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岩波茂雄及岩波書店: 岩波全書《岩波新書解説総目録 1938-2019》等:Penguin paperbacks 1935, 朝鮮史 (旗田 巍 (著));三好達治詩集;岩波市民講座 vs 岩波市民セミナー

岩波新書中的"新書",在1938年是出版形式上"新詞",至今2020約有百來種"xx新書",美月出書數十本。
岩波新書第一本《奉天三十年》,台灣有翻譯。
2018年,北京的新星出版社,更與岩波書店簽約,翻譯、出版數十本"岩波新書 (中、日文化約3200本)精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ykwSdk1F70&t=705s














27:21

hc iTaiwan foru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ykwSdk1F70&t=705s
https://hcbooks.blogspot.tw/2017/12/blog-post_6.html


岩波講座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岩波講座(いわなみこうざ)とは、岩波書店から出版されている叢書のシリーズ。多数の研究者・専門家が書き下ろした専門的な内容の論文を分野別・テーマ別に並べて各巻を構成し、全体で一つの科目をカバーする。一つの学科・テーマについて十数冊ないしは数十冊程度で完結する、規模の大きい専門書のシリーズである。省略する場合は、岩講(いわこう)と呼ばれる。
また、かつて開かれていた市民向けの公開講座岩波市民講座」および、長野県須坂市で毎年開かれている市民向けの公開講座「信州岩波講座」についてもこの項目で説明する。
----

岩波市民講座 vs 岩波市民セミナー


岩波市民講座[編集]岩波市民講座は、1964年から1979年まで開かれていた、岩波書店主催の市民向けの公開講座の名称。元々は、1957年岩波文庫創刊30年、岩波新書創刊20年を記念して「岩波の文化講演会」として始められ、全国百数十ヶ所で時に参加者1000人を超える大規模な講演会が行なっていた(~1990年代)。これに対し、岩波市民講座は数回にわたる小規模・小人数の講義形式とし、できる限り体系的な学問・研究の知識を聴講者が得られるようにした。第1回目は大内兵衛による「世界経済の天気図―南風競わず―」(6月4日)。会場はこの年に開業した東京新宿紀伊國屋ホールで、毎週木曜日午後1時半から。1968年4月からは、神田神保町岩波ホールで午後2時から。この他、1965年から1966年にかけて、仙台市広島市名古屋市静岡市福岡市金沢市でも開催した。1979年からはより高度な内容の「岩波市民セミナー」に移行している[3]
講座の内容は、雑誌『図書』に掲載されることもあり、なかには大塚久雄『社会科学の方法――ウェーバーとマルクス』(1966年)のように岩波新書として出版されたものもある[4]
****
 本書は2010年に開講された岩波市民セミナーを元に書き下ろしたものです."

p.199 仍然用"岩波市民講座"來翻譯"岩波市民セミナー

『中国の恋のうた 「詩経」から李商隠まで』岩波書店〈岩波セミナーブックス〉2011;《中國的戀歌——從《詩經》》到李商隠,郭晏如譯,上海:復旦大學,2017
https://www.iwanami.co.jp/book/b258160.html


----




三好達治;三好達治詩集


三好達治詩集 (1971年) (岩波文庫) 文庫 – 古書, 1971/1/16 三好 達治 (著),‎ 桑原 武夫 (著),‎ 大槻 鉄男 (著) 詩を読む人のために (岩波文庫) 1991/1/16 三好...


HCBOOKS.BLOGSPOT.PE










朝鮮史 (旗田 巍 (著)) 岩波全書 154種,1954年第4次印刷




この画像を表示

朝鮮史 (岩波全書セレクション) 単行本 – 2008/2/22

旗田 巍 (著)


剛讀完這本書,日本的「個體經濟學」入門教課書,號稱只要有「小學二年級」的數學能力,就可以徹底理解。以後大家念經濟學沒有藉口了啦。晚點來寫評。


附註1:我是作者坂井豐貴的大書迷,也是他在 Rochester 讀博士時的數理經濟學助教。坂井豐貴的研究做得一流,教書更是出神入化,他的每一本書我都喜歡,包括《如何設計市場機制》和《失控的多數決》。


