の発見とその思想 兼談其台灣行
    Yanagi Sōetsu/Yanagi Muneyoshi
    柳宗理(子1915-2011)


    復刻版
    「月刊民藝」 全12巻 不二出版、別冊(解説・総目次・執筆者索引)、2008年7月と12月に発行。
    映像
    紀伊國屋書店ビデオ 「柳宗悦 学問と情熱 評伝シリーズ12」。(1999年6月、26250円)、図書館・教育機関用
    DVD「柳宗悦 美信一如 学問と情熱」 (改訂版2006年、3360円)
    「兼子」(妻・兼子についてのドキュメンタリー映画)



    William Morris ( 1834 – 3 October 1896)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was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 in the decorative and fine arts that began in Britain and flourished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between about 1880 and 1920, emerging in Japan (the Minge imovement) in the 1920s.
    William Morris by Frederick Hollyer, 1888


    Kunio Yanagita (柳田 國男, 1875–1962),
    「柳田国男・詩人の魂」
    民俗学の夜明け
    日本民俗学の確立
    綜合日本民俗語彙. 第4巻
    『NHK特集、遠野物語をゆく 柳田國男の風景 第1・2部』、1977年10月放映


    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



    「柳宗悦の世界―民藝の発見とその思想」
    尾久彰三監修、平凡社〈別冊太陽〉
    、2006年。図版書


    日本民藝館


    陶瓷
    約16頁

    漆器

    金工


    人形



    柳宗悦とウィリアム・ブレイク

    環流する「肯定の思想」東京大学出版会
     2015
    1914(大正3)年の『白樺』4月号の表紙を飾ったのは、ブレイクの後期預言書のひとつ『ジェルサレムーー巨人アルビオンの流 出』(Jerusalem: The Emanation of The Giant Albion) のプレート94である。この『白樺』には日本における最初の本格的なブレイク論考、すなわち、柳宗悦の「ヰリアム・ブレーク」が巻頭137ページにわたっ て掲載された。さらに、同誌上には、日本の白樺派と英国のブレイクとを結びつけた重要な立役者、バーナード・リーチの英文によるブレク論 “Notes on William Blake” も寄稿された。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Blake
    William Blake (28 November 1757 – 12 August 1827)白樺 第五巻第四号 1914




    William Blake (28 November 1757 – 12 August 1827)白樺 第五巻第四号 1914



    芹沢銈介とその師・柳宗悦


    柳宗悦著作中文
    民藝之國日本、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和紙之美:柳宗悅給惜物者、匠人的生活美學態度、民藝四十年、工藝文化、




    Kingdom of Beauty
    : Mingei and the Politics of Folk Art in Imperial Japan 
     By Kim Brandt



    柳宗悦所見的美
    民藝;William Blake;
    李朝之美;木喰仏;
    大津繪;沖繩的手工品;
    (英)スリップウェア(Slipware);佛教美術

    譯文,如《民藝四十年‧關於"民藝"一詞》廣西師範,2011,pp.299~304
    改めて民芸について 柳宗悦 青空文庫朗読【ゆっくり音声】 
     in 1924 and the coining of the term mingei by Yanagi, potters Hamada Shōji (1894–1978) and Kawai Kanjirō (1890–196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7s0RsreG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7s0RsreGw

     所蔵品案内  当館所蔵品のほとんどは、柳宗悦の審美眼を通して蒐められたもので、日本および諸外国の新古諸工芸品約17,000点を数える。中でも、朝鮮時代の陶磁器・木工・絵画、丹波・唐津・伊万里・瀬戸の日本古陶磁、東北地方の被衣(かつぎ)や刺子衣裳、アイヌ衣裳やアイヌ玉、大津絵、木喰仏、沖縄の陶器や染織品、英国の古陶スリップウェアなどは、
    http://www.mingeikan.or.jp/collection/

    質量ともに国の内外で高い評価を受けている。また、民藝運動に参加したバーナード・リーチ、濱田庄司、河井寛次郎、芹沢銈介、棟方志功ら工芸作家の作品も収蔵している。







    自1916年(大正5)以來,他經常訪問朝鮮半島,並對韓國佛像和陶瓷等陶瓷著迷[。 1924年(大正13年),在韓國首爾建立了“韓國國立韓國博物館”,展出了由李朝未知工匠製作的人民日用雜貨,評價了其中的美感
    In 1984, Yanagi was posthumously awarded the Bogwan Order of Cultural Merit, the first to be awarded to a non-Korean  야나기 日民藝協會長 先親 柳宗悅씨에 주는 勳章받아, 《경향신문》, 1984.9.19



    李朝和朝鮮王朝是同一個,稱呼不同。左方的是韓日的官方的展,就中國明清的文化而言,該展文物平常。柳宗悅的民間藝術,反而有特色,更美。

    李朝和朝鮮王朝是同一個,稱呼不同。左方的是韓日的官方的展,就中國明清的文化而言,該展文物平常。柳宗悅的民間藝術,反而有特色,更美。
    未提供相片說明。



    申緯 (朝鮮王朝1392~1910,1769~1845) 行書對聯

    Featured Artwork of the Day: Maebyeong Decorated with Cranes and Clouds | late 13th century | Goryeo Dynasty | from Korea