附註2:這本《個體經濟學:入門的入門》預計於2月中旬推出中文版,換句話說,下學期開學前就有了。很適合高中老師閱讀,做為公民課的補充教材或延伸讀物,也適合正在修經濟學原理,但覺得課本太繁瑣或太數學的同學。


#個體經濟學 #入門的入門

井豐貴


周一良讀書題記 朝鮮史

1981年11月買於.....50年代中期初講亞洲史,朝鮮部分頗得力於此書,轉眼四分之一世紀矣,我國迄今尚無自撰之朝鮮歷史,而北朝鮮人之著作又多荒謬,翻不如日本人之著作,可勝哀嘆。----一良記


1987年4月為草教科文之文化史中古代朝日一章,重讀此書,可謂養兵千日也。


2017年2月20日上午9:43 ·





岩波書店七十年 1987 (1963-86,7114本;1913-1986,16409本。 清水茂贈臺大圖書館。約B4,千多頁:岩波書店刊行圖書年譜。這是本了不起的年譜:每年發行刊物之資訊(偶數頁);(奇數頁)"岩波書店"、"出版界"、"內外事情")

岩波茂雄不僅是岩波書店的創始人,也是奠定近代日本出版業基礎的出版人之一。 岩波茂雄從故鄉長野來到東京求學,後來創立岩波 ...

----

劉克襄 的■■深入日本的內山■■,想起岩波茂雄的最大業餘嗜好是"登山"。這點,無法在我的簡介中細說......


那裡叫高天原,本州中部北阿爾卑斯山最深處的山谷。除了直升機,若單純健行,通常要走三天兩夜,才可能抵達。

山谷裡只有一間山屋,我們接近時,屋主在外頭瞧見,高興地奔回去,一邊喊著,「台灣的客人到了。」連續兩聲,響徹靜寂的森林。

日本的山屋彼此會聯絡,清晨我們從另一座山屋啟程,他們應該即接獲消息。高天原難以抵達,不要說台灣人,連日本岳人恐怕都甚少到來。但小屋不遠,一公里外即有野溪溫泉,被譽為日本最高海拔的湯場。因而山友們抵達後,再怎麼累,都會拖著疲憊的身子,帶著盥洗衣物,衝到那兒浸泡。

我花更多時間觀察山屋的內容。日本的登山小屋通常都有一書架,擺放登山相關的書籍。此間也不例外,只是少了些。我在翻閱時,山屋主人過來道謝。何事呢?原來311福島核災,台灣人捐注了許多錢。這事已過去多年,沒想到這裡還有人感念著。我才來不到一二小時,好像也代表了台灣。

日本山屋提供住宿和用餐的環境,往往以乾淨、舒適,受到國際登山客稱讚。這一間也完全類似,但因是更偏遠的深奧山區,連發電機都付之闕如。天黑時,餐廳只掛起昏暗的煤油燈。

像我們這樣長程縱走的登山客,山屋往往提供一泊二食的餐點。山上食物不易運補,一連幾天,我吃到的多是鹼度濃郁的醃漬食物,搭配白米飯。那晚亦然,味噌湯恐怕還是日本最難喝的。倒是麥茶溫熱,既可補充耗量過大的體力,也稀釋了食物的鹽份。我一連喝了好幾杯,彷彿藉由大量茶水,才能洗淨身心的所有辛勞。

在煤油燈下用餐,仰頭看著窗外的夜空,頗富詩意情境,但煤油的氣味委實難聞。用完餐後,大夥兒簡單整裝潄洗,很快就熄燈,整個山谷還給森林,回到黝暗淒清的環境。但室內空氣流通不佳,加上煤油之味彷彿悄悄爬上床頭,整個人有些氣悶。如此滯礙的感覺也影響了睡眠品質。儘管疲憊不堪,我竟徹夜未闔眼。

隔天清晨四點就要動身,因為要縱走十一小時長路,翻降到另一座隱密的山區。且一路荒涼,無任何人家。我們跟山屋訂製飯糰,做為半路的午餐。山屋主人擔心我們摸黑出發,恐會迷途於溪澗之域,遂主動告知願意擔任響導,引領我們越過前段曲折的溯溪之路。

我們原本打算,醒來時在山屋外吃早餐再啟程。怎知,山屋主人早已清醒,貼心地煮好麥茶,還開放餐廳讓我們好好吃一頓,暖個身子再山發。

山屋主人以手電筒帶路,引領帶頭燈的我們,矯健地跨過一個個水道,依大石上的標誌找到往前的山徑。好幾個人不小心摔落溪裡,但都無大礙。如果沒有他的引領,我們應該會耗費許多時間在此摸索。後來證明,假如此時耽誤行程,接下來十多小時的陡峭上下,勢必更加漫長而艱辛。

我們一直上溯,直到高聳的山稜線露出魚肚白。山路明顯了,山屋主人才安心,跟我們告別。臨走時,分別贈每人一根幸運繩,祝我們平安抵達下一個山屋。

這樣熱心的山屋主人,以往見過不少,款款招待者有之,但還願意一早專程帶隊,我很少在國外遇見。不知是否每一批登山客到來,他們都會如此殷勤。我一直以為這件事跟311有關,應該是出於對這件事的感恩回報。在日本最深山的偏僻之地,我們才能獲得對方毫無保留的義助,讓危險降致最低,順利完成橫越北阿高山的夢想。

(詳見十一月號《全球中央》)


2016年10月15日 12:31 ·


2016.7 岩波 "圖書" 雜誌之廣告之一:尖閣問題の起源 Eldridge, Robert D(著/文 他)…他3名(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www.hanmoto.com/bd/isbn/978-4-8158-0793-1

東アジアを揺るがす危機の核心。尖閣はなぜ領土問題化したのか。日米台中の複雑な動きを詳細に叙述、妥協困難な問題として浮上する過程を鮮明に描き出す。日中危機 ...


www.hanmoto.com


HANMOTO.COM

雖然岩波茂雄早期效法的是德國哲學叢刊, Penguin叢書的經營,肯定是之後的參考要點。

Penguin Classics

It's Paperback Book Day! Today marks the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Penguin paperbacks, which were published on this day in 1935. Over 70 years later, can you imagine a life without them?

邱振瑞



按書索引----《閱讀岩波新書總目錄》


https://ziyuman.blogspot.com/


在眾多書籍中,我頗為喜歡岩波書店的新書系列,這些書系很符合我的閱讀需求。我沒有仔細算過買進的冊數,大概也有五、六十冊。所以每到舊書店(包括BOOK OFF)巡視,我一定先到那裡的櫃位掃瞄一遍,探看是否有漏買的好書。畢竟,該系列有些書籍已經絕版多年,我僅能夠從目錄上得知,之後就交給幸運之神安排了,祈求遇到交上好運道。順便指出,日本舊書店的老闆,都 知道上述絕版書的價值,因此有的店家標價甚高,讓錢包消瘦的愛書人變得焦灼,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然而,有些店家則著重物暢其流的概念,以平實的價格來嘉惠顧客。而勤快的我就遇過這種好運----我在大阪市的山內書店買到了許多好書,其中一冊即《閱讀岩波新書總目錄》。


正如上述,我之前買過一些岩波新書(新舊皆有),卻從未仔細認識其分類和版本。這次藉由購得此書的機會,我才真正認識它們的出版身分。岩波新書共有三種,分為青版、黃版和新赤版。難怪我每次看到這(封面和書背)三種顏色,總有一種熟悉之感。我必須說,《閱讀岩波新書總目錄》這部小書的出現,對我可說是奇蹟顯現。這部總目錄對我幫助很大,等同於一份圖書的地圖,精確快速地供我索引,由於這個方便,我得以節省找書的時間,不致於像大海撈針那樣。而且,該書前半部的書評簡介,亦發揮著以書引書的功能,我便是依此訊息得到寫作的啟示和靈感的。不消說,我以200日圓購得這冊總目錄,絕對是物超所值的。或許這就是日本的舊書店的魅力,它總是能夠讓淘書者步履不停的祕密所在。
岩波新書 岩波新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關於政大校史的編寫 (彭明輝教授:書海微塵,天寶遺事);《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創校40年》林載爵等著