    日本民藝館所蔵 朝鮮陶磁図録
    2018年9月11日第二版


    民族独自の美意識や造形感覚を映し出す朝鮮陶磁。なかでも白磁の器は、朝鮮王朝の統治理念であった儒教の精神に適う「清貧の美」と深い精神性を宿しており、人の心を優しく包み込んでくれます。本展では柳宗悦が愛蔵した朝鮮白磁の壺や瓶や鉢などを中心に展観し、その自由で無垢な美の世界を紹介します。



    木工/石工







    木喰(もくじき 1718年 1810年 ) 
    木喰仏 (現存数は626体......)



    京都、清源寺の十六羅漢像
    木喰上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6e_JU5yTI

    Ernst Barlach
    In 1934, a year before his death, The German expressionistic sculptor, Ernst Barlach (1870-1938), made a special set of sculptures: The Frieze of the Listeners, nine sculptures of people who are listening. By listening they tap into a source that gives them new strength and leads them on their way through life. They do not roam about aimlessly, they are not to be subdued, as there is a higher voice that raises them above themselves.
     
    This listening can be done in several ways. The dreamer (1), the woman dancing (3), the blind man (4), the walker (5), the sensitive one (7), and the expecting one (9) are turned inwards. The believer (2), the pilgrim (6), and the one who found favour in the eyes of the Lord (8) turn their eyes upwards. All of them radiate an inner power. Barlach said: ‘They are all saints or people of prayer.’



    大津繪
    大津繪


    大津繪


    「柳宗悦の思想の力」
    ―いま求められる「複合の美」の平和思想―

    http://www.shirakaba.ne.jp/tayori/190/tayori194.htm

    柳の「複合の美」の平和思想の出発点には、
    クロポトキンの相互扶助思想の受容があり、それはさらに、高低・強弱・大小等々の対照的性格を相互依存とみるブレイク思想によって強化されて行きました。

    器の表面をスリップ(英語版)(エンゴーベ)と呼ばれる泥漿(でいしょう、水と粘土を適度な濃度に混ぜたもの)状の化粧土で装飾する方法が特徴。
    Britain 18~19 世紀 BRITAIN SLIPPAGE POTTERY 18 CENTURY

    「民藝と柳宗悦と武者小路実篤」




    雑誌 白樺 第壱巻 第八号の表紙


    白樺 第二巻第十二号

     Walt Whitman (1819–1892)
    Leaves of Grass (Boston: Thayer and Eldridge, year 85 of the States, 1860)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留求、「沖繩的自我認同」與沖繩人的自決權
    「沖繩的自我認同」與沖繩人的自決權
    這種主張是基於琉球・沖繩的歷史。第一,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實,是日本憑藉武力威脅強行吞併了琉球王國;第二,是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宣言以及戰後被美軍統治的歷史。首先是1879年的「吞併琉球」,也就是說日本憑藉武力吞併琉球之前,琉球是一個接受中國冊封的獨立王國。它不是中國的內藩(由朝廷直接轄治的諸侯國——譯註),而是一個獨立的外國,中國完全承認沖繩的政治獨立性,在形式上將之作為藩屬國,這是冊封體制的原型。
    日本在足利義滿掌權時期也以日本國王受到中國的冊封,而琉球王國接受冊封的歷史則延續了500年。維持這種冊封體制也使薩摩藩(位於九州西南部,今天的鹿兒島縣和宮崎縣的一部分——譯註)從中受益,因此在1609年薩摩入侵琉球之後,大原則也是基本不干涉琉球內政。在此背景下,琉球於1854年同美國簽訂了琉美親善條約。換言之,在當時的國際習慣法中,琉球一直被視作一個主權國家。


    Bingata, the Okinawan dyed fabric, has stayed relevant in its homeland for over 500 years. Its vivid colors and delicate patterns are manifestations of the beautiful climate and culture of Okinawa.
    The Mark of Beauty
    Bingata: The Spirit of the Ryukyu Islands
    On Air Schedule: October 5 (Mon.), 13:30 etc[Tokyo]


    Bashofu Fabric
    Bashofu is a traditional Okinawan fabric, which originated about 600 years ago when the islands formed the independent Ryukyu Kingdom. The stalks of a species of banana plant are the source of the fi...