7:34


關於政大校史的編寫 彭明輝教授

hc iTaiwan forum

264 views2 years ago

政治大學是台灣少數以斷代史方式編輯校史的大學,鍾漢清特別訪問彭明輝教授談談政大校史的編寫;..... 時間:2015年4月22日(周三), ...
---




書.人生.吳鳴》書海微塵,天寶遺事



2020-06-25 12:00

吳鳴作家

書人生
吳鳴
聯合文學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用以描繪我乞食於編的年少往事,還真有幾分若合符節。

1985年5月,我就讀政大歷史系碩士班二年級,剛通過學科考試,準備寫論文。缸中無米,倉中無糧,友人林富士兄在一次談話中提及甫創刊半年的《聯合文學》在徵編輯,我整理了一下履歷寄給發行人張寶琴女士,隔二日寶琴發行人打電話給我,要我去見她。面談之後,寶琴發行人說下禮拜一會跟我聯絡。通常這就是「謝謝再聯絡」的意思,我也沒抱太大希望。面談那天是星期五,不意下禮拜一寶琴發行人竟然真的打電話來,要我隔天去上班,就這樣開始我乞食於編的生涯。

《聯合文學》初創刊時,編輯群主要由《聯副》支援,真正專職《聯合文學》編輯者只有簡媜;因為《聯副》主編瘂弦同時是《聯合文學》社長兼總編輯,帶著《聯副》同仁處理《聯合文學》編務,是順理成章的事。1985年5月《聯合文學》第一次徵編輯,與我同時進入編輯部的還有王菲林(介安)。

進入《聯合文學》編輯部後,直接到電腦房學習校對和發稿。校對跟隨《聯合文學》總校對楊老師學,發稿填控制單是電腦排字房朱傳寶主任和陳建勳組長帶我。在電腦房待了一個禮拜之後,我才正式回到編輯部,接手原本由《聯副》馮曼倫負責的發稿工作。

在《聯合文學》編輯部一年半之後,我因為碩士修業期限已到最後,於是向發行人張寶琴請辭,寶琴發行人批了留職半薪,從1987年1月1日起,並給了一個特約編撰的名義。不意原本擔任叢書主任的梅新,接任《中央日報副刊》主編,聯合文學出版社第一批書已箭在弦上,寶琴發行人問我可否承乏其事,於是我用了一個有點奇怪的職稱「特約編撰兼叢書主任」,接手聯合文學出版社業務,包括編輯和發行。

聯合文學出版社叢書分為兩個系統,創作名文叢,譯作曰譯叢,各自編號。在討論叢書版型時,我和美術主任黃憲鐘商量,可否不要再讓文學書穿小鞋。蓋因1970到1980年代臺灣文學出版界有所謂五小,即大地、純文學、爾雅、九歌和洪範,書的開本主要都是32開,遠景、遠行、遠流的文學書亦為32開;尤有甚者是64開,如早期的文星叢刊、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三民書局三民文庫;而中學、大學教科書和一般書籍則為25開,我認為這是給文學書穿小鞋。

憲鐘兄同意我的看法,於是將聯合文學叢書設計為25開本,以黃色樹皮為標準色,此即聯文叢書開本和標準色之由來,沿用直到新世紀以後。1990年代以後,許多出版社的文學書紛紛改為25開,聯文叢書乃開風氣之先,或可視為文學書開本的寧靜革命。

聯合文學出版社文叢編號001為王禎和《人生歌王》,出版契約是梅新簽的,我接手之後完成排版,印刷,上市。正當《人生歌王》看完藍圖,即將進廠印刷之際,張寶琴發行人接到楊牧從美國打來的電話,責問為什麼聯合文學出版社要搶《人生歌王》的版權。因為王禎和、楊牧、葉步榮(洪範書店實際負責人)三人是花蓮中學同學,王禎和的小說集幾乎都在洪範出版,已成默契。

寶琴發行人或亦不知江湖規矩,因為版約是梅新簽的,只能依約行事。我知其事後,心中極感歉疚。蓋因葉步榮哥從小看我長大,家父贌其老太爺葉阿禮之地種稻,且長年為阿禮伯做工。一般情形是:種稻算家父的,付田租給阿禮伯,種甘蔗算阿禮伯的,阿禮伯付工錢給家父。1974年我國三時步榮哥結婚,家父帶我去喝喜酒,那是我第一次和家父出門喝酒,印象裡喝的是黃酒,在鄉下算是很高級的了。家父喝醉了,我騎腳踏車載他回家。

1987年6月取得碩士學位,故爾我碩士念了4年才取得學位,許多友人覺得似乎念太久了,實因打工乞食於編之故。丘彥明於是年1月任《聯合文學》總編輯,8月要我回復專職,擔任叢書兼活動主任。在民生報記者黃寤蘭的協助下,主辦過逍遙音樂節和臺大外文系教授與你談文學等系列活動,但我的主要工作仍是負責聯合文學出版社。高行健在臺灣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集《給我老爺買魚竿》就是在聯文出版的,日本小說家大江健三郎小說《聽雨樹的女人們》在聯文譯叢出版,不敢說是第一本,但至少是大江健三郎較早在臺灣出版的小說。但這兩本書當年都賣得不好。2000年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給我老爺買魚竿》一時洛陽紙貴,許多鄉下小書店開了發財車到聯文載書,據云那一年《給我老爺買魚竿》的收入,足夠聯文一整年的澆裹,而我已離開聯合文學出版社11年。

1987年8月,我大學時代的恩師林載爵,在聯合報系送出國赴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深造3年後,返臺擔任聯經出版社總編輯,找我幫忙協助聯經出版社的部分文學出版事宜。此時聯經擬出版姚一葦教授的戲劇作品,其中《傅青主》版權在遠景沈登恩先生手上。該書已絕版,遠景無意再版,一葦教授到聯合文學編輯部找我幫忙。我直接打電話給沈登恩,軟磨硬求,請登恩先生將版權還給姚一葦教授。沈登恩很爽氣答應了,由遠景出版公司發一封歸還版權的公函。我收到後,打電話請登恩先生簽名蓋章再寄一次,以符合法律程序。登恩先生於是寄來符合法律要項的版權讓與書,解決了姚一葦教授《傅青主》的版權問題。後來姚一葦教授將此事告訴李喬,李喬《寒夜》三部曲版權亦在遠景沈登恩手上,同樣是書已絕版,而遠景無意再版,李喬打電話給我,請我無論如何要幫他這個忙。

姚一葦教授的事我已硬著頭皮找沈登恩先生,李喬的事實難以啟齒。有一天無意間和陳曉林老師談起此事。1978年9月曉林老師和傅佩榮老師到東海大學開歷史哲學課,是歷史系大二必修課,我也在這個班上。1987年時,曉林老師擔任聯經出版公司顧問,辦公室在聯合報第三大樓,聯文在6樓,聯經在7樓,往來很方便,走一層樓梯就到。曉林老師說沈登恩先生欠他錢,一些版權讓與書在其手上,直接還給李喬就是,於是李喬《寒夜》三部曲的版權問題乃迎刃而解。

1993年我返回政大歷史系乞食講堂,有一天接到林太乙先生電話,說她的《林語堂傳》版權在遠景,聽李喬說我幫他取回《寒夜》三部曲版權,問我可否幫忙她拿回《林語堂傳》版權。我靈機一動,或許《林語堂傳》版權也在陳曉林老師手上,於是打電話給曉林老師,果不其然,曉林老師說他直接將《林語堂傳》版權讓與書寄還給林太乙先生就可以了。