    10月号「鈴木大拙と柳宗悦」特集です。: 『民藝』編集部だより
    民藝  李朝


    柳宗悦...鈴木大拙;『妙好人浅原才市集 』
    2. 柳宗悦妙好人論集」 寿岳文章編、解説中見真理
    3.因幡の源左 - 世に紹介した妙好人
    鈴木大拙是柳宗悦在學習院 (貴族中學)的英文老師,他們一直都有交往 (柳宗悦過世後,鈴木大拙有追悼文)。師生難免會相互影響,譬如對淨土宗的接受及對『妙好人 』文集等的實地和文本研究。




    日本民芸館:茶と美 -柳宗悦の茶

    3月23日まで。10~17時開演。2014
    http://hctea.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27.html



    写真左:かまど面(江戸〜明治時代 19世紀 日本民藝館蔵)
    写真右:柳文赤絵皿(1940年ころ・芹沢銈介絵付 日本民藝館蔵)

    Shiko Munakata, Soetsu Yanagi,
    This exhibition sheds ligh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ko Munakata, a woodblock maker and important 20th century Japanese artist, and Soetsu Yanagi, leader of the Mingei folk-craft movement. Munakata respected and admired Soetsu Yanagi as a teacher throughout his life while Yanagi recognized and cherished Munakata’s talent. Focusing on these two major players in the Mingei movement in a way only possible at the Japan Folk-Craft Museum, this show introduces letters between Munakata and Yanagi and spotlights the beauty of Munakata’s work.




    柳宗悦(詞)芹沢銈介(型染)「物偈」昭和52年 限定50部 




    Bernard Howell Leach CH CBE ( 1887 –1979),
    Thrown bowl 
    Hand-built decorative tile was a British studio potter and art teacher. He is regarded as the "Father of British studio pottery"


    スリップウェア角皿(イギリス 17~18世紀)
    http://www.seribi.jp/shuushuu-ajia.html


    書幅 「今日空晴レヌ」

    書幅 「今日空晴レヌ」
    扁額(へんがく) 「水急不流月」



    談柳宗悦的台灣一個月
    1943年春柳宗悦訪台約1個月,協助者為金關文夫(1897~1983)與立石鐵臣 (1897~1983)等人:
    林莊生1995介紹《民俗台灣》的重要性 *(發表在《台灣風物》第45卷第1期),寫出論文《《民俗台灣》與金關文夫:五十年後的讀感》,收入其文集林莊生《一個海外台灣人的心思》(台北:望春風,1999)頁135~160
    林承緯《和紙之美:柳宗悅給惜物者、匠人的生活美學態度‧ 柳宗悦的台灣民藝紀行》台北:行人出版社,2017,頁77~84


    http://libwri.nhu.edu.tw:8081/Ejournal/AZ01000203.pdf

    柳宗悦的台灣紀行 (不知道有無文章/書)和收藏故事,精采程度,應該不亞於《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




    1941.7~1945.2 43期,每期約50頁
    神明祭儀、年節歲時、占卜咒術、民間禁忌與生活信俗、生命禮俗、社會慣習、臺語與俚諺傳說、遊戲競技、民藝戲曲、民俗醫療、民俗文化與民俗學討論等


    1943.4  「民俗臺灣」編輯座談會──研究範圍‧日本民俗學との連關‧出席者(發言順)‧原稿の倾向‧民俗採集に就て‧臺灣民俗の現段階‧グラフの評判‧民藝解說その他‧沖繩研究と臺灣‧臺灣への關心‧議論よリも資料を


    立石鐡臣。



    漢寶德:古台灣的世界之最








    ビーズ刺繍袖無し上着
    (台湾 パイワン族)
    http://www.seribi.jp/shuushuu-ajia.html


    顏水龍既有紮實的現代美術訓練,也有庶民的生活經驗。
    在《臺灣工藝》1952中,他不談高深的藝術理想,而是深入台灣手工藝品的勞動現場,描述諸如帽蓆、竹材工藝、蓪草紙、金屬、珊瑚、貝殼工藝、織染、刺繡、木材、漆器等行業的概況與環境。

    《臺灣工藝》 

    書 名:臺灣工藝
    作 者:顏水龍
    出版日期:2016
    出版者: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出版

    顏水龍.台灣工藝標籤. FORMOSAN.FOLK.ART
    顏水龍從台灣原住民的編織色彩及圖騰,精煉出純粹的色彩,並創作出象徵台灣工藝的特色品牌「標籤」,標籤排列「FORMOSAN.FOLK.ART」字樣,顏水龍以水果象徵台灣物產豐饒,女子則是農村婦女辛勤的形象。

    顏水龍.台灣工藝標籤. FORMOSAN.FOLK.ART
    顏水龍從台灣原住民的編織色彩及圖騰,精煉出純粹的色彩,並創作出象徵台灣工藝的特色品牌「標籤」,標籤排列「FORMOSAN.FOLK.ART」字樣,顏水龍以水果象徵台灣物產豐饒,女子則是農村婦女辛勤的形象。

    台灣民間工藝博覽  台北:文建會,2000年10月


    竹編《庇護所》接棒賞工藝

    日本伊萬里,青花外貿瓷
    Japanese Imari and Blue and White export porcelain


    昭和11年(1936)立花壽編 台灣土俗玩具集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