另一樁說起來有點啼笑皆非的事,是有關梁實秋先生的佚文結集。有一位大陸文學研究者蒐集了實秋先生未出版的散文交給聯經出版公司,當時實秋教授已仙逝,林載爵老師和我約其夫人韓清菁女士談出版事宜。清菁女士說要吃麥當勞,於是相約在太平洋SOGO百貨復興店附近的麥當勞談事情。清菁女土點了一分漢堡套餐,我和載爵老師則點了可樂。邊吃邊談,載爵老師說第一刷版稅先付清,第二刷以後每年結,是否恰當。清菁女土說:「其他書店出教授的書,都是直接先給20萬。」1987年的20萬可不是小數目,把載爵老師和我嚇得瞠目結舌。等清菁女士吃完,我代表載爵老師跟清菁女士說:「我們回去討論後再跟您聯絡。」匆匆忙忙結完帳,師徒倆忙不迭地逃回辦公室,梁實秋先生佚文集乃無疾而終,而我從此再也不吃麥當勞。

年少時乞食於編的書海微塵,如今江湖老了那漢子。歲月迢遞,我早已非青青子衿之年少,倒似白頭宮女話天寶遺事。●

吳鳴
本名彭明輝,台灣花蓮人,原籍客家,1959年生,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1981),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1993)。書法愛好者,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曾獲第5屆時報散文首獎,結集作品有《湖邊的沈思》、《長堤向晚》、《晚香玉的淨土》、《浮生逆旅》等。

曾任《聯合文學》執行主編、叢書主任,聯合報編輯;研究範圍主要為近、現代中國史學史,近年亦投注心力於當代臺灣史學研究與臺灣歷史教育;著有《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晚清的經世史學》等;並撰寫國中教科書《認識台灣.社會篇》(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與林富士合寫);曾任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現任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Hanching Chung


陳續升:

"來喔,來買喔!

.......但這裡面還是有好物,唯一推薦《東海風》。林載爵先生的兩本東海校史作品(另一本,現已絕版),絕對堪稱全台灣大學校史的經典之作。"














hc:《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創校40年》 是戴久永教授(交大)兒子(旅美,居紐約,夫婦都是東海人,幾年前合出兩本書)轉贈的,特此謝謝他倆。

⋯⋯更多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Tagore and his India by Amartya Sen.:The Existence and Discovery of Beauty


Nobel Prize

Imagine being named by Literature Laureate Rabindranath Tagore - that is exactly what happened to Amartya Sen.
Tagore suggested Sen’s unusual first name to his mother. 'Amartya' means immortal (Bengali অমর্ত্য ômorto, lit. "immortal"). Later Sen would attend Tagore’s experimental school at Santiniketan, India.
Sen was awarded 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1998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welfare economics". 85 years earlier Tagor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Read Sen's article on Tagore: https://bit.ly/2HKLdrt
Photo: Amartya Sen is pictured in his home in Cambridge in front of two photographs of Rabindranath Tagore and his grandfather Kshitimohan Sen with Mahatma Gandhi in 1941 and a map of the Trinity grounds in Cambridge.




***

Tagore and his India

Read Sen's article on Tagore: https://bit.ly/2HKLdrt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1913/tagore/article/


He would have been much happier with the postwar emergence of Japan as a peaceful power. Then, too, since he was not free of egotism, he would also have been pleased by the attention paid to his ideas by the novelist Yasunari Kawabata and others.25
Yasunari Kawabata.
Yasunari Kawabata


25. Kawabata made considerable use of Tagore’s ideas, and even built on Tagore’s thesis that it “is easier for a stranger to know what it is in [Japan] which is truly valuable for all mankind” (The Existence and Discovery of Beauty, pp. 55-58).





See this image



The Existence and Discovery of Beauty Hardcover – Jan. 1 1969
by Yasunai Kawabata (Author), The Mainichi Newspapers (Editor), none (Illustrator)


1969年(昭和44年)1月27日に、国会両院でノーベル文学賞受賞感謝決議に出席し、祝意を受け、同月29日には初孫・あかり(女児)が誕生した[31][33]。3月から6月にかけて、日本文学の講演を行なうためにハワイ大学に赴き、5月1日に『美の存在と発見』と題する特別講演を行なった。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Howards End 的一些知音。 紀念 Peter Drucker 討論會 2015;Deming and Drucker at NYU /GBS :A Friendship. 社會生態學家 Peter Drucker: The Ecological Vision: Reflections on the American Condition



Howards End 的一些知音:Peter Drucker;陳思宏




這兩天看了迷你影集Howard's End,天哪。我要瘋了,太好看了。......
----

In November 2017, a four-part adaptation by Kenneth Lonergan was broadcast by the BBC. It was a co-production with US broadcaster Starz.





2015年11月19日 20:01 ·

今天是Peter Drucker的生日,我在昨天的紀念會上忘記說這段,補上:



Deming and Drucker at NYU /GBS :A Friendship 紀念戴明博士 鍾漢清 戴久永



戴明博士訪台講學盛會 1970年11月23~27日:…
YOUTUBE.COM


紀念 Peter Drucker 討論會 2015 鍾漢清 曹永洋、戴久永

 https://youtu.be/rgwcAiJIQEI 公開されました。

-----
今天是Peter Drucker的生日,我在昨天的紀念會上忘記說這段,補上:
Peter Drucker 認為Howards End 一書是 E. M. Forster (1879-1970)的小說中最偉大的,也是20世紀最細緻的英國散文作品。它可以作為英國階級系統的寓言;書中可見維繫社會的禮儀已開始瓦解了。小說中提到的德國表兄妹雖從未露面,但他們的醜陋、驕慢和目中無人的優越感卻是籠罩全書的陰影。 ({旁觀者的時代},頁253)





Books 書海微瀾: Howards End, E. M. Forster's classic 1910

HCBOOKS.BLOGSPOT.COM


今年大英博物館的北齋展,特意"超越"下文的刻板印象:"Hokusai and the wave that swept the world"......
二三個月前,我在漢清講堂弄一片:画狂老人 Hokusai, Katsushika.....(待推出)。


1. 杜拉克的成就與他跟2所大學的關係

2.目標管理制 (MBO) 的功過

3. 日本作為文化、社會與產業的參考點

4. 討論 Peter Drucker 的3本書:

1.回憶錄 《旁觀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By Peter Drucker 旁觀者-管理大...

2.《不連續的時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Guidelines to Our Changi...

3.The Essential Drucker: The Best of Sixty Years of Peter Drucker's Essential Writings on Management



Lectures and Meetings: 1118 2015 紀念 Peter Drucker (杜拉克)博士 (2015) 《旁觀者》


HCLECTURES.BLOGSPOT.COM




2015年11月8日 17:10 ·


2015年的倫敦新餐廳頗多,十分之一是日本料理餐廳。


1934年某天,Peter Drucker 在倫敦躲大雨,跑進某日本藝術展覽場;出場之後,他終生浸淫於東方藝術。80年代還到P大學兼任東方藝術史講師近十年。


Drucker 做為藝術史教授,當然知道這。日本的繪畫影響19世紀歐美最重要的,無疑是北齋和諸多浮世繪。這已是常識。



Hokusai and the wave that swept the world


就收藏者而言,他是後來者,不過1960年代初還來得及收藏日本17~19世紀 Edo時代的繪畫,終於成為這方面的一家之言:論文-散文:


Toward the Next Economics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1,序寫於元旦),翻譯參考:【邁向經濟的新紀元--日本成功的代價】,林肇熙譯,台北:志文 (據日譯本,比英文本多一篇關於日本的近作),1986


90年代捐贈舊金山的東方藝術博物館,並兼任董事,幫博物館募款不賞於一憶美元。http://ddhcc.blogspot.tw/2015/10/peterdrucker.html


Hanching Chung
2015年10月3日 22:14 ·

2015.10.14,我在紀念W. Edwards Deming的講座上要談 Peter Drucker 與Dr. Deming 在紐約大學商學院的交往。

Peter Drucker 生前出書約40本,有早年傳記《旁觀者》。不過我認為1993年出版的The Ecological Vision 《社會生態學的靈視》也很可以看出他的本色: Peter Drucker自稱為一位社會生態學家,詳下。


他19歲在實習時讀了齊克果的書,影響他一輩子:他一輩子致力於社會層次的論述還不完整,因為人有其存在層面、精神層面和個人層面。他寫該章是要肯定希望。


The Ecological Vision (1993)第8部的引言。它說一輩子的文章探討的是社會。不過他18-19歲,1928年在工讀時,讀到齊克果《恐懼與顫抖》,醒悟到人還有更基本的「存在」的維度。他「希望」在他一輩子成功的「社會」方面的論述之後,還可進而指出其理論的限制。









People 人物: 社會生態學家 Peter Drucker: The Ecological Vision: Reflections on the American Condition《》


HCPEOPLE.BLOGSPOT.COM










紀念 Peter Drucker 討論會 2015 鍾漢清 曹永洋、戴久永












hc iTaiwan forum





132 views1 year ago


彼得‧ 杜拉克(Peter F. Drucker),1909 ~ 2005;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九三七年赴美,歷任美國各大學經營學教授、美國各大公司經營顧問。








36:50




Deming and Drucker at NYU /GBS :A Friendship 紀念戴明博士 鍾漢清 戴久永












hc iTaiwan forum





255 views1 year ago


戴明博士訪台講學盛會1970年11月23~27日: 23日:兩單位在台北自由之家晚宴戴明博士(高禩謹理事長等賓客14人);戴明博士戴中華 ...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紀念 Herbert A. Simon (漢清講堂)




今天是Herbert Alexander Simon (June 15, 1916 – February 9, 2001)先生"生日"。
我跟東海的羅時瑋教授"打氣",出版一本退休的文選作紀念。
我說個故事:Complex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Impact of Herbert A. Simon (1989) 這本書是Herbert A. Simon 70大壽的慶祝論文集。Simon 自己寫的"科學家做為問題解決者"一文,收入其回憶錄Models of My Life的末章(1996)。" 又,Complex Information Processing"是CMU稱"人工智能" (AI 的用法。
我原計畫作5片,結果只作出3片*--待後製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與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IV. Gustave Flaubert, 1821~80 and George Sand 1804~76
*V.川端康成 與 東山魁夷
2018年為紀念Herbert A. Simon的系列演講『益友系列: 友情六講 (及主要文獻根據 ) 2018年6月15日 』主題之一,預計5月9日在漢清講堂錄影。
I. Herbert A. Simon 1916~2001and Allen Newell 1927~1992
II.《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與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
III. Amos Tversky and Daniel Kahneman
IV. Gustave Flaubert, 1821~80 and George Sand 1804~76
V.川端康成 與 東山魁夷
VI. 馬克斯與恩格斯 (2018年暫時跳過)
VII. W. Edwards Deming and W. A. Shewhart
2016年6月15日 3:37 ·
這篇寫得很不錯。記住,20世紀末, Herbert Simon的辦公室內,即有繪畫和音樂的人工智能軟體。現在.....
文中說他寫的書達20本,最有名的是{管理行為} (拙譯蒙 Herbert Simon列入書單。)
我也可以講講他與Jorge Luis Borges 的訪談、互動:
“A book is not an isolated being: it is a relationship, an axis of innumerable relationships”
―from FICCIONES by Jorge Luis Borges




HCHAS.BLOGSPOT.COM

2020 記念 Herbert Simon:討論" the growing use of facial-recognition software"
1923 年末,胡適應上海商科大學佛學研究會去演講《哲學與人生》: ……. 那太子確是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意義上著想去




新年的心願之一是努力經營Blog"Herbert A. Simon 司馬賀百歲紀念"。
So far, so good.
Complex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Impact of Herbert A. Simon (1989) 這本書是Herbert A. Simon 70大壽的慶祝論文集。Simon 自己寫的"科學家做為問題解決者"一文,收入其回憶錄Models of My Life的末章。又," Complex Information Processing"是CMU稱"AI 人工智能"的用法。
Complex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Impact of Herbe...
Edward Feigenbaum 檔案中國與 Simon 相關的資料:信、論文等等
目次:Models of a Man: Essays in Memory of Herbert A....Models of a Man: Essays in Memory of Herbert A. Si...


59:18NOW PLAYING

Herbert A. Simon (司馬賀) 百歲紀念 Hanching Chung 鍾漢清 (2016.6.15